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管”的是公平與正義、安全與發展。近年來,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安康市白河縣堅持立足縣域“小市場”,著眼監管為民“大服務”,組織在經營主體中開展“連心服務、贏商白河”工作,全力激發市場活力、維護市場秩序,著力營造于商放心、于民滿意的市場環境,保障各類經營主體競相發展,以高質量的市場監管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著力創造良好營商環境,堅決做到親商愛商。立足自然條件薄弱、以返鄉創業“草根經濟”為主的縣域實際,牢固樹立“服務+監管”執法理念,為1.5萬家經營主體保駕護航。建立“預防為主、輕微免罰、重違嚴懲、過罰相當、事后回訪”服務型執法模式,2024年市場監管執法辦案217件,其中減輕處罰125件。創新行政處罰決定書和信用修復書“雙書同達”機制。推動“審管聯動”改革,將許可前介入、聯合勘驗、證后跟蹤全鏈條貫通。在經營主體中組織開展“結對交友幫扶”活動,實施精準普法與分類幫扶,覆蓋經營主體2000余家。聯合鄂陜邊際5個市場監管所建立一線協作機制,推進跨區域聯合執法,為“草根經濟”筑牢發展根基,實現監管力度與營商溫度雙贏。
堅持立足縣域發展大局,堅決做到扶商助商。聚焦富硒食品等“四大產業鏈”,充分發揮知識產權賦能新質生產力助力產業升級。依托“白河木瓜”“白河春燕”等地理標志,推動木瓜深加工產品增至60余種,綜合產值達9.2億元。建立綠松石檢測實驗室,申請地理標志產品,打響“世界瑰寶、白河松石”品牌。強化質量品牌工作,支持紅石綠能光伏企業5年申請專利80余項,2024年全縣新增注冊商標216件,有效發明專利93件,很多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推動永宏生物科技實現綠色循環發展,成為全國最大黃姜加工企業。培育“白河肉糕”等特色小吃,整合200余萬元社會資金扶持60家流動攤販集中經營,形成“網紅餐飲街”,創建“和美小院”等特色餐館,擦亮“秦楚邊城”美食名片。
時刻守牢安全發展底線,堅決做到安商護商。以“網格化、差異化、常態化”三化聯動筑牢市場監管安全防線,將1.5萬經營主體納入縣、鎮、村三級117個網格,壓實“責任到人、監管到底”;創新堅持“三小行業”“紅黑榜”制度,強化信用風險等級分類管理,構筑公平競爭環境。創新建立食品生產企業“三色管理”動態管控,建立“六項機制”及“線下+線上即訴即辦”平臺,整改“三品一特”風險隱患2000余條,查處假冒偽劣產品251個批次,建立49家基層消費維權服務站(點)。堅持“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機制,600余名干部包保督導2400戶主體,配備安全員3000名,連續5年實現“三品一特”零事故,消費品抽檢合格率93.5%,以系統性監管護航全域安全發展。
傳承弘揚古道經商理念,堅決做到聚商興商。傳承發揚百年商道文化,大力弘揚“不怕苦、講誠信、和為貴”的經商理念,引導企業依法經營、不謀不義之利,推動“秤平斗滿、童叟無欺、生意不成仁義在”傳統理念融入現代商業,為縣域經濟注入誠信基因,助力企業行穩致遠。以“胡來娃酒樓”23年堅守一道菜、永宏公司堅守26年創業發展等標桿案例,詮釋商道文化內核。成立11個“小個專”黨建指導站,授牌30家“放心消費商家”“誠信經營戶”,通過剛性監管與柔性引導規范市場秩序。
強化基層執法力量建設,堅決做到便商為商。歷經8年4次機構改革,市場監管部門始終堅持“改革改機構、不改為民初心”,強化基層根基,保障11個基層所獨立運行,明確鎮“管人”、縣局“管業務”權責邊界,實現“人財物”全保障、事權法權零破防。創新開展“管查融合”“縣鎮一體”“區域合作”聯合執法辦案。每月組織開展一次“藍盾大講堂”,通過10條正面清單和10條負面清單規范政商交往,堅持用“三苦精神”淬煉行風改進作風,創樹“秦楚邊城市場紅、藍盾護航爭先鋒”品牌。藥械化辦案數和萬人比連續兩年全省前十,校園食安經驗全國推廣。
來源/白河縣
編輯/沈關友
責編/趙健羽
審核/王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