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事業單位招聘,地市級事業單位本科就能報考,縣區級事業單位專科生也能報考,但隨著最近的兩輪事業單位改革,事業單位編制被控制的很嚴,有限的招聘指標越來越向高學歷人才傾斜。
雖然各個地方事業單位人才招聘的名稱不同,但方式基本相同,那就是將招聘門檻設置為研究生,因此好多地方叫“碩博優選計劃”。
當然,對這些高學歷人才的招聘有一定的照顧政策,普通招聘要考筆試、面試好幾輪,但這個計劃直接免筆試,面試過了就能進,還給好待遇、快晉升。說白了,就是用更簡單的方式,吸引高學歷人才到事業單位“落戶”。
其實,這樣的人才計劃對雙方都有好處。
1. 對人才:省事+有奔頭
普通人考事業單位有多難?筆試刷掉一大半,面試再刷一輪,折騰小半年。但這個計劃直接砍掉筆試,只需要面試就行(現在有些地方如果報考人數過多,也需要增加筆試篩選一下)。
待遇上實惠:博士一進去就能拿副高級職稱,碩士直接中級職稱起步。普通人進單位可能得從底層慢慢熬職稱,但他們一入職就“跳級”,工資高、晉升快。有的地方還給人才公寓免費住兩年,連配偶工作都幫忙安排,生怕人才跑了。說白了,就是用“錢+前途+生活保障”三件套,把學霸們“拴住”。
2. 對地方:招人干活+長遠發展
事業單位最缺啥?專業能力強的人。比如某市搞社會治理,招了個法律專業的碩士,人家來了直接上手優化流程,工作效率蹭蹭漲。再比如學校、醫院,招到高學歷老師、醫生,教學質量、醫療水平自然提升,老百姓也受益。
更重要的是,這些人才還能“滾雪球”。比如某地搞了個“三進三創”政策,先引進一批碩博,再讓他們牽線搭橋吸引同學、校友,最后形成一個“學霸圈”。五年內招了上萬大學生,其中兩成多都是靠這個計劃來的。說白了,招一個學霸,可能帶來一群學霸,地方發展就有后勁兒了。
通過這樣的政策,對事業單位確實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 隊伍變強了:以前單位里本科是主力,現在一堆碩士博士,寫材料、搞研究、做項目明顯更專業。
- 招聘靈活了:以前事業單位編制卡得死,一個蘿卜一個坑。現在搞“編制蓄水池”,滿編的單位也能先招人,等老員工退休再慢慢消化編制。相當于開了個后門,既解燃眉之急,又不違規。
當然,事有兩面性,這樣的政策也會給一些單位帶來困擾。
比如新人一來就占中高級崗位,老員工干了十幾年還在排隊。有人吐槽:“我熬了8年沒升職稱,新來的博士直接當我領導,我還得教他干活?”甚至有人氣得想辭職,重新以“人才”身份應聘,就為蹭政策快車道。
有的地方承諾給安家費、分房子,結果人來了,政策又縮水。比如某省之前說給博士發補貼,后來只給省直單位,市縣的博士直接傻眼,感覺被忽悠了。
新人學歷高,但未必適應體制內節奏。有的博士研究做得好,但不會寫公文;有的碩士理論強,但處理群眾矛盾抓瞎。單位還得花時間培養,搞不好就成了“高學歷低效能”。
說白了,這計劃就像“人才直通車”,開對了能帶飛事業單位,開翻了可能翻車。但只要把待遇做實、把公平搞好,絕對是筆劃算的買賣——畢竟,招來一個真學霸,可比招十個混日子的強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