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李東陽 來源 | 首席營銷官
2025年的中國冰淇淋市場,正在上演一場“冰火兩重天”的消費理性覺醒。
自“雪糕刺客”出現之后,消費者對高價冰淇淋的警惕性與日俱增,動輒十幾元的輕奢雪糕逐漸退熱;
而低價市場因原料成本受限,商家陷入"價格戰一品質降"的惡性循環,讓消費者在“買貴怕踩坑,買便宜怕吃虧”的糾結中徘徊。
當“性價比”成為貨架前的核心決策詞,中端品牌迎來破局窗口期 —— 如何讓 3-4 元的冰淇淋既撕掉“廉價”標簽,又避開“高端化”溢價陷阱?
伊利牧場給出了非常“有料”的解法:品牌官宣楊迪為代言人,同步釋出穿越短劇風格 TVC《有料就要爆》,以“梗王賣料”反差組合拳,擊穿傳播圈層。
這場將“產品力”玩成“社交梗”的營銷戰役,不僅讓伊利牧場在中端市場站穩“質價比”C位,更重新定義了冰淇淋營銷的“有料”法則。
當“梗王”遇見“料王”
一場有笑有料的精準聯動
伊利牧場選擇楊迪,絕非流量邏輯下的盲選,而是對“代言人即品牌人格”理念的踐行。作為娛樂圈“長在笑點上的男人”,楊迪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在于綜藝中隨手拋梗的喜劇天賦,更在于鏡頭內外始終如一的“不端著、不裝蒜”的真實感——
這種“高性價比快樂輸出者”的人設,與伊利牧場“3 元檔吃到真材實料”的品牌主張形成精準共振。從受眾匹配度來看,伊利的核心消費用戶恰好與楊迪的粉絲圈層重合。
(楊迪名場面)
作為橫跨綜藝、短視頻平臺的國民級笑星,楊迪既用接地氣的幽默感觸達注重質價比的城市白領,又以貼近潮流的玩梗能力滲透小鎮青年群體,成為品牌“拒絕套路、真誠做產品”的活體注解。
當楊迪在鏡頭前展現不加修飾的真實喜感,消費者自然能聯想到伊利牧場冰淇淋“真材實料不花哨”的產品內核。
在品牌營銷戰略的延續性上,此次合作其實是一次精準的策略升級。
繼2023年借草莓音樂節打入年輕潮流圈層、2024年通過新青年音樂節深入二三線下沉市場后,2025年伊利牧場轉向“有料”營銷賽道,而楊迪的加盟正是“親民化”策略的自然延伸,不僅降低了品牌與大眾的溝通成本,更通過“梗王”與“料王”的身份嫁接,將產品賣點轉化為社交貨幣,讓品牌形象在輕松詼諧中深入人心。
在品牌TVC的創意呈現中,楊迪的三重身份成為產品“有料”特質的趣味注腳:
古代神捕篇,化身“楊大人”偵破冰品失竊案,在懸疑喜劇的反轉劇情里,通過“香氣四溢的果實”“飽滿多汁的果肉”等細節描述,帶出“邂逅莓好”冰淇淋“甄選丹東草莓+3.8倍蛋白濃縮乳”的核心賣點,最后以魔性舞蹈高呼“如此美味如此有料”,將產品的高品質感轉化為記憶點十足的喜劇場景。
民國特工篇中,當“滿口果仁”冰淇淋變身神秘間諜交易品,楊迪以夸張的肢體語言和無厘頭臺詞演繹“特工驗貨”名場面,一句“真是意想不到的有料”既呼應產品“新疆葡萄干搭配多種果仁”賣點,又強化“3元價格檔享高端品質”的性價比認知。
現實代言人篇,楊迪褪去角色扮演,回歸真實身份,一句“伊利牧場冰淇淋,是真的有料”擲地有聲,將前期鋪墊的戲劇化賣點收束到品牌核心訴求——用“梗王”的真誠背書,夯實“料王”的產品信任。
這種“把產品賣點編成段子”的創意手法,讓硬廣蛻變為“快樂內容”:當消費者被楊迪的喜劇表演吸引時,產品的“真材實料”“高性價比”等核心優勢已隨笑點潛入認知。
本質上,伊利牧場與楊迪的合作,是一次“人格化營銷”的教科書級實踐——
讓代言人成為品牌價值觀的具象載體,讓產品賣點成為快樂傳播的原生素材,最終實現“品效合一”的營銷破圈。
伊利冰品首部冰淇淋
穿越短劇的破圈邏輯:
從「品牌造梗」到「用戶玩梗」
伊利牧場的營銷野心,藏在對“內容形態”的顛覆式創新里。
當行業還困在“高端感TVC”的同質化紅海中,《有料就要爆》短劇以「懸念前置-內容爆點-裂變擴散」的傳播節奏,完成從“品牌自嗨”到“用戶共創”的躍遷。
短劇上線前,品牌上線代言人剪影的懸念視頻,搭配“爆笑整活”、“綜藝天才”的關鍵線索,瞬間激活網友的列文虎克式考古熱情。微博評論區秒變解密現場,這樣的互動形成了“用戶驅動內容解密”的參與感。
同步釋出的5支“抽象派”產品種草視頻,更是神來之筆。5款雪糕被賦予“特工”的戲劇化身份,用抽象魔性的旁白打造反常規產品的說明書,在“特工局長”楊迪的官宣登場前,將粉絲們的期待值拉滿。
而5分鐘的正片中,以微短劇+廣告片的雜交形態,打通古今三重場景,每一幕都是“產品賣點×喜劇梗核”的精準爆破。
腦洞炸裂的短劇上線后,多位百萬粉絲博主主動“接梗” 轉發,片中的各種笑點變成流量孵化器,吸引了大波路人群眾的關注。
在這波流量熱潮中,用戶的玩梗熱情也被徹底點燃,形成一場全民參與的“梗文化” 狂歡。
這種“品牌拋梗 - 博主接梗 - 用戶玩梗” 的完整鏈路,讓《有料就要爆》超越傳統廣告,成為現象級社交事件。伊利牧場也真正實現了從 “品牌輸出” 到 “全民共創” 的破圈。
為了加速傳播裂變,官方還趁熱打鐵推出了楊迪的魔性表情包,讓用戶自發傳播“有料”梗;
同時,在社媒上曬出花絮視頻,上線了多款產品周邊,讓廣告熱度得以延續。
當“有料”從品牌口號變成網友玩梗熱詞,營銷的目的已然達成——不是說服用戶接受廣告,而是讓用戶在玩梗中,主動成為品牌的自來水。
這種“內容即傳播力”的破圈邏輯,為快消品營銷提供了新思路:當產品賣點能被裝進有趣的故事殼,當品牌內容能成為社交平臺的談資,營銷的邊際成本將趨近于零,而傳播的漣漪效應,才剛剛開始。
讓“有料”成為方法論!
伊利用“加減法”撕開市場的破局口
在冰淇淋市場陷入“高端概念虛浮、低端品質妥協”的兩極困境時,伊利牧場精準撕開市場的破局口,以“加減法”為核心策略,將質價比從營銷口號轉化為可感知的消費體驗。
而破局的底層邏輯,是通過對價值要素的精準取舍,讓“有料”從產品賣點升維為品牌破局的方法論。
“加法”并非簡單堆砌,伊利牧場通過物理、情感、社交三個維度的價值疊加,構建起立體化的“有料”認知體系。
產品維度上,拒絕用文案吹噓“高端原料”,直接將3.8倍蛋白濃縮乳、丹東草莓等核心配料TVC中抖出,讓原料可視化,讓“料足”成為肉眼可見的品質宣言。
情感維度上,簽下“真實、不做作”的楊迪,將其人設與品牌深度綁定。讓“有料”不再是冰冷的參數,而是變成“快樂、實在”的情緒共鳴——消費者買的不僅是冰淇淋,更是一份“楊迪同款的無負擔快樂”。
社交層面,圍繞“有料”設計一系列話題與玩法,讓用戶參與內容共創,使“有料”從品牌單方面輸出,轉變為全民社交話題。
而“減法”則主要表現為剔除冗余要素,直擊消費核心訴求。
當高端冰淇淋在包裝設計、概念營銷上砸錢時,伊利牧場把成本花在刀刃上,用上新疆葡萄干、丹東草莓等優質原料,堅守3-4 元“價格防線”,砍掉虛浮溢價,回歸消費本質。
同時,摒棄"輕奢匠心""臻稀工藝"等晦澀話術,改用楊迪式直白表達:TVC 里沒有復雜品牌理念,只有“料多到吃不完”的真實體驗;
社媒上也沒有參數羅列,只有“楊迪同款有料冰淇淋”的輕松玩梗,讓品牌從“端著說話”變成“蹲著聊天”。
結 語
伊利牧場× 楊迪的案例,說明代言人不是流量工具,而是品牌價值的人格載體。
楊迪的“有料”,本質是伊利牧場“質價比”的人性化表達,兩者共同回歸“真實”的價值內核。
同時,內容是流動的社交貨幣,在注意力碎片化時代,優質內容必須具備“可分享的快樂”與“可感知的價值”。
伊利牧場短劇之所以破圈,在于將產品賣點轉化為“探案梗”“特工梗”,讓廣告成為用戶主動轉發的“社交談資”。
當行業還在為“如何讓冰淇淋看起來更貴”發愁時,伊利牧場用“有料營銷”證明:真正的性價比不是低價促銷,而是讓消費者清晰感知“每一分錢都花在料上”。
這種回歸產品本質的營銷哲學,或許才是穿越消費周期的永恒爆點。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添加備注:進群】↓↓↓
*編排 | lan 審核 | free
全文完。更多資訊,盡在【首席營銷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