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商會》記者 肖立志
編輯|吉娜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在大連,提到英歌石植物園,人們總會聯想到那片四季花海與自然交織的“心靈歇腳處”。然而,這座被譽為“中國最美花園”“大連城市名片”的植物園背后,凝聚著創始人孫洪奎近20年的血汗與堅持。他用一句“建植物園比工業、商業項目難得多”,道盡了一個民營企業家的初心與艱辛。
初心:從“理想主義”到“城市驕傲”
2003年,年過不惑的孫洪奎放棄金融高管的優渥生活,投入畢生積蓄承包大連英歌石村的一片荒地。他的初心源于對自然的熱愛與對“詩意棲居”的追求:“我想建一座回歸自然的花園,讓市民在鋼筋水泥之外找到心靈的凈土?!?/p>
為實現這一愿景,他立下豪言:“要打造能與荷蘭庫肯霍夫、加拿大布查特花園比肩的世界一流植物園。”為此,他走遍全球頂尖植物園,聘請日本景觀大師稻田純一、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副園長大衛·帕特森參與設計,融合中西園林藝術,將荒山改造成集科研、科普、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植物園。如今的英歌石,擁有3021種植物、14個專類園,四季花海如潮,成為大連人引以為傲的“后花園”。
經濟之難:傾家蕩產與“不賺錢的生意”
植物園的投入遠超常人想象。孫洪奎以“從雞屁股里摳錢”的節儉精神,累計投入數億元,僅2024年春天便耗資上千萬元栽種1400棵櫻花樹、500棵紫藤等名貴花木。他坦言:“若這是國有項目,二三十億的投入理所應當,但對民營企業家而言,這是傾家蕩產的豪賭?!?/p>
更艱難的是,植物園幾乎無法盈利。全球植物園多依賴政府補貼,而英歌石作為民營項目,僅靠門票收入勉強維持收支平衡。孫洪奎自嘲:“企業家是賺錢的動物,不賺錢的事他們不做。我選擇這條路,只因熱愛比金錢更有意義?!奔幢惚毁|疑“門票貴”“設施差”,他仍堅持將有限資金優先投入花卉種植,而非短期盈利的配套設施。
技術與經營:國際團隊與“自我否定”的迭代
植物園的建設需兼顧科學性與藝術性。孫洪奎最初以為“種花種樹”簡單,卻在實踐中屢屢碰壁:土壤改良失敗、景觀設計不協調、花期管理復雜……他不得不引入國際專家團隊,卻又發現外籍設計師對中國市場水土不服。例如,稻田純一雖打造了日式園林的精致,卻難契合本土游客對“視覺震撼”的需求;英國專家大衛·帕特森擅長技術細節,卻缺乏對運營的全局把控。
為此,孫洪奎多次推翻重建園區,甚至拆毀已建成的景觀:“每一次自我否定都是進步?!边@種執著最終成就了無與倫比的芝櫻花海、郁金香田,以及“一園三花”的創意布局。
政策與環境:用地糾紛與“老犟頭”的抗爭
民營植物園面臨的壁壘遠超想象。2019年,孫洪奎為保護水源與破壞者發生沖突,在拘留所呆了15天;2021年因修建水源被列為犯罪嫌疑人;申請修建停車場、延長公交線路等訴求多年未果,導致旺季交通癱瘓,游客流失。他自嘲是“老犟頭”,卻始終不改初心:“即便受在多挫折,我也要為夢想堅持下去?!?/p>
公眾誤解:在“罵聲”中堅守純粹
盡管英歌石贏得“中國花卉旅游業標桿”的美譽,孫洪奎仍飽受爭議:游客抱怨“廁所少”“電瓶車少”,卻不知他無力承擔閑置360天的設施成本;批評“看花大媽嗓門大”,卻無視無良游客踐踏花田的無奈。面對質疑,他選擇沉默:“我只能把錢花在種花上,其他‘配套’有心無力。”
結語:以花園書寫“千古文章”
孫洪奎的堅持,不僅為大連留下一座“心靈花園”,更重塑了人們對民營公益事業的認知。他在《我的花園哲學》中寫道:“花園是生命的輪回,教會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
如今,67歲的他仍每天直播推介花海,夢想著“世界著名花園名錄中能有中國的一席之地”。這份初心,或許正如他所言:“成不成看天命,但至少,我曾為城市創造過一片不朽的春天?!?/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