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高產栽培技術與推廣方法探討
基金項目: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項目( JYTMS20231101 )資助。
韓 冰
葡萄是我國重要經濟作物,種植歷史悠久,分布廣泛。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葡萄高產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成為提升葡萄產量和品質的關鍵。 本文闡述了葡萄高產技術及其推廣模式, 為葡萄種植等相關從業者提供參考。
1 葡萄高產栽培技術
品種選擇 不同地區氣候條件和土壤類型決定了適宜種植的葡萄品種。如在北方寒冷地區,貝達砧木嫁接的巨峰系葡萄因其根系可耐受 -15~-17 ℃ 低溫,成為理想的越冬品種,而南方高溫多濕區域則應選擇夏黑、陽光玫瑰等抗病性強的品種。 具體來說,北方品種要求冬季最低氣溫不低于 -20 ℃ , 年降雨量 500~800 mm ; 南方品種則更適應年平均氣溫18~25 ℃ ,年降雨量 1 000~1 500 mm 的環境。市場需求也是品種選擇的重要考量因素。 鮮食偏好果粒大(粒重 ≥10 g )、色澤鮮艷(如紫紅色或黃綠色)、甜度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16% )且風味獨特的品種。對于釀酒產業, 則應根據當地釀酒廠的產品工藝要求,篩選適配品種,確保原料供應的優質穩定。
土壤管理 定期檢測土壤肥力、質地等指標,調整改良土壤。 針對酸性土壤 ( pH 值 <5.5 ), 可每667 m 2 施入石灰 50~100 kg ;堿性土壤( pH 值 >8.0 )則每 667 m 2 添加硫磺粉 20~30 kg , 調節土壤酸堿度。 增施有機肥,每 667 m 2 施用腐熟農家肥 2 000~3 000 kg , 或每 667 m 2 種植綠肥 1 000~1 500 kg ,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強保水保肥能力。依據葡萄生長階段精準施肥,萌芽期每 667 m 2 施用尿素 10~15 kg 促枝葉萌發, 開花著果期每 667 m 2 增施磷酸二銨15~20 kg 、硫酸鉀 10~15 kg ,提升花果質量。 優質的土壤不僅能為葡萄提供充足的養分, 還能保證良好的通氣性和排水性 。 實際生產中可通過深耕翻土、施加有機肥和礦物質肥料來改善土壤結構。
營養管理 在葡萄生長期,氮肥需求量較大,可以促進枝葉生長;開花結果期,需要增加磷鉀肥施用量,以提高花果質量。 應注意肥料種類和施用方法。
如液體肥可以通過滴灌直接輸送到葡萄根部, 減少養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固體肥料則需在雨后或灌溉后施用,以確保養分能夠充分滲透到土壤中。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是葡萄栽培的重要環節之一, 應根據種植密度和品種特性選擇適宜的整形方式。 籬架式栽培適用于行距 2 m 、株距 1.5 m ,便于密植管理和機械化操作; 棚架式栽培則適用于較稀疏的種植模式。 冬季修剪時,應去除枯死枝、病弱枝以及過密枝,保留適量的結果母枝,控制每平方米架面留結果母枝不超過 8 個,以調節負載量。夏季修剪主要包括抹芽、摘心和副梢處理,優化通風透光條件,促進果實均勻受光和養分合理分配, 減少病蟲害發生,提升果實品質與產量。
病蟲害防治 農業防治是基礎, 及時清理果園殘體,如落葉、病果、枯枝等,破壞病蟲害越冬棲息場所 。 科學修剪,保持果園通風透光,營造不利病蟲害繁衍的環境。 在生物防治方面,可釋放捕食螨防治葉螨,每 667 m 2 釋放量 5 000~1 萬頭;利用赤眼蜂對抗葡萄透翅蛾等害蟲,每 667 m 2 釋放量 2 萬 ~3萬頭。引入有益微生物抑制病原菌生長,配合使用植物源、微生物源(如多抗霉素、井岡霉素)生物農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合理采取化學防治,借助病蟲害監測預警系統, 如性誘劑誘捕器、 智能蟲情測報燈等,精準判斷施藥時期。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且對天敵安全的藥劑,如吡蟲啉、阿維菌素、代森錳鋅等。嚴格控制用藥量與安全間隔期,如吡蟲啉每 667 m 2用量不超過 10 g ,安全間隔期不少于 7 d ;阿維菌素每 667 m 2 用量不超過 20 mL ,安全間隔期不少于 14天。輪換用藥避免害蟲病菌產生抗藥性,確保防治效果最大化的同時降低環境風險。
水分管理 依據葡萄生長周期、 氣候條件、土壤墑情確定灌溉時期。萌芽期土壤濕度保持在 60%~70% ,保障萌芽整齊;開花期適度控水,促使花芽分化良好,提高著果率;果實膨大期維持土壤含水量 70%~80% ,確保果實生長所需水分;成熟期適度控水,提升果實含糖量與風味。因地制宜選取滴灌、噴灌等灌溉方式,慎用漫灌,以免造成土壤板結。
2 葡萄高產栽培技術推廣策略
政策支持 行政管理部門應制訂并落實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推動葡萄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 可出臺專項補貼政策,對采用高產高效新技術、引進國內外優良品種的種植戶,按技術投入和品種改良的實際成本給予一定比例的資金補助。 設立葡萄產業發展專項基金,重點支持科研攻關、高產高效技術示范基地建設、 高素質農民培訓與跟蹤服務推廣等關鍵環節,為產業升級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打造一批高標準葡萄高產示范園, 集成展示最新的品種選育、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成果,為種植戶提供直觀的學習與借鑒。 設置“一鄉一業”“一村一品”項目,聚焦葡萄產業重點鄉鎮、村,集中資源打造產業集群,形成規模效應與品牌影響力,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周邊區域葡萄產業協同發展,提升整個產業的競爭力。
科研院校助力 農業科研院校應充分發揮其在葡萄產業技術研發中的引領作用,依托專業實驗室、試驗基地等科研平臺, 針對葡萄產業面臨的品種退化、病蟲害頻發等難題,開展相關研究 。 通過基因編輯等技術手段選育抗病、高產、優質的新品種,研發智能灌溉施肥控制系統,實現精準灌溉和施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開展校(院)企合作,共建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加速技術成果的產業化應用。舉辦高素質農民跟蹤服務班、技術交流會等活動,推動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的有效對接, 為葡萄種植注入強大的科技動力。農業科研院校應加強葡萄種植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 通過開設多層次的專業課程和培訓項目,培養一批具備扎實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開展“科技下鄉”活動,派遣專家深入田間地頭,為種植戶提供面對面的技術指導與咨詢服務。通過舉辦專題講座、培訓班等活動,系統傳授高產高效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 提升種植戶的科技素質和生產經營能力,為葡萄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企業帶動拓展 龍頭企業應充分發揮其在市場、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優勢,與種植戶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 。 通過簽訂合同,明確葡萄收購的品種、質量、價格、數量等條款,為種植戶提供穩定的市場保障。 企業應根據市場需求向種植戶提出具體的技術標準要求,并提供農資、技術指導等全方位的服務支持。通過訂單農業模式,實現種植戶與企業的互利共贏,推動葡萄產業的規?;?、標準化發展。 為推動葡萄產業的協同發展, 應由葡萄加工企業、 種植大戶、農資供應商、銷售商等共同組建產業聯盟,通過整合資源、共享信息、協同發力等方式,推動葡萄產業在技術研發、市場開拓、品牌推廣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聯盟內成員應共享技術信息、市場情報等資源,聯合采購農資以降低生產成本, 共同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加強市場開拓與品牌建設力度,推動葡萄產業高質量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