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在討論西方偽史,有人站出來說話了——中國商代的甲骨文是真的么?那個時候的古人靠什么能把字刻到甲骨上?
這大約是少見多怪了——在甲骨上刻字,對殷商先民來說很“easy”!
上世紀30年代的殷墟考古,就發掘出土了青銅刀、青銅錐。
甲骨大家董作賓先生考證后說:“這大概就是殷人契刻文字的工具”。
上世紀末以來,殷墟繼續出土了若干青銅小刻刀和小銅錐。
還不僅如此。
上世紀50年代,發掘著名的武官村大墓,出土了碧玉刻刀。
學者們研究后確認,此為“仿當日實用刻刀而模制者至今鋒利可刻劃龜甲”。
(1.殷墟出土的刻字刀;2.婦好墓出土玉刻刀;3.多處遺址出土銅刻刀)
這些碧玉刻刀是“禮器”,未必真用來契刻龜甲,然而可以在龜甲上契刻甲骨文是確實的。
別忘了,不論是龜的“腹甲”還是“背甲”亦或牛胛骨,如果說“硬度”,大約也就在3度左右,而玉石一般都在6以上。
1976年,殷墟婦好墓又出土玉質刻刀20多件,多制成動物形象,當為有很高價值的工藝品“禮器”。
甲骨文,是刻在甲骨上的卜辭,是占驗后的結果。
董作賓先生說,在發現的甲骨上的“卜辭有僅用毛筆書寫而未刻的,又有全體僅刻直劃的,可見是先寫后可”。
他還說:“如果不寫而刻,那么在每一個字的結構上,稍繁的便不易刻,何況每一筆畫,又須刻兩面刀鋒。一個字尤難先直后橫,何況全行?何況全版?”
以上均見董作賓先生1933年的《甲骨文緞帶研究例》。
(木版刻字示意圖)
此意見,曾被學界廣泛接受。
不過,50年后,陳夢家先生在《殷墟卜辭綜述》中有了新見解。
他認為:“書寫的字既然較刻辭為粗大,且常與刻辭相倒,所以書辭并非為刻辭而作的,更不是寫了忘記刻的。刻辭有小如蠅頭的,不容易先書后刻,況且卜辭所常用的字并不多,刻慣了自然先直后橫,本無需乎先寫了做底子。”
另有一些學者,在做了模擬刻寫甲骨文后亦提出:“估計一般不必書寫起稿,而是依靠熟練的技藝,以刀為筆信手刻來而成的。”(見趙銓、鐘少林、白榮金等《甲骨文字契刻初探》)
董作賓先生的推論,是基于后世木版刻版工人的“刀法”,先直后橫,所以認為:“卜辭既經寫,就一手執版,一手提刀,為的版是向著自己,所以就先刻縱筆及斜筆,刻完了橫轉過來,再一一補足橫劃。”(見前注一書)
然而,學者們進行的最新模擬刻字實驗的成果表明——“刻時無論橫豎,凡直線均為推刻而成。但推刻的順逆則根據骨料的形狀而定,以便于把握及運刀為準,不受任何限制”。
(甲骨文契刻筆畫順序和運刀方向)
對照已發現的甲骨鎖客卜辭,學者們發現——
在骨料左下方邊部刻字,豎劃大多由上而下,橫劃大多由右而左。在骨料中部刻字,筆順便可靈活掌握。
由此可知,殷商及周,甲骨上的“卜辭刻字基本上應是一字刻完再刻一字,而不是許多字先豎后橫地刻。為了減少轉動骨版的次數而采用通篇或通行先豎刻后橫刻的了;流水作業法,不見得是普遍規律。”(見趙銓等前書)
這是說,殷商時契刻甲骨,同后世的木版刻版是有很大不同的。
非常重要的是,通過仔細研究甲骨文契刻的刀法發現,殷商時期的刻字“筆順”,竟然與現代人的書寫“筆順”基本一致——只能說,這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