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康佳集團(深康佳A)發布了一份沉重的2024年財報,營收大降、虧損擴大、現金流告急等硬性指標“崩塌”,同時,其控股股東華僑城同時宣布正在籌劃“專業化整合”,或將退出康佳控股股東。兩大“利空”如烏云蓋頂,讓康佳不得不面臨自1980年成立以來最大的“危機”。
45年的商業興衰沉浮,康佳經歷了從合資先驅到行業老大,再到技術脫節、戰略迷失、高層內耗,最終滑向行業邊緣。而這次的“易主風暴”,讓康佳這位昔日“彩電一哥”再次站到了十字路口,等待它的會是一場遲來的告別,還是“涅槃重生”的機遇?
華僑城揮刀欲“斷臂”,康佳陷入生死局
康佳2024年年報顯示,其營收收入111.15億元,同比暴跌37.73%;歸母凈利潤虧損32.96億元,虧損幅度同比擴大52.31%,為連續第三年虧損,三年累計凈虧69.3億元。另外康佳資產負債率高達92.65%,年內需兌付債務超20億元。從財報來看,康佳整體經營狀況非常糟糕,消費電子業務陷入增長停滯,其寄予厚望的半導體業務營收近1.7億元,同比下滑近95%。這樣的康佳明顯已成為拖累華僑城的巨大“包袱”。
面對康佳業績的慘淡,華僑城其實早就有了“揮刀斷臂”之意。2024年8月26日,康佳集團時任董事局主席、董事劉鳳喜,總裁周彬,董事姚威,董事局秘書吳勇軍以及財務總監李春雷共計六人,同時離任。新的繼任人員直至2024年10月21日才全部更替完畢。這次康佳董事會的“大地震”,應該是華僑城釋放出的退出信號。
就在康佳發布財報的數天前,其發布公告稱:“公司接到控股股東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的通知,為推進央企之間專業化整合,優化資源配置,擬由其他央企集團對本公司實施專業化整合,本次整合或將導致公司控股股東發生變更。”
這意味著華僑城正式啟動對康佳的剝離,砍掉與主業無關、盈利前景黯淡的子公司,以優化其整體財務狀況。而對康佳而言,控股30年的大股東撤退后,留下的“真空”將成為其真正的“生死局”。
興衰45年,內斗與戰略迷失的代價
康佳集團誕生于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作為國內首家中外合資的電子企業,康佳一度是中國電視行業的驕傲。1992年,康佳登陸深交所,成為“深圳速度”的典型代表。1998年,其憑借激進的價格戰,拿下全國彩電市場第一,成為深圳首個產值破百億的企業,迎來它成立以來的高光時刻。
2007年,面對彩電行業利潤的下滑,康佳決策層認為房地產市場的機會更多更大,于是康佳開始轉型進軍房地產市場,投入17億元在昆山建立旅游度假區。而同時期的TCL卻已經開始投產自己的面板工廠,深入布局電視產業鏈。最終,康佳錯過了電視行業的發展機遇,從行業第一寶座跌下,被對手甩的越來越遠。
2015年,圍繞深圳總部舊改項目開發權,康佳和控股股東華僑城的矛盾徹底爆發,甚至還對簿公堂,導致兩者的關系非常緊張。最終,康佳董事會也受到此次爭斗的波及,以至于其三年內換了五任董事長,導致康佳集團長時間陷入管理混亂,戰略左右搖擺,錯失了行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最終導致其從市場競爭中掉隊。
面對彩電業務的衰退,康佳開始謀劃戰略轉型,發力半導體業務。2018年,康佳孤注一擲斥資300億元進軍半導體行業,試圖以MLED(微米級發光二極管)技術彎道超車,重建自己的產業優勢。遺憾的是,經過8年的投入,其半導體業務毫無起色,基本上代表康佳這次的豪賭再次失敗。
康佳能否等來自己的白衣騎士
康健面臨的不僅是財務困境,還有產業層面的斷層。如今大股東華僑城的退出,康佳唯一可以祈禱的就是接盤方是可以拯救它的白衣騎士。
目前來看,華潤集團、中國電子等都是比較不錯的接盤方,兩者從業務布局層面來看,都可能會與康佳形成產業協同。比如華潤旗下華潤微電子,在半導體領域已形成“芯片設計-制造-封裝”全鏈條布局,若接手康佳,可補齊康佳在半導體核心技術上的短板,尤其在Mini LED、Micro LED等光電領域形成協同效應。中國電子旗下擁有中電熊貓、深科技等多家半導體上市平臺,覆蓋芯片設計、制造、封測全環節。它也可以幫助康佳突破技術瓶頸,重塑其在半導體業務層面的競爭優勢。
但分析只是分析,康佳涅槃重生的關鍵除了接盤方之外,還要看其自身戰略執行的堅定性。若改革轉型再流于表面,不排除康佳這一承載一代人記憶的品牌,徹底成為商業歷史教科書中的案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