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在很多人的概念中,火炮的口徑決定殺傷力。
在漫長的火器時代,事實確實如此,人類的火器發展就是越來越粗、越來越長。到二戰時期,德國的古斯塔夫巨炮,就是這一路線的最終答案。
古斯塔夫巨炮,要用火車來移動,還要一個營的士兵伺候著才能開火,其華而不實已經顯而易見。但德國人就是喜歡大口徑,后來還在坦克上安裝了“巨炮”,這就是著名的“突擊虎”。
該武器是德國在二戰的“黑歷史”,可在人類武器探索道路上,“突擊虎”有很重的地位。
“突擊虎”,也有人稱其為“強擊虎”“迫擊虎”,其外表非常有特點。
“突擊虎”那個巨大、粗短的炮口,丑得令人發指,納粹黨高層曾差一點將該武器“槍斃”。德國士兵也不喜歡這種武器,給它起了個“樹樁子”的外號。
這款武器的主炮口徑達到380毫米,要知道當時蘇德主力的坦克,炮口直徑才80毫米左右。德國海軍的門面“匹斯麥號”戰列艦主炮,也是380毫米,足見“突擊虎”火炮之夸張。
它發射的炮彈重達300公斤,戰斗部足足100公斤,破壞力超過重型航彈,一炮能炸毀一棟樓,曾被納粹視為扭轉東線巷戰的利器。
可惜后來“突擊虎”的表現,讓納粹大失所望。
那么,在二戰時期的技術條件下,“突擊虎”怎么能有那么大的主炮?這款武器的性能到底如何?它在實戰里有何戰績?
【一】
巷戰失敗,讓德軍追求“超級突擊炮”
很多人對“突擊虎”有困惑,那么粗、那么短的火炮,要怎么發射炮彈呢?坦克本體怎么能承受那么巨大的后坐力?
這里要解釋一下,其實突擊虎的主炮,嚴格來說并不是“炮”,而是一個發射筒。
它的彈藥不是“炮彈”,而是“火箭彈”,自身具有動力,不需要炮管膛壓加速,所以坦克的主炮才這么粗、這么短。
“突擊虎”誕生在1943年秋冬,當時正是蘇德戰爭攻守之勢變換的時期。
從1941年夏到1943年初,德國在東線戰場基本都是攻勢,空軍和裝甲兵所向披靡,直到在伏爾加河邊的斯大林格勒撞破了頭。
1943年春天,蘇軍開始反攻,德軍邊打邊撤,把戰線穩定在烏克蘭中部的第聶伯河。
元首希特勒下令德軍死守防線,不許撤退。德軍和蘇軍開始了艱苦的攻防,雙方在每個村子、每個城市、每個渡河點來回爭奪。
然而,德軍在前線的退卻,讓后方產生了復雜的反應:
國內總動員開始后,一些民眾對納粹黨議論紛紛;陸軍、空軍互相甩鍋,認為彼此有問題;希特勒指責將領無能,將領則抱怨元首不了解前線。
以1943年東線的情況來說,德軍最大的問題,其實是缺人。
就拿庫爾斯克會戰為例,德軍參戰人數滿打滿算90萬,而蘇軍有足足200萬人。德軍將領希望能大量給前線增兵,但希特勒騰不開手。
一來,訓練新兵需要時間。其次,此時盟軍在意大利進攻,德軍要分兵去南歐作戰。
在無法大量增兵的情況下,希特勒希望用高水平的武器裝備,彌補和蘇軍差距。
當時德軍和蘇軍的巷戰很密集,傷亡較大。蘇軍巷戰里悍不畏死,給德軍造成很大的麻煩。
德軍研究了不少突擊炮作為巷戰火力支援,比如著名的“灰熊突擊炮”,主炮口徑150毫米,能打坦克、能炸樓,威力很大。
但德軍對此還不滿足,準確來說,是元首并不滿足。他認為巷戰的效率還需要提升,因為斯大林格勒、哈爾科夫的戰敗對他刺激太大了。
在攻城巷戰里,蘇聯的每一座大型建筑,就是一座堡壘。著名的如“巴甫洛夫大樓”,圍繞其爭奪的戰斗持續了兩個月,這是后方難以想象的。
希特勒認為,直接摧毀建筑,是結束巷戰最好的方式。所以在150毫米的“灰熊”出現后,他要求研制更大口徑,發射巨型炮彈的攻城突擊炮,扭轉戰局。
150毫米以上的火炮,放在坦克上,有點不倫不類。在軍工專家眼里,這一命令很“天真”,但其實背后是納粹高層和德軍國防部的共同意見。
彼時,蘇軍銳不可當,戰線可能進入東歐。東歐到中歐,城市化率不斷升高,巷戰率將會超過野戰,德軍必須做好準備。
【二】
“突擊虎”:短板明顯的“瘸虎”
希特勒要求的“更大口徑”,難住了德國工程師。
口徑越大,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包括坦克的重量、載彈量、續航、乘員數量等等。
但元首下了命令,軍工部門只能照辦。1943年秋天,萊茵金屬和阿爾凱特公司共同拿出了作品——“突擊虎”。
該武器定位是“自行突擊炮”,主炮的口徑達到了夸張的380毫米,但炮身長度只有2米左右,露在坦克外的部分非常短。
這門火炮全名“RW61臼炮”,本來是海軍的制式武器,在軍艦上發射反潛火箭。萊茵金屬將其拿來改造,裝在了“突擊虎”上。
它的標準是炮口處有30多個小孔,這是發射時用來排出炮彈煙氣的。
“突擊虎”的外表太丑,曾被軍工部門下令“回爐重造”。但它在1943年秋天受到了希特勒的肯定,德軍隨后下了訂單,后方邊改進、邊制造。
此時東線戰事非常膠灼,沒等“突擊虎”全面列裝,德軍就已經退到了東歐。
在羅馬尼亞、波蘭、匈牙利,血腥的巷戰吞沒了德軍最后的精銳,于是“突擊虎”這種巷戰武器被視為救火隊。
可惜的是,“突擊虎”的具體表現并沒有讓人滿意,以至于它遲遲上不了戰場。
首先,該坦克的穩定性非常不好,這個問題主要來自坦克底盤。“突擊虎”之所以叫“虎”,是因為它使用了虎式坦克的底盤,而虎式坦克的底盤以愛趴窩而出名。
虎式坦克底盤故障率高,“突擊虎”搭載更厚的裝甲,重量比虎式坦克還重,達到65噸,自然故障率更高。
此外,最被坦克兵們吐槽的就是炮彈太重。
正常情況下,坦克這種裝備一切工作,都要在炮塔內進行,炮彈不能太大,否則難以裝填。
但380毫米口徑的“突擊虎”,已經完全放棄了炮塔內作業,因為該坦克的炮彈重達300公斤,要用起重機吊起彈藥裝填。
所以“突擊虎”打完一發,需要一個裝填手站在車頂操縱起重機,另一個人在車內輔助裝填。哪怕是嫻熟的炮組,復裝一發的耗時也在5分鐘以上。
作為一款“巷戰武器”,這樣的設計極為不合理,因為出去操縱起重機的士兵就是活靶子。
有人要問,把車停得遠一點,安全系數不就上升了嗎?
但“突擊虎”的射程限制了它的作戰距離,這款突擊炮的攻擊方式是拋物線攻擊,炮口最大角度有80多度,極限射程5公里左右。
可是100公斤彈頭的火箭彈準頭很差,要比較精確命中目標,只能推進到2公里左右。
尷尬的操作方式、尷尬的射程,都讓“突擊虎”變得非常脆弱。
最終,德軍只能將其定位為防御型的武器,類似于“犀牛坦克殲擊車”,都是進攻能力突出,但自身短板明顯的“瘸子”。
【三】
雖是一頭“瘸虎”,也讓美國吃了一驚
1944年春天,改進的“突擊虎”陸續走下生產線,但它并未進入一線。東線戰場急缺的是坦克和殲擊車,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都很反對用戰爭資源造“突擊虎”和“鼠式”這些怪物。
直到當年秋天,“突擊虎”才在華沙大展身手。
華沙起義當中,“突擊虎”被黨衛軍搬上了戰場,一發炮彈就擊毀了一座大樓,將其中的起義軍活埋。這次出場,是“突擊虎”第一次實戰,德軍認為該武器有擴大部署的價值。
可后方兵工廠告訴前線,“突擊虎”的產量每個月不會超過3輛。因為盟軍的轟炸,導致德國軍工遭到重創,僅剩的產線還得去滿足虎式、豹式的產量。
所以,軍工廠只能用受傷、報廢的虎式來改造“突擊虎”,每月3輛的產量已經很不錯了。最終從1944年末到1945年初,“突擊虎”只生產了16輛,就停產了。
這16輛戰車,有幾輛可靠性太差而封存,其余交給了第1000、第1001、第1002三個突擊炮連,統一部署在西線戰場。
之所以部署在西線,是因為西歐的城鎮密度比東歐還高,盟軍登陸后,德軍陷入了巷戰的旋渦無法自拔。
在前線部署過程中,“突擊虎”就經常趴窩,后來三個“突擊虎”連參加了阿登戰役,他們用火箭炮支援德軍攻城,或者轟炸美軍。
后來,無論美軍還是德軍的戰史,都鮮見“突擊虎”的戰績。只有1945年2月,在德國西北邊境上,一輛1001連的突擊虎突襲正在休整的美軍,一炮炸毀了三輛美國謝爾曼。
這個戰績是美軍記載的,所以非常有含金量。
“突擊虎”的殺傷力讓美國人非常驚訝,但這也合情合理:“突擊虎”100公斤重的戰斗部,塞滿了TNT,威力不亞于一發200公斤重型航彈,能把地面炸一個巨坑,三輛坦克不在話下。
后來,隨著美軍的攻勢摧毀德軍防線,在機械故障、燃油匱乏、彈藥匱乏的情況下,為數不多的“突擊虎”被拋棄,德軍臨走前對它們進行了爆破毀壞。
可這65噸的鋼鐵巨獸,很難用集束手榴彈徹底破壞,所以部分“突擊虎”大致完好地被美軍俘虜了。
美軍驚訝于這種武器的炮口尺寸,也就不奇怪它一炮能摧毀三輛坦克了。
美軍也承認,這款武器外表雖然夸張,表現也一般,但其設計思路其實非常先進——戰爭末期,蘇軍和美軍也開始用大口徑火箭彈摧毀建筑和工事,“突擊虎”比美蘇領先一步。
在戰后,“突擊虎”只有數輛幸存,美國和蘇聯各自俘虜了一部分,蘇聯也將其運回國內,和納粹的“鼠式坦克”一樣作為裝甲部隊的研究對象。
在后來的軍事界,“突擊虎”的這條“炮射火箭彈”的發展路線直接中斷,因為導彈技術突飛猛進,“炮射導彈”的出現,讓坦克不用專門為彈藥做出改裝。
德國“突擊虎”后來淹沒在歷史塵埃里,直到20世紀末,藝術家們發現了這款奇葩坦克,將其作為電影、游戲里的反派武器。
目前在俄羅斯的庫賓卡坦克博物館、德國明斯特戰爭博物館,都有“突擊虎”的展出,而且人氣頗高。客觀來說,納粹的這些“瘋狂造物”,確實為人類戰爭史增加了一些談資。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二戰武器之德國“強虎”自行突擊炮》,佚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