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自動駕駛業務迎來“關鍵一躍”。
4月23日,滴滴自動駕駛與廣汽埃安聯合打造的前裝量產L4車型亮相上海車展。新車搭載10顆激光雷達、算力達2000TOPS,具備全球化適配能力,計劃2025年底量產交付,2026年逐步在廣州和北京等部分區域示范運營。
從2016年成立自動駕駛部門,開始探索無人駕駛技術。隨后幾年,滴滴通過自主研發+生態合作的模式,滴滴迅速躋身行業第一梯隊。
如今,伴隨著這款前裝量產Robotaxi亮相,不僅標志著自動駕駛技術從改裝驗證走向前裝量產,更是滴滴自動駕駛構建“自動駕駛+共享出行”生態的關鍵一步。
下一個十年,全球自動駕駛賽道的競爭,將是生態的競爭。
01
從硬件到成本,為產品化落地設計
滴滴與廣汽合作緣來已久,且一直堅定要走前裝量產之路。
2023年5月,滴滴自動駕駛與廣汽埃安簽訂深化合作協議,共同發布無人駕駛新能源量產車項目——“AIDI計劃”,將共同推出一款L4自動駕駛前裝量產車。雙方的合資公司安滴科技于2024年4月獲批工商執照,這是L4自動駕駛公司和車企為了打造Robotaxi量產車,在國內成立的首家合資公司。
今年以來,合作迎來成果落地。
4月12日,2025廣汽科技日上,滴滴自動駕駛CEO張博在會上發布了新一代前裝量產Robotaxi的硬件平臺的同時,雙方合作的首款L4車型也迎來首次亮相。
此次則是新車首次登上車展面向公眾展示。
從公開信息來看,這款廣汽埃安與滴滴自動駕駛聯合推出的L4車型,在外觀、硬件、算法、安全等方面存在諸多亮點。
33個傳感器和2000TOPS算力的方案,可謂用料天花板。新車搭載了滴滴自動駕駛全新一代硬件平臺,傳感器總數量達33個,包括10顆激光雷達,通過激光雷達、攝像頭、4D毫米波雷達、紅外相機、聲音傳感器等多傳感器異構探測與前融合的方式,能實現360°全場景、全工況感知識別。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保障低光照下的行車安全,這款L4車型率先搭載了紅外傳感器,能夠通過溫度感知生命體,能大幅提升夜間低光照下行人的識別。
此外,車輛通過采用最新雷達芯片技術,4D毫米波雷達性能較上一代提升4倍,能高效應對雨雪霧惡劣天氣;還在行業內率先實現全固態補盲激光雷達上車量產。
滴滴新一代前裝量產Robotaxi硬件平臺
而2000TOPS算力相當于60多部高性能手機,或者10張PC機高端顯卡的算力總和,保證自動駕駛的安全體驗和效率。
除了“硬”武裝外,該車型外觀另一特色是專為共享出行打造的“軟”交互。智能交互屏,可以顯示歡迎、感謝、表情、車輛狀態等豐富信息,使得車輛更具互動性和辨識度。
安全是一切的基礎,滴滴自動駕駛對此十足重視。新車采用三重冗余和整車安全設計。其中,三重冗余包括算法冗余、軟件冗余和硬件冗余;整車安全則是基于廣汽埃安純電專屬平臺和可支持L4自動駕駛的全球化安全冗余平臺正向開發,能提供制動、轉向、通訊、電源等多重冗余。
作為為共享出行打造的產品,保證Robotaxi成本可控是必須要攻克的難題。與主機廠合作,設計開發原生L4的量產車型,顯然更適用于Robotaxi場景,且成本大幅降低。
根據滴滴自動駕駛方面介紹,新車后備箱可用體積增大88%,成本大幅降低74%,裝配效率提升7倍,為可靠應用提供了必要條件。
02
五大核心優勢,逐步進階為頭部玩家
滴滴的自動駕駛布局始于2016年,從實驗室到量產,每一步都踩準了行業節點。
從成立之初至2021年,在自動駕駛發展的第一階段,滴滴自動駕駛更多是基于軟硬件技術層面的積累,掌握了包括感知、預測、決策、控制、仿真系統和機器學習平臺等L4級自動駕駛的全棧核心技術。
2022年開始,滴滴自動駕駛業務開始進入第二階段,把服務和運營考慮進來。這是滴滴擅長的地方,也是它與其他自動駕駛公司拉開距離的地方。
時間來到2025年,伴隨著與廣汽埃安聯合打造的前裝量產L4車型落定,滴滴自動駕駛實現技術、制造、運營全鏈路閉環,邁向全球第一陣營。
這背后,是五大核心優勢的支撐。
首先技術上,實現了全棧自研,特別是新車搭載的自研的、可量產的三域融合計算平臺“虎鯨”,GPU算力超過2000 TOPS,CPU達48核,擁有更高性能、更低時延。
其次數據上,依托出行平臺大量的場景數據和豐富的運營經驗,為提升自動駕駛能力表現提供了堅實基礎。通過數據分析,滴滴自動駕駛業務也能更精準定位用戶需求,優化調度策略,助力算法迭代,并建立健全的安全檢測和應急響應機制。
三是算力上,可以共享滴滴業務體系。作為國內最大出行平臺之一,滴滴已經建立了云基礎服務平臺,具備顯卡算力在內的能力,這些基礎設施在算力需求高峰和低谷時期都能為自動駕駛提供支持,實現算力需求的相對平衡和最有效利用。
四是商業模式上,創新性采用混合派單模式和慧桔港智能運營體系。前者主要是采用“混合派單”方式,將Robotaxi出行服務接入滴滴App,穩健推動Robotaxi的逐步落地。截至目前,滴滴自動駕駛已在北京、廣州和上海示范區域內混合派單,連續安全運營超過1700天。
滴滴自動駕駛運維中心慧桔港
后者則是一方面通過遠程檢測、調度等進行車隊管理;另一方面通過AI預測車輛維護需求,降低運營成本,實現運維自動化。
最后是生態上,滴滴則選擇以更靈活的模式與主機廠等展開合作。除了與廣汽埃安等車企共同定義和量產無人駕駛新能源網約車,滴滴自動駕駛還與北醒、法雷奧等國內外零部件供應商深度合作,形成完整產業鏈布局。
憑借自身共享出行、自動駕駛等領域積累,以及廣汽埃安等合作伙伴的支撐,滴滴自動駕駛業務歷經九年布局,逐步成為行業頭部玩家。
03
政策、技術加持,自動駕駛“iPhone時刻”即將到來
滴滴自動駕駛與廣汽埃安之所以在此時推出前裝量產L4車型,很大程度上因為在技術、成本、政策驅動下,Robotaxi正臨近產品化升級的拐點。
技術是Robotaxi落地重要影響因素,正在快速迭代賦能行業。好的技術將提升駕駛舒適度和行駛效率,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
成本上,Robotaxi車輛和運營成本雙降,為L4技術穩健應用打下基礎。
Robotaxi全生命周期運營總成本。資料來源:羅蘭貝格
前裝量產L4車型,具有高穩定性和高性價比優勢,是自動駕駛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早期Robotaxi多為實驗和試點性質,因此多以后裝改造為主,添加傳感器和算力模塊以及多重冗余配置,同時又具備量產乘用車的所有為駕駛員準備的配置如儀表盤等,改裝成本高昂。
而隨著Robotaxi邁向落地,玩家開始與主機廠合作,將自動駕駛系統與車輛的機械、電子系統進行深度集成,通過車規級測試驗證和標準化生產流程,使得自動駕駛產品更成熟。此次滴滴與廣汽埃安的合作,則是典型代表之一。
針對Robotaxi運營場景,滴滴自動駕駛在2023年推出慧桔港智能運營體系,建立了業務中心、安全中心、支持中心以及用戶中心,五大中心協同工作能夠大幅提升Robotaxi安全性和運營效率。
政策上,從中央到地方,推出多重政策,推動行業從示范應用向商業化落地前行。
中央層面,國家部委針對Robotaxi的測試驗證、道路安全、商業運營和產品準入等方面,陸續出臺了《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自動駕駛車輛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等相關政策。
地方層面,地方政府積極推動試點范圍擴大,北京、上海、蘇州、廣州、深圳、重慶、武漢等紛紛出臺新政策以幫助行業獲取更大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推動行業發展。
技術、成本、政策準備就緒,滴滴自動駕駛的前裝L4車型亮相正當時。而伴隨著這款L4車型的量產交付,滴滴自動駕駛正憑借AI技術、量產合作、運營體系的三重優勢,正在走出一條不同于Waymo和特斯拉的差異化之路。而這,或許就是在下一個十年競爭中,繼續脫穎而出的關鍵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