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員工數已經超過了70萬,讓這群人有尊嚴地活著,就是讓70多萬個家庭有尊嚴地活著。
1989年夏天,江蘇宿遷一位15歲的少年,拿著50塊錢,獨自前往南京探親。
少年第一次出門,沒見過世面,外面的花花世界讓他眼花繚亂,目眩神迷。
站在“江蕪129號”輪渡上,少年望著滾滾江水,他豪言壯氣地說道:愿做出海蛟龍,不做南河刀鰍!
這個少年,就是未來萬億帝國京東的創始人,劉強東。
提及劉強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身上商人少有的江湖兄弟義氣。
不得不說,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劉強東的這樣一種特質,確實讓他成為了一股清流。
無論是他與基層一線快遞員的開懷暢飲,還是他對于員工生活條件的關注,無一不是這樣一種現象的直接體現。
其實從員工構成來看,京東并不完全算是一家互聯網企業。
劉強東手下帶著70多萬名員工,有50多萬名員工負責生態系統、20多萬名員工負責配送。
員工們親切地稱呼他為“東哥”,而東哥對“兄弟們”的看重則有目共睹。
京東小哥一度是快遞業里最受人羨慕的title,從第一個給快遞站點配發風扇,到第一個安裝空調。
有人戲稱,“如火夏日,冷空氣在哪兒,快遞小哥兒就流向哪兒。”這些動作的背后,無不是有尊重地工作的印證。
相較于此,面對如此龐大的基層員工規模,社保開支對于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是有點“頭疼”的事情。
劉強東是第一個給全員上全社保的人,“如果一家公司是靠克扣員工的五險一金,犧牲兄弟們60歲以后的保命錢,那是恥辱的錢,賺了多少,都會讓我良心不安的。”
為了能讓“X漂一族們”有個落腳之處,京東撥出大筆款項用于員工宿舍的建設。
只不過,在劉強東的心中,宿舍不只是睡覺,更是員工們勞動之余,享有的獨立的、可以去做自己事情的隱私空間。
在一次江蘇宿遷員工公寓建設過程的走訪中,面對4至6人/間的規劃,劉強東生氣地講到,“我原來一直說的是高級單身個人公寓,結果今天看了樣板間,說難聽的,就沒有把員工當人去看。”
隨即要求立刻整改,按照至多2人/間、工作滿三年以上的員工單獨一間執行。
2023年,京東又在總部對面投資65億元開工建設“京東青年城”,一期項目將為剛畢業的大學生和青年員工提供4000套公寓。
這些公寓家電、家具齊全,員工可以拎包入住,同時,還配套了幼兒園、電影院、籃球館、游泳館、商業街。
在“卷度”不斷升級的今天,這些細節上的心思不那么容易被員工所感知,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背后,確也藏著一個企業家最樸素的心愿:要讓“兄弟們”工作得有尊嚴,有幸福感,有成就感。
而一家企業又何嘗不是一個小型社會,像京東員工數已經超過了70萬,讓這群人有尊嚴地活著,就是讓70多萬個家庭有尊嚴地活著。
當然,我們看到了劉強東與一線基層員工的把酒言歡,我們看到了劉強東對于一線員工的生活條件的極大關注,但是,京東畢竟是一家企業,不是一家慈善機構。
在這樣一種現象的背后有一個條件,即這些員工都是為京東貢獻價值的人,這些員工都是能夠將自身的發展和京東的發展綁定在一起的人。
而劉強東之所以這么做,背后的邏輯其實也不難理解:企業只有真心對員工好,員工才能用心服務好他們的客戶。商業文明的進步,深刻的變化在于人,根本的利益歸于人,強大的動力也源于人。
對于一個成熟的企業來說,組織、機制里抒發出來的善意,恐怕比任何品質都更具感染力。KPI也好、GMV也罷,可以量化的商業價值,是傳向市場的回音;而無法量化的善意,則是衡量價值上限的最高標準。
“農村長大給我帶來最大的烙印是做事永遠要農民式的腳踏實地,就像農民在地里干活,永遠是一步一步把稻子播下去,成熟的時候收走,從來不想走什么捷徑、快速的致富方式。”在談到創業的初衷時,劉強東如是說。
花了20年,從宿遷走到北京;又花了20年,從北京走到紐約。劉強東帶領京東從北京中關村市場的一個線下普通零售商,一路晉級為中國最具規模的電商零售巨頭之一,這位草根出身、白手起家的奮斗者,正領導著京東進行著一場全新的商業變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