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在等級秩序無比森嚴的古代,從來沒有人人生而平等之說,而是被分成三、六、九等。尊卑有別,良賤有序,不同階級的人之間的距離如同天塹難以逾越。
在我們的固有印象里,出生于貴族家庭的人們,不出意外的話自然是衣食無憂,一輩子享盡榮華富貴。男子繼承家產,女子覓得良婿,一出生就在羅馬的家境令普通人無比羨慕。
但是北魏卻有許多貴族出身的女子,不選擇在世俗中享樂,而選擇皈依佛門遠離紅塵。
北魏是歷史長河中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的第一個王朝。它結束了北方長期分裂割據的狀態,重新統一了黃河流域。
北魏是由拓跋鮮卑一族建立的王朝,卻致力于民族融合的發展。北魏絕大多數的最高統治者都十分信仰佛教,連帶著整個王朝都彌漫著一種信仰佛教的風氣。
不僅有眾多男性選擇皈依佛門,選擇出家的女性也不在少數,她們便被稱為比丘尼。
一、貴族女子出嫁的原因
在中國古代數千年的歷史中,由于嫡長子繼承制的影響,女性的地位一直很低。但是在北魏這個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女性的地位卻相對而言尊貴了許多。
后宮女子可以參與朝廷事務,普通女子也可以參軍入伍,已婚女子還可以負責子女的教育問題,諸如此類,女性的權利大幅度增加。
孝文帝時期,文明太后曾垂簾聽政了一段時間,還下令頒布了很多改革措施。這些措施不僅在她生前得到了很好的貫徹,死后還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魏書》中也記載了女子騎馬射箭的英姿和傳道授業的雅態。這些現象背后反映出了男尊女卑思想的淡化,女子的行為不再受到眾多規章制度的束縛和抑制。
女性的社會地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雖然總的來說還是不如男性。
外戚干政和后宮干政的現象一直是中原王朝難以解決的弊端,然而這并不僅僅存在于中原王朝,外族王朝也難逃此劫。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道武帝頒布了一項殘忍至極的政令——子貴母死制度。顧名思義,如果兒子當了皇帝,那么他的生母便要被處死。
這個制度不僅源于漢武帝的立子殺母的行為,還和道武帝早年的經歷有關。在他年幼的時候,常常受制于他母親的家族,因此他心生不滿,十分忌憚外戚干政的現象。
正是由于這項制度的實施,北魏的最高統治者往往和皇太后之間并無血緣關系。嫡母和養子之間的矛盾必然是不可調和的,但是受傷的卻是后宮的妃嬪們。
《魏書》曾記載,孝文帝的皇后幽氏因為得了重病,被文明太后送往佛寺成為比丘尼。這種說法似乎有點荒誕不經,背后實際上是文明太后與孝文帝之間的一場暗斗。
孝文帝登基的時候尚且年幼,文明太后便擔任了垂簾聽政的職責。但是人不可能一直年幼,總有一天,文明太后還是要將權力還給孝文帝的。文明太后自然不肯,孝文帝并非她的親生兒子,自己掌握權力才更靠譜。
后來皇后幽氏深受孝文帝喜愛,文明太后不可能對皇帝下手,只好找了個由頭對皇后下手,也算是給皇帝一個警告。
盡管幽氏出身貴族,又貴為一國之后,卻仍然逃不過成為這場爭斗的犧牲品的命運。
《魏書》中還記載了一個故事,宣武皇后高氏在肅宗繼位后自然而然成為皇太后,但是宣武皇帝出于仁慈廢除了子貴母死制度,肅宗生母胡氏也成為了皇太后。
一個王朝怎么容得下兩個皇太后,作為宮斗失敗者的高氏最終只能選擇出家為尼。
北魏時期雖然統一了北方地區,但是南北戰爭仍然不曾停止。戰亂之中,小妾自然成為了逃亡的累贅,于是她們只能選擇出家為尼。
還有一些因為戰爭失去丈夫的女人,她們既無一技之長,又無容身之處,只能選擇皈依佛門保全性命。
后宮內斗的失敗者,大多數人的歸宿也是出家為尼,常伴青燈古佛。
除此之外,最高統治者信仰佛教的瘋狂程度,也是促使民眾們選擇皈依佛門的重要原因。對于統治者的盲目追隨和討好,讓更多人走入了佛門,卻從未放下世俗之心。
連年戰爭的影響,也促使社會矛盾逐漸激化,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他們對現實生活感到非常的失望和痛苦。
祈求神明的保佑則成為他們逃離現實的一種方式,再加上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讓他們相信因果輪回的佛家學說。
這種系統性的理論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逃避現實的苦楚,在自我麻痹中行尸走肉地活著。
二、貴族女子出家后的活動
這些貴族女子們出家后,也并沒有徹底和紅塵往事決斷,更多的像是換了一個安全的地方保全自己的性命。
她們即使身在佛寺,卻仍然和母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極度信仰佛教的風氣下,她們甚至和朝廷仍有著難以割斷的聯系。
信仰佛教的人越來越多,自然也就需要設計專門的機構和制度去管理佛教事務。
對于比丘尼,朝廷甚至專門在洛陽修建了一座寺廟——瑤光寺,作為后宮妃嬪和貴族女子出家的地方。
同時朝廷還專門設立了比丘尼統一職,負責專門管理全國比丘尼。但是根據史料記載,在北魏期間,只存在過兩位比丘尼統。
一位名叫慈慶尼,生前并無此等殊榮,死后才被追贈為比丘尼統。
而另一位名叫僧芝尼,是靈太后的從姑,她經常出入后宮為皇帝和嬪妃講道,深受皇室喜愛和信賴。
比丘尼作為出家人的一種,主要職責也是四處布道,宣揚佛教思想。但是和一般僧人不同,她們的講學地點通常是后宮。
自古男女授受不親,即便佛家不講究性別,但是男性僧人前往后宮布道實在不妥,此等重任自然由同為女性的比丘尼負責。
后宮講學表面上是為了宣揚佛家理論,實際上也是一種潛在的影響力之爭。
除此之外,修建佛像并為之祈福也是比丘尼的重要工作之一。北魏時期對佛教的瘋狂信仰,使得民間大興修建寺廟和佛像,幾乎遍布全國的每一個區域。
除了修建佛像之外,她們通常還對著佛像祈福,或許是為家人,或許是為愛人,或許是為自己。而貴族女子們大多是祈愿國運昌隆、家族繁盛。
佛教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發展到如此宏偉的規模,自然離不開統治者的大力支持和庇護,因此為國興福成為比丘尼不可推卸的責任之一。
比如北朝時期戰爭頻發,前線戰場上的勇士們隨時都有可能看不見明天初升的太陽,已經出家的比丘尼們便為他們造像祈福。
三、貴族女子出家的影響
北魏時期,貴族女子出家的情況層出不窮,這也對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一方面,比丘尼加強了朝廷重臣和各大家族之間的聯系,世家大族通過比丘尼向后宮講學的職能,增加了自身家族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貴族女子紛紛出家的做法,容易引起民間普通女子的模仿和跟隨,逐漸對社會產生難以忽略的影響。
出家的人越來越多,出嫁的人便會越來越少,更不用說出生人數的變化了。
從事社會生產活動的人越來越少,經濟自然也會變得停滯不前,這種情況自然不利于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此外,北魏常年處于戰爭狀態之中,軍隊的力量對于國家來說自然非常重要。但是持續維持現狀,軍隊的戰斗力一定會受到嚴重的沖擊。
所以,朝廷不得不頒布詔令,讓大量選擇出家的人被迫還俗歸家從事生產活動或者加入軍隊。
由此看出,北魏對于佛教的信仰和貴族女子選擇出家的舉動最終都會受到社會現實的制約,任何不利于社會發展的行為終將被現實所矯正。
結語: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最痛苦的時代,但是它也是精神上最為自由和開放的時代。
上層統治者身為游牧民族,保留了其豪放不羈的特性,女性受到的束縛也遠遠小于中原王朝的女性。
這種與眾不同的社會環境,也讓貴族女子出家的行為成為影響國家大事的重要原因之一。她們或是主動,或是被動,進入到寺廟之中,看起來像是選擇了遠離紅塵,實際上卻仍處于俗世之中。
特殊的國家信仰讓佛教不再是紅塵俗世之外的世界,而是處在世俗的漩渦之中,成為了權力爭斗的重要場所。
參考資料:《魏書·皇后列傳》《中國古代僧尼名籍制度》《北朝皇后與佛教》《北魏后妃出家現象初探》《六朝時期比丘尼研究》《兩晉南北朝比丘尼皈依心理》《北魏比丘尼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