不再理會!
中美關稅戰經過多輪來回拉鋸,我國直接宣布對美國的關稅數字游戲,不予理會。
這下輪到美國急眼了,先是4月11日美國政府發布信息稱,對部分電子產品豁免“對等關稅”。當然也包括中國,并暗示對中國的關稅談判可以重啟。
要知道,電子產品可是中國出口美國的一個大頭,而美國在這方面又極度依賴中國。
當你以為特朗普要慫了,沒想到4月13號又開始迅速找補,表示美政府并未宣布任何關稅“豁免”,只不過是將這些產品移到了其他的“關稅籃子”。
特朗普這個自找的臺階下得實在是過于生硬了。
果然這個世界,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特朗普的不確定性。
超絕的表演型人格在梁上瘋狂跳動,特朗普都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意思了。
而我國商務部對美國豁免電子商品關稅的做法,回應稱,“敦促美方在糾錯方面邁出一大步,徹底取消‘對等關稅’的錯誤做法,回到通過平等對話解決分歧的正確道路上來?!?/p>
但無論美國的決策怎么改,是朝令夕改、一變再變,還是悄悄地改,然后再悄悄地變回來,我國都采取“動態防御”的策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按照王毅外長在今年2月份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話就是,“‘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泰然處之,巋然不動?!?/p>
而且我國的反制措施不僅對等,而且精準,直插美國要害之處。
為什么在全世界只有我們有底氣同美國硬剛到底,甚至可能還帶動了美國盟友日本對美背刺、歐盟對美遠離?
中美對抗的底層邏輯是什么?兩國博弈長期的態勢在哪里?中國未來又該怎么應對?
聽柏年為你深度分析。
一、特朗普發動貿易戰動機與結局
回顧過去幾年,美國的經濟增長看似強勁,但其實都是美國政府人為放水、美聯儲巨量寬松驅動,而不是來自于產業升級、科技進步。
如果說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決定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上限,那制造業就決定了經濟能不能穩住陣腳。
制造業空心化嚴重限制了美國更長遠的發展,更拉低了美國經濟增長的下限。
特朗普在4月2號宣布對等關稅時說,“貿易的可怕失衡摧毀了我們的工業基礎,使我們的國家安全處于危險之中。”
所以特朗普急切針對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進行關稅限制,為的是增加美國進口中國商品的成本,促使制造業回流。
但美國制造業真的能回流嗎?大概率無法實現。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制造業占私營部門就業崗位的35%,而2024年下降到了9.4%。美國制造業就業崗位不斷減少。
這種大規模的、勞動市場的結構轉變,反映的是根本性的經濟轉型。包括像是自動化程度提高、支出從商品轉向服務,以及貿易模式的改變。
美國的這種轉型已經無法逆轉。
特別是在中國加入WTO后,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中國的低價商品快速涌入美國市場,對美國諸如家具、小家電等低技術含量產品制造商造成了巨大沖擊。
自1990年以來,美國已失去了超過500萬個制造業崗位。與此同時,美國在專業和商業服務領域新增了1180萬個崗位;其中,與跨國供應鏈相關的運輸和物流領域新增了330萬個崗位。
但如果特朗普關稅壁壘的目的是迫使供應鏈中勞動密集型環節轉移到美國,肯定會犧牲這部分高增加值的經濟產出。
而現在也只有25%的美國人認為在工廠工作比當前的工作更好。
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表示,美國確實需要制造業回流,但問題在于,當前美國人口的文化水平無法滿足再工業化的要求,60%的美國人閱讀水平甚至低于小學生6年級。
但達利歐只是從勞動力的層面回答了這個問題,卻忽略了工業機器人等在制造業中的作用。
不過,中國在工業機器人上更是一騎絕塵。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2024世界機器人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安裝了27.63萬臺工業機器人,占全球安裝量的51%;美國安裝了3.76萬臺,連中國的零頭都不到。
現在中國在前沿科技的應用轉化上,已經讓任何國家望塵莫及。
所以無論在勞動力成本和機器成本上來說,美國制造業相對于中國完全沒有優勢。
我在最新的專屬文章《145%關稅核爆!互相掀桌子,中國站著也能把錢賺了?》里,詳細說明了我國高端產業是如何應對特朗普關稅沖擊的,并深度分析了我國相關產業的優勢和機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回看。
話說回來,特朗普執行對等關稅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稀釋36萬億美元的巨額債務。
特朗普通過全面關稅,讓全球貿易萎縮,這意味著美元需求下降、美元貶值。
進而世界主要貿易國家為增加自身商品出口優勢,會主動尋求貨幣貶值。
特朗普在美元經過短暫貶值后,迫使了歐元、英鎊、日元、人民幣等主要貨幣同步貶值,美元再度升值。
這樣,特朗普就削弱了美國主要貿易對象的貨幣價值,集體稀釋全球債務規模,延緩美元信用崩塌。
關稅作為特朗普的外交籌碼和財政增收手段,與美元貶值、再升值形成政策閉環,可以說,美國主要貿易國“分攤了美元貶值成本”。
但這一戰略充滿了脆弱性,比如人民幣拒絕貶值、歐盟不轉向、甚至日本不背刺,只要任一環節出錯,都會導致特朗普的這一企圖崩潰。
比如,這一次背刺美國的是他“最忠誠的小老弟”、美國國債最大的海外持有國、美國《廣場協議》的受害者——日本。
美國國債更是迎來自1981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拋售,但這次拋售的主力軍可不是我們中國。雖然我國拋售美債一點也不稀奇,不過現在還不是時候。
日本跪久了難得對美國強硬了一次,日本首相石破茂也略顯強勢地警告特朗普,不要欺人太甚,并表示“日本不打算做出重大讓步,也不會急于在與美國進行的關稅談判中達成協議。
日本前兩天還說不會拋售美債,可轉眼就背刺了老大哥,屬于是再次“偷襲珍珠港”,特朗普甚至都有些傻眼了。
特朗普自己也承認,債券市場正變得“讓人不安”。
原因就在于美國國債收益率的瘋狂飆升會對財政預算造成重大打擊,這就意味著美國政府要還更多的債務利息。而這可都是特朗普腆著老臉、拿對等關稅掙得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啊!
關于這一塊,柏年為大家準備了一份美國股債匯三殺的深度研究報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私信找我領取。
現在美國有36萬億美元國債,如果利率維持在4.5%,美國一年光利息支出,就占到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如果利率再飆升,這是馬斯克再怎么裁人,都彌補不了的重大損失,搞不好美國真的會破產。
除此之外,關稅帶來的經濟沖擊增加了美國的衰退風險,特朗普此舉還能逼迫美聯儲降息。
要知道降息100個基點,就可以讓給美國政府一年少還接近4000億美元,這相當于廣西一年的GDP啊。
但美聯儲作為私立機構,不歸聯邦政府管轄。鮑威爾也是頭鐵,力頂政治壓力就是不配合特朗普降息。
二、中國的防御應對與破局
特朗普發動貿易戰的另一個動機就是要世界“去中國化”。
美國以減免關稅作為籌碼,讓世界其他各國減少與中國的貿易合作,進行適當脫鉤,鼓動狗腿子來圍剿中國海外產業鏈,從而實現供應鏈的逐步重構。
但針對美國的關稅舉措,我國采用的是動態防御、關稅梯度響應的策略,利用對美的非對稱優勢,實施技術反制。
從龍蝦到大豆精準打擊美國農業州,同步提升稀土出口管制,制約美國軍工產業鏈、卡住高端制造業的咽喉。
柏年在之前的視頻中,也詳細分析過中國對等反制是如何卡美國脖子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回看。
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上不僅是最大的乙方,而是在乙方地位上做到了壟斷地位,已不再是能被甲方隨便拿捏的小蝦米。
我國在經歷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貿易爭端后,對內,加快了擴內需的步伐,迅速擠壓地產泡沫,為后續提振消費消除了一個巨大障礙。
對外,加快了一帶一路的戰略布局,貿易出口更加多元化,加快了對拉美、非洲和東盟地區的出口,對美出口的依賴也快速下降。
國家不再將地產和基建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手段后,開始積極在科技和高新技術產業布局,加快以新質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的戰略布局。
比如,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等產業上的大量補貼,讓這些產業快速發展、出口優勢迅速積累,已經能作為優勢產業在世界貿易中占據絕對地位。
憑借這些年來在全產業鏈的建設與投入,中國現在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的國家,形成了從原材料到終端產品的全鏈條覆蓋。
這讓中國在同美國的貿易爭端中,展現出強大的產業鏈韌性。
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近期在一次采訪中表示,蘋果選擇中國的真正原因在于技術數量的集中度,和技術類型的豐富度,而不是勞動力成本低?!霸诿绹偌こ處熼_會,一個會議室可能都坐不滿,但在中國,來的工程師可以坐滿幾個足球場。這不是人多,而是這種“深度技能”,在中國是系統化、規模化、產業化的存在?!?/p>
中國生產集群和產業鏈對美國來說,已經難以替代。
除了產業鏈的強大優勢外,中美未來博弈的另外三大核心戰場還在于科技自主、去美元化和全球南方國家的爭奪三個方面。
我國在經過長期大量的研發投入后,這幾年在科技上的突破逐漸從量變演進到了質變。
從DeepSeek、六代機開始,到量子計算、可控核聚變。中國未來技術奇點的突破,將重塑全球科技規則的話語權。
現在華為5G手機量產打破技術依賴,在5G標準上擁有了制定權;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超40%,也倒逼歐美遵循他們自己提出的碳排放規則。
而從拜登時期的芯片法案就可以看出,美國通過國家重大投入影響產業發展的舉措,頗有一種“摸著東大過河”的意思了。
不過,可預見的是,在不遠的將來,中國在高端芯片、光刻機上的突破也將快速到來,追身趕超美國。
另一個重要的戰場就是金融領域,隨著美元霸權松動,中國也在領頭推動全球“去美元化”。
我們要特別抓住這一次特朗普關稅政策讓美元信用崩塌的絕佳時機。
回顧1930年代胡佛時期的美國貿易戰,《斯姆特-霍利關稅法》讓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的份額快速下降。
人民幣的國際化道路也會在這個契機下迎來突圍。現在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已覆蓋180國,2024年跨境人民幣結算量增長了35%。
未來隨著與其他國家加深貿易往來,比如中東石油人民幣結算占比突破10%,而中俄之間貿易的92%都已采用本幣結算,人民幣的國際化也將加速。
還有一個戰場,就是對全球南方國家的爭奪戰。
現在中國也在積極推動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的建立,比如金磚組織擴容,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升級;也通過“一帶一路”深化與東盟、金磚合作,比如2024年對東盟出口占比升至16.4%。
而特朗普針對全球的對等關稅政策也將離間與貿易國之間的關系,中國可以抓住這個機遇,積極拓展多邊合作機制,比如近期,我國和歐盟達成了突破性共識,歐盟或將撤銷對華電動汽車關稅。
對于南方國家,也可以繼續通過技術轉移和民生項目,鞏固對“全球南方”的支持與合作。
比如中國與馬達加斯加展開雜交水稻技術合作,中國與東盟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站建設項目;還有中國在非洲建立“魯班工坊”,為當地培養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等等。
三、未來博弈局勢與中國勝算
這一次特朗普貿易戰的“新重商主義”與中國的“動態防御”形成了戰略對沖,全球貿易必將加速重構。
我國也早已構建出,以“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和國家重大戰略實施、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的兩新、兩重政策;加上“擴內需、一帶一路”的多維反制體系,具備良好的動態應對能力。
展望未來,如果中美關稅爭端繼續升級,全球供應鏈或許會逐漸分化出兩個相對獨立但部分重疊的核心體系。
一個以中國為中心,輻射東亞、東南亞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另一個以美國為主導,聯合部分盟友(如歐盟、日本、印度、墨西哥等),形成“去中國化”的供應鏈網絡。
對中國來說,我們能夠依托強大的制造業、全門類工業體系和超大規模的市場,進一步成為“不可替代的供應鏈核心”。
在稀土、光伏、新能源等領域的控制權也會成為我們的戰略籌碼。
短期內,這些優勢都會讓中國抓住加速供應鏈重塑的機會,鞏固東盟、非洲新興市場,加深與歐盟合作。
長期來說,隨著美元霸權衰落、世界多極化秩序的成型,中國也將依托統一大市場,引領新的全球化。
在這場百年變局中,中國已迎來歷史性挑戰和機遇的窗口期,這也必然會給我們普通人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我們該如何在大變局中抓住市場機遇?
這也是柏年建立我的私密圈子【柏年的財富圈】的初衷,就是想結合我對于國際形勢的觀察和我的金融從業經驗,給大家提供在當前的歷史潮流之下,如何去做人生選擇和投資的一些建議。
畢竟在互聯網上,討論國際形勢大觀點的人有很多。但是這種形勢的變化,如何通過某些途徑,去影響每一個微小的人,這樣的分析卻很少。但是這樣的知識,對我們來說卻極其有用。
如果覺得對你有用,歡迎你私信柏年加入我的私密圈子,我會在后續的專屬視頻里給大家做更深度的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