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銀行經理朋友告訴我:“天天罵借唄的人,可能連征信報告都沒見過”
銀行信貸經理說實話了
前兩天刷到一條熱評:“用了借唄,這輩子別想貸款!” 我轉頭就去問銀行的朋友:“真有這么邪乎?”
他翻了個白眼:“去年批了200多筆房貸,130多人用過借唄,利率該是多少就是多少。倒是那些半年申請8次網貸的,全卡在初審了。”所以說,銀行風控系統壓根分不清借唄花唄和信用卡(都是同一類征信條目)真正觸發警報的是:近半年貸款查詢次數多、當前逾期不還、負債超過收入大半。征信上只體現
1、授信機構(哪家銀行/金融機構放款);
2、信用額度(總計可借金額);
3、賬單余額(當前未還金額);
4、還款狀態(是否逾期)。
那么什么是征信?什么行為會影響征信?
征信相當于一個人的“信用身份證”,銀行看身份證,識別這個人是否有信用。征信有好有壞,上征信不等于傷征信。只要按時還款,是不會影響征信的。
但是,如果一個人經常多頭借貸,銀行現這個人已經跟很多家銀行借了錢,那就存在還款風險。又比如這個人逾期不還,出現惡意逾期,也會讓銀行擔心放款后無法收回本金,就會影響信用記錄。反過來,用的都是正規金融產品,按時還款,這就是一張“信用證明”,不管是車貸還是房貸審核時,都讓銀行更放心。
而花唄借唄和信用卡一樣,都是受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監管、正規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按照規定,所有正規的金融產品都需要上征信,這有助于保護消費者權益,不上征信的金融產品往往具有很大的使用風險,這不只是國家的監管必須要求,也是對于大家信用體系的健全保護,作為正規的國民級金融產品,用戶只要按時還款,不逾期,是不會影響征信的。
為什么現在網絡上這么多關于借唄傷征信的謠言呢?
俗話說,無利不起早。現在網絡上說用了借唄的,往往都是黑心貸批量生產的謠言!愛探究竟的我刷了50篇爆文后,開始發現規律:
首先,開頭必是“血淚故事”:“因為用了借唄,我的房貸黃了!”(但從不放征信報告實錘)
其次,中間必穿插“神秘專家”:“內部人員透露……”(頭像都是西裝網圖)
最后,結尾必有“救命稻草”:“點擊鏈接,教你修復征信!”(跳轉后是網貸廣告)
雖然廣告蠻明顯的,但是還是會有很多不清楚的網友上當~很明顯,黑產邏輯鏈就是罵借唄 → 制造恐慌 → 引流到高利貸 → 賺傭金+賣信息 → 循環收割。
同時,這些黑網貸在投放謠言帖子的同時,還會貼心的搭配上幾類評論:
1、讓你躺平類,看似中立,實則...
“干脆別用任何借貸產品,現金支付最安全!”
結果:買房時因為是“征信白戶”,利率比別人高0.5%
2、玄學類,忽悠你不停:
“借唄用3次就停,不然影響風水!”
實際:銀行只看“是否按時還”,不管用1次還是100次
3、陰謀論類,別管,就是陰謀~
“這都是陰謀!讓你離不開支付寶!”
真相:借唄資金方80%是正規銀行(比如廣發銀行等)
最后,說點可能得罪人的大實話
有些天天罵借唄花唄信用卡的人,可能連央行征信中心官網都沒打開過。這些人真正該怕的不是工具,而是你自己的操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