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物理學家James Gates 與《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編輯 Margaret Harris 談論了他曾經(jīng)提出的“理論物理學家遺愿清單”,10年過去,他可以從上面劃掉哪些發(fā)現(xiàn),同時又新增了哪些條目,并深入探討了當今美國科學與社會的現(xiàn)狀。
撰文| Margaret Harris
翻譯| 忍冬
理論物理學家的思考。2017年,James Gates 于布朗大學。|圖片來源:Brown University
2014年,美國數(shù)學物理學家 James Gates 分享了他的“理論物理學家遺愿清單”,列出了他希望在“離開塵世之前”見證的物理學發(fā)現(xiàn),包括希格斯玻色子、引力波、超對稱性(SUSY)、超弦理論等。十年后,《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雜志的 Margaret Harris 再次采訪了現(xiàn)任職于美國馬里蘭大學的 Gates,看看他的清單上有哪些發(fā)現(xiàn)已被實現(xiàn),哪些仍待探索或驗證,以及截至2025年他可能新增的條目。
十年前你清單上的第一項是希格斯玻色子的發(fā)現(xiàn),這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接下來第二項是引力波。
2015年引力波的首次成功探測,對許多人來說都是震撼人心的時刻。我?guī)缀鯊募す飧缮嬉Σㄌ煳呐_(LIGO)誕生之初就關(guān)注著它的發(fā)展。我第一次聽說探測引力波的構(gòu)想大約是在1985年。那時我剛成為馬里蘭大學的副教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項目官員 Richard Isaacson 有一天把我叫到辦公室,給我看了一份加州理工—麻省理工(Caltech-MIT)合作團隊提交的探測器資助提案。我讀完后的反應是:這絕對行不通。但幸運的是,Isaacson 是個超級英雄——在NSF里,正是他數(shù)十年來始終堅信這項技術(shù)能成功,才最終讓夢想成真。所以當引力波真的被探測到時,那一刻簡直不可思議。
為什么引力波的發(fā)現(xiàn)讓物理學家如此振奮?
愛因斯坦最后的重大預言,便是宇宙中存在可觀測的引力波。有趣的是,如果追溯文獻,他最初認為可能存在,但后來又一度改變想法。這種反復恰恰展現(xiàn)了科學探索中的人性色彩,而最終大自然(Mother Nature)給出了答案:你第一次的猜想就是對的。廣義相對論能以如此精準的方式被驗證,坦白說,即便我將此列入遺愿清單,仍超乎我對有生之年科學突破的想象。
更深層的意義在于: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長久以來依賴于類似墨丘利(Mercury)這樣的“信使”,這位古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使者把信息從奧林匹斯山上傳遞下來。在我們的故事里,光子取代了墨丘利。數(shù)十萬乃至百萬年來,光告訴我們地外世界的存在,并推動科學數(shù)百年來的發(fā)展。而引力波被探測到意味著一種新的“宇宙信使”登場:引力子(graviton)。如同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如今我們探測到了引力波,下一步便是捕捉引力子。
盡管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如何觀測引力子,但相關(guān)知識一旦突破,人類將獲得前所未有的宇宙觀測能力。大爆炸初期存在一段黑暗時期,物質(zhì)過于熾熱無法形成中性原子,致密等離子體阻礙了光的傳播。直到38萬年后,電子被原子核捕獲形成首批原子。
隨著宇宙持續(xù)膨脹,粒子平均溫度和密度逐漸降低,光才得以穿行。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光子觀測宇宙,我們最多只能回溯到光首次穿透宇宙的時刻,即宇宙的“第一縷曙光”。我們在上世紀60年代探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正是這第一縷光。若要窺探更早期的宇宙,光子已無能為力,引力波將成為關(guān)鍵工具。終有一天,人類或許能直接觀測大爆炸的瞬間——這將是劃時代的壯舉。
探測引力子的實驗路徑是什么?
當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時,全球共有三臺探測器在運行——兩臺位于美國,另一臺名為Virgo的探測器位于法國和意大利交界處。目前印度即將啟用一個新的LIGO站點,只要國際社會繼續(xù)支持開展這項科學研究,未來將有更多類似設施投入運行,這將為我們提供更高精度的觀測圖像,提升效果就像是從黑白電視升級到彩色電視。
當前探測引力子的路徑包含兩個步驟:第一步可能需要測量引力子的偏振。像LIGO這樣的法布里-珀羅干涉儀具備這種能力。如果引力子波(graviton wave)存在偏振,無論左旋還是右旋,時空彎曲就會呈現(xiàn)特定特征。如果足夠幸運,我們可能在未來十年內(nèi)觀測到這種偏振。
第二步是量子化測量(quantization),這將更具挑戰(zhàn)性。20世紀60年代,馬里蘭大學的物理學家約瑟夫·韋伯發(fā)明了“韋伯棒”。這是一種大型金屬棒,金屬棒被冷卻后,引力子撞擊棒體時會引發(fā)金屬晶格振動,從而被探測到。我認為未來很可能會大力推動這項技術(shù)的升級改造,其中最令人期待的是可能開發(fā)出“量子韋伯棒”(Nat Commun 15, 7229 2024)。這或許是最終確認引力子存在的關(guān)鍵路徑。
愿望成真。意大利Virgo探測器鳥瞰圖。2017年,它成為繼美國兩臺LIGO探測器之后,第三個探測到引力波的設施。隨著全球引力波觀測站的增多,我們探測到引力子的機會也在增加。|圖片來源:The Virgo collaboration / CCO 1.0
十年前你清單上的第三項是超對稱性。過去十年里,這方面的研究有何進展?
二戰(zhàn)尾聲,日本天皇在廣島和長崎遭原子彈轟炸后對國民發(fā)表講話時,用了一句“事態(tài)的發(fā)展未必對我們有利”——我認為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超對稱性研究。2006年我發(fā)表過一篇論文,其中明確表示不期待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能發(fā)現(xiàn)超對稱性。當時我通過反常磁矩的粗略估算得出結(jié)論:由于磁矩對無法實際探測的粒子極其敏感,通過比較反常磁矩的實測值與所有已知粒子理論預測值的差異,就能為未知粒子設定質(zhì)量下限——我就是用這種方法推算出了這個數(shù)值。
計算發(fā)現(xiàn),最輕的“超伴子”(superpartner)質(zhì)量很可能在 30 TeV 量級。而LHC最初運行能量為 7 TeV,目前也僅達到 14 TeV,因此我的預測至今仍站得住腳。如果等到 100 TeV 能級的對撞機建成還未能發(fā)現(xiàn)超對稱粒子,好吧,估計我也等不到那天了(笑)。但我堅信自然界存在超對稱性,這是量子穩(wěn)定性要求的必然結(jié)果。
值得注意的是,粒子物理實驗觀測——尤其是磁矩、分支比、衰變率等的高精度測量——并非尋找超對稱性的唯一途徑。例如,弦理論可能提供宇宙學層面的啟示(arXiv: 1907.05829),這主要涉及暗物質(zhì)和暗能量問題。就它們對宇宙貢獻而言,從超對稱性的數(shù)學框架出發(fā),你很容易推導出某些尚未觀測到的粒子,它們很可能就是最輕的超對稱粒子。
你遺愿清單的最后一項是超弦理論。我們上次對談時,你表示不抱期望,如今看法是否有所改變?
除非我能像瑪土撒拉(Methuselah;譯者注:圣經(jīng)中的長壽者)那樣長命百歲,否則恐怕無緣見證超弦理論被實驗證實了。我認為超弦理論如果獲得觀測支持,很可能不會來自單一實驗,而是需要宇宙學和天體物理學多領(lǐng)域觀測的綜合結(jié)果——或許屆時最輕的超對稱粒子也會被發(fā)現(xiàn)。順便說一句,我始終不認為人類能發(fā)現(xiàn)額外維度。但如果我真能再活幾百年,那倒可能成為實際的期待。
過去十年里,你的遺愿清單是否有新增項目?
是的,但還不確定如何準確表述。這涉及量子力學與信息論的交叉領(lǐng)域。在我的研究中,我們?yōu)槔斫獬瑢ΨQ性的表示理論所構(gòu)建的名為“adinkras”的圖(graph)有個驚人特性:糾錯編碼(error-correcting codes)天然嵌入在這些結(jié)構(gòu)中。事實上,這是我學術(shù)生涯中最自豪的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一種包含糾錯編碼的物理定律,至少是這種定律存在的可能性(arXiv: 1108.4124)。據(jù)我所知,物理學歷史上從未有過包含糾錯編碼的自然定律,但這些圖的數(shù)學結(jié)構(gòu)清晰展現(xiàn)了這種可能。
這一發(fā)現(xiàn)徹底改變了我對信息論的認知。上世紀80年代,約翰·惠勒(John Wheeler)提出理解量子力學的新范式(“Information, physics, quantum: the search for links” Proc. 3rd Int. Symp. Found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s, Tokyo, 1989, pp354–368)。他用“萬物源于比特”(it from bit)這一精煉表述,指出宇宙中觀測到的信息本質(zhì)上與比特存在關(guān)聯(lián)。年輕時,我覺得這是我聽過最瘋狂的想法。但當我自己的研究揭示物理定律竟能以糾錯編碼形式包含比特時,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曾被我嗤之以鼻的“荒謬想法”。
說實話,如今步入暮年,我得出一個結(jié)論:如果從事理論物理研究時間足夠久,你也會變得“瘋狂”——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超對稱性的數(shù)學結(jié)構(gòu)中,糾錯編碼與比特的存在根本無可回避。正因如此,我的遺愿清單新增了一項:通過實際觀測證明,量子力學定律確實以比特形式運用信息。
至于何時能見證這一天,恐怕要等到我離世很久之后了——除非我能再活150年。理智上講,這是根據(jù)當前認知我估算需要的時間跨度,因為種種跡象表明:宇宙深處確實存在著這樣的信息機制。
我們剛才簡單談了科學在過去十年的變化。當然,科學與世界其他部分并非毫無關(guān)聯(lián)。其他領(lǐng)域的一些變化也影響著科學,尤其是美國最近的發(fā)展。你對此怎么看?
不幸的是,這一切都在預料之中。兩年前我寫過一篇題為《被逐出山頂?》(Expelled from the mountain top?Science 380, 993)的文章。這個標題取自馬丁·路德·金的一句話,“我曾到達山頂”(I’ve been to the mountaintop),這里“被逐出”指的是剝奪有色人種的機會。我在文中談到,美國正在朝著這樣一個方向發(fā)展:像我這樣的人——一個有色人種、非裔美國人、一名科學家——越來越難獲得從事科學所需的教育訓練。
我仍然認為美國最高法院2023年(關(guān)于平權(quán)法案)的判決沒有道理。這個判決等于在說,多樣性對推動創(chuàng)新毫無作用。但大量證據(jù)表明事實并非如此。你認為城市是怎么形成的?城市之所以成為創(chuàng)新發(fā)源地,正是因為不同背景的人們聚集于此。再加上互聯(lián)網(wǎng)這類新媒介的出現(xiàn),通過新媒介,任何人都能接觸到數(shù)百萬人。為什么這有點可怕?因為假新聞,錯誤信息。
大約一年前,我遇到一位哲學家,他說了一句話讓我深有感觸。他說想想印刷機,它讓書籍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西歐社會傳播,從而推動了識字率的提升。識字率提高用了多長時間?50到100年。然后他說,現(xiàn)在讓我們看看互聯(lián)網(wǎng)。它有什么不同?不同之處在于任何人都可以發(fā)表任何言論,并傳播給數(shù)百萬人。因此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是:人類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在不制造錯誤信息或假新聞的情況下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如果他的判斷是正確的,這需要100到150年。這是美國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也不僅是美國面臨的挑戰(zhàn),但不知為何在美國似乎尤為嚴重。
這與科學有什么關(guān)系呢?2005年,我受邀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年會上發(fā)表主旨演講。在那次演講中,我談到科學可能被“邊緣化”(turn off),我清楚地看到當時美國社會中存在一些勢力,他們很樂意否認科學家提出的證據(jù),而且這些勢力正在壯大。
綜合以上種種因素,科學的持續(xù)發(fā)展將面臨一個極其重要且充滿挑戰(zhàn)的時期,因為特別是在基礎(chǔ)科學層面,這需要公眾普遍認同“是的,我們愿意為此投資”。如果社會中有機構(gòu)或個人否認疫苗,或否認關(guān)于進化論或氣候變化的科學證據(jù),如果公眾開始接受這些觀點,那么科學本身就可能失去吸引力,這就是我在2005年發(fā)出的警告。
保持希望。今年早些時候,James Gates 在倫敦皇家藝術(shù)學院探討超對稱性研究,攝于學術(shù)講座現(xiàn)場。|圖片來源:Margaret Harris
科學界可以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來防止這種情況發(fā)生?
首先,必須走出象牙塔。我參與過一些活動,它們通常打著“恢復公眾對科學的信任”的旗號,但我認為這個定位是錯誤的。真正受到威脅的是公眾對科學的信仰。在我看來,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思考的問題。
信任(trust)科學和信仰(faith)科學有什么區(qū)別?
在我看來,如果我信任某件事,我會傾聽。如果我信仰某件事,我不僅會傾聽,還會采取行動。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本質(zhì)區(qū)別。
就我個人而言,盡管預見到前路艱難,但我仍然充滿希望。我要敦促年輕人永遠不要放棄希望。如果你失去了希望,那就真的沒有希望了。道理就是這么簡單。所以,我依然懷抱希望。也許有人會認為“哦,他只是情緒低落”——不,并非如此。因為作為一名科學家,我堅信我們必須以清醒、理性的態(tài)度面對眼前的證據(jù),而不是感情用事地逃避現(xiàn)實,這就是我的立場。盡管剛才說了那么多嚴峻的事實,但我依然滿懷希望。
本文基于知識共享許可協(xié)議(CC BY-NC)譯自Margaret Harris, A theoretical physicist’s bucket list, 10 years later: Jim Gates on the graviton, quantum information and the scientific climate in the US.
原文地址:https://physicsworld.com/a/a-theoretical-physicists-bucket-list-10-years-later-jim-gates-on-the-graviton-quantum-information-and-the-scientific-climate-in-the-us/
本文轉(zhuǎn)載自《返樸》微信公眾號
《物理》50年精選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