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66年,北齊都城鄴城。
當同齡人尚在讀書或玩耍時,9歲的高儼已然高調步入政壇。高儼的晉升速度也堪稱神速:初封東平王,后任開府、侍中、中書監、京畿大都督、領軍大將軍、領御史中丞,又遷任司徒、尚書令、大將軍、錄尚書事、大司馬,又在其兄高緯即位后改封瑯琊王。后來,高儼政變奪權失敗,死時年僅14歲。
更不可思議的是,在短暫的一生中,高儼還抽空完成了結婚生子的人生任務。
高儼用短短五年活完了別人的一輩子,堪稱硬核。
十來歲的高儼,如何權傾朝野?
高儼是北齊武成帝高湛與胡皇后的第三子,后主高緯的同母弟。他自幼天資聰穎,武成帝高湛與胡皇后對高儼的偏愛遠超常制。史載其“器服玩飾,皆與后主同,所須悉官給”(《北齊書·卷十二·列傳第四》)。
有一次,高儼在南宮見到御賜的冰鎮早熟李子,回宮后憤懣不平,質問左右:
“皇兄已有此物,為何獨獨不賜予我?”
自此之后,凡后主先得新奇之物,相關官員與工匠必遭嚴懲。即便這樣無禮,“太上、胡后猶以為不足”(《北齊書·卷十二·列傳第四》)。
高湛的影視劇形象。來源/《陸貞傳奇》
在父母的溺愛之下,高儼甚至一度狂言:
“阿兄懦,何能率左右?”(《北齊書·卷十二·列傳第四》)
其驕縱之態,可見一斑。
為彰顯對高儼的特殊寵愛,武成帝恢復了北魏時期御史中丞的尊崇儀制。按北魏舊制,御史中丞出行需清道,儀仗規格竟與皇太子相當,王公大臣必須停車避讓,卸下牛軛置于地面以示恭敬。這一在遷都鄴城后已漸廢弛的制度,卻在武成帝的堅持下為高儼重現。當高儼首次以中丞身份出巡時,京畿步騎、領軍府屬官、中丞儀仗、司徒鹵簿等全套儀仗盡數齊備。
更令人震驚的是,武成帝與胡太后竟在華林園東門外設帷帳,隔青紗步障親自觀禮,其重視程度遠超常規。
高儼在皇室中的特殊地位,若以漢人封建禮法衡量,幾乎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北齊作為鮮卑化程度極深的王朝,其觀念與制度呈現出了與漢人社會截然不同的特征。武成帝高湛極其欣賞高儼的聰穎,同時認為后主高緯資質平庸,漸生廢長立幼之意:
帝每稱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以后主為劣,有廢立意。(《北齊書·卷十二·列傳第四》)
雖然這一計劃在大臣反對下暫時擱置,但從高儼歷任的要職——開府、侍中、中書監、京畿大都督、領軍大將軍、領御史中丞、司徒、尚書令、大將軍、錄尚書事,大司馬——這一連串顯赫頭銜中,仍能感受到武成帝對他的特殊器重。
然而,隨著武成帝高湛的離世,這位曾經備受寵愛的皇子也失去了其最大的政治靠山。其兄即位,將他改封瑯琊王時,他也不過是個12歲的少年。
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這個少年親王鋌而走險發動政變?
史書記載中的高儼絕非僅是恃寵而驕的紈绔子弟,其性格剛強堅毅,年幼時為治療喉疾,高儼“使醫下針,張目不瞬”(《北齊書·卷十二·列傳第四》)。
北齊后期朝政日益腐敗,且奸佞當道,年僅十余歲的瑯琊王高儼展現出了超越年齡的政治敏銳。后主高緯親政后,和士開、駱提婆等恩倖人物奢靡無度,大肆營建宅邸,把持朝政。
影視劇中奢靡無度的高緯形象。來源/《蘭陵王》
高儼對此頗為不滿,曾憤然道:
“君等所營宅早晚當就,何太遲也。”(《北齊書·卷十二·列傳第四》)
高儼這番話引起了和士開、駱提婆的忌憚:
二人相謂曰:“瑯邪王眼光奕奕,數步射人,向者暫對,不覺汗出,天子前奏事尚不然。”由是忌之。(《北齊書·卷十二·列傳第四》)
和士開與駱提婆皆為北齊的恩倖人物。武成帝在位后期,無論朝議或宴樂,片刻離不開和士開,其寵遇無與倫比。后主高緯即位后,更是“以武成顧托,深委任之”(《北史·卷九十二·列傳第八十》)。但和士開“發言吐論,唯以諂媚自資”(《北史·卷九十二·列傳第八十》),而且傳聞其與胡太后有染。這般奸佞之徒把持朝政,自然引起朝中正直之士的切齒痛恨。
武成帝駕崩后,趙郡王高睿等大臣曾公開彈劾其罪行,卻反遭其構陷。和士開還在高睿再次入宮勸諫時埋伏刀斧手,把高睿押送到華林園慘刑處死,其余人等皆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處罰。在此之后,朝中正直之士或遭貶黜,或噤若寒蟬,和士開得以獨攬大權。駱提婆,即穆提婆,乃北齊時期寵臣,女官陸令萱之子。陸令萱奸詐巧偽,能言善辯,在宮廷之中獨自專擅賞罰之權。
在這些恩倖人物的讒言下,后主逐漸疏遠高儼。
造反歸來還是未成年
武平二年(571),高儼被高緯遷出皇宮,只能每隔五天進宮見太后一次,接著,高緯又開始逐漸削弱其職權,僅留中丞銜。高儼認為再這樣下去,自己早晚會被和士開等人的讒言所害,于是便與侍中馮子琮密謀誅殺和士開:
馮子琮暗中將彈劾奏章混入他文,后主未細覽即批準。高儼假傳圣旨,令領軍厙狄伏連逮捕和士開,伏連遲疑,馮子琮稱:“瑯琊王奉敕,何須復奏?”伏連遂于神獸門外伏兵五十人,次日擒和士開送御史臺,高儼命馮永洛就地斬之。(《北齊書·卷十二·列傳第四》)
和士開由此被殺。這時,高儼僅有14歲。
該圖系AI生成模擬高儼形象。
高儼本來只想殺掉和士開,但其黨羽卻認為不如借此機會把所有的奸臣都除掉。于是,高儼帶著京城衛戍部隊三千多人駐扎在千秋門。高緯聽說高儼屯兵在千秋門,感到極度恐慌。他派劉桃枝帶著禁軍八十多人召高儼入宮,高儼卻“命人綁縛欲斬”(《北齊書·卷十二·列傳第四》)。后主再派馮子琮召見,高儼卻要求“遣陸令萱相迎”(《北齊書·卷十二·列傳第四》),這實則是想趁機除掉陸令萱。
高緯于是急召大將軍斛律光護駕。在斛律光的震懾下,高儼的軍隊潰散,高緯用刀背狠狠地暴打了高儼一頓后,把他放走了。但和高儼有聯系的其他大臣,或被賜死,或被免官,或被罷職,或被流放。高儼的政變由此宣告失敗。
年僅十余歲的高儼竟能策劃如此大膽的政變,不僅成功誅殺權臣和士開,更險些動搖帝位。這份遠超同齡人的膽識與謀略,讓高緯在震怒之余更添幾分忌憚。
自此之后,胡太后料到高緯不會輕易放過高儼,便將其安置于宮中保護,連飲食都要親自試毒。此時,后主尚在猶豫不決。終于,在陸令萱等人的讒言之下,后主下定決心,要除掉高儼。
他先假意要帶高儼去晉陽,派右衛大將軍趙元侃誘捕。沒想到趙元侃抗命:
元侃曰:“臣昔事先帝日,見先帝愛王,今寧就死,不能行。”(《北齊書·卷十二·列傳第四》)
后主只好把趙元侃貶為豫州刺史。
九月末,后主又想到了一個方法,他假借打獵的名義,把高儼從太后身邊誘出。當天凌晨四點,后主要召見高儼。高儼心生疑慮,陸令萱卻哄騙他道:
“兄兄喚,兒何不去?”(《北齊書·卷十二·列傳第四》)
不料,當高儼剛走進永巷,便被埋伏在那里的劉桃枝捉住。14歲的高儼哭喊著要見胡太后與后主,劉桃枝卻用袖子堵住他的嘴,又用衣袍蒙住他的頭,直接將他扛到大明宮。接著,他被狠狠按在地上,一頓毒打。高儼最終滿臉鮮血,慘死當場。甚至來不及脫下靴子,便被草草地用席子一裹,埋在了宮里。之后,后主假意去向太后稟報,才哭了十幾聲就被攙扶回殿。
武平四年(573)三月,為了安慰胡太后,后主追謚高儼為楚恭哀帝。
這位年僅14歲的少年親王便這樣草草離去了。待其死后,他的四個遺腹子皆被處死,他的王妃李氏,也在北齊滅亡后,改嫁他人。
年紀輕輕,不是打江山
就是在打江山的路上
歷史上如高儼這般少年成名的權臣還有很多。
戰國末期的甘羅,自幼聰明過人拜入丞相呂不韋門下。12歲時,甘羅出使趙國,使用計謀幫助秦國得到十幾座城池,后拜上卿。
西漢霍去病,17歲被任命為剽姚校尉,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首次出征便創下“斬首捕虜二千二十八級”(《漢書·卷五十五·衛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的驚人戰績,兩度功冠全軍,獲封冠軍侯。三年后的河西之戰中,20歲的霍去病更率軍轉戰千里,俘匈奴祭天金人,奪取祁連山要地,累計殲滅招降匈奴近十萬之眾,徹底肅清河西走廊的匈奴勢力。元狩四年(前119),22歲的霍去病與衛青率軍深入漠北,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一路追擊至狼居胥山,兵鋒逼至北海,經此一戰,匈奴被漢軍在漠南蕩滌。此戰使“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史記·七十列傳·匈奴列傳》)。
山丹馬場。攝影/張嘯天 攝
戰后,霍去病與衛青同拜大司馬,共掌漢朝軍政大權。可惜天妒英才,元狩六年(前117),霍去病英年早逝,年僅24歲。
后燕開國皇帝慕容垂同樣也是一位驍勇善戰的軍事天才。他13歲時帶兵征戰,勇冠三軍。在前燕景昭帝慕容俊平定中原的戰役中,少年慕容垂為前鋒,“累戰有大功”(《晉書·卷一百二十三·載記第二十三》),其軍事天賦已鋒芒畢露。咸康八年(342),16歲的慕容垂與慕容翰為前鋒,進攻高句麗,立下汗馬功勞。東晉建元二年(344),18歲的慕容垂又跟隨父親出征鮮卑宇文部。兩軍激戰之時,慕容垂率軍從側翼殺出,一舉陣斬宇文部名將涉夜干。此后,又率領燕軍乘勝追擊,宇文部彼時的首領宇文逸豆歸敗逃,最終客死漠北,曾經強盛的宇文部就此土崩瓦解……
當我們還在刷《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的時候,這些“開掛少年”的人生進度條似乎已然拉到了滿級。
參考書籍:
[1](唐)李百藥. 北齊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2.
[2](唐)李延壽. 北史[M]. 北京:中華書局,1974.
[3](漢)班固 撰; (唐)顏師古 注. 漢書[M]. 中華書局. 1962
[4](漢)司馬遷. 史記[M]. 北京:中華書局,2006.
[5](唐)房玄齡. 晉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96.
國家人文歷史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