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無甲骨(金)文記載虞、夏、商?快看!出土的西周銘文不但有記載,而且信息量大,使我國諸多新石器遺址全明朗!
嚴正聲明:重大原創理論,轉載、摘引、觀點引用,必須指明出處,必須符合學術規則、版權法規,否則追究學術不端或經濟責任!
作者簡介:吳粲又名代蔚,畢業于四川大學。策劃學(策劃經濟學)的開拓研究者;并致力于從自然科學角度研究時間;還花大量精力研究過希爾伯特幾何、非歐幾何、極限問題及自然哲學。2021年3月偶然發現了與所從事的祖傳工藝——竹簍窖泥法甘蔗酒的相關性,進入三星堆的研究。主要從自然科學的“實證”手段,以及從“人類學”的角度,已經擴展到全球史前文明,相關專業論文投到了世界頂級學術期刊,正在修改或撰寫新論文。
一. 出土的西周銘文記載有虞、夏、商,字少信息量大,實錘虞、夏、商的存在,并且道明千古之謎!
1. 當前存在一個極大的誤解:認為甲骨文(或金文),沒有關于虞、夏的記載,也沒有發現“虞”、“夏”相對應的文字。
這是非常大的錯誤認識!
主要原因是對甲骨文(金文)的解讀方法的基礎理論是錯誤的所造成。
筆者前面已經多次談到(本文不贅述),其實甲骨文(金文)肯定有對虞、夏存在的相關記載,也有對應的這二個字,只是因為基礎理論存在錯誤,所以無法正確解讀出來。
以下是1974~1975年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的茹家莊2號墓,前者是器物,后者是刻在在甗腹內壁上的銘文,見下圖。
圖一
考古界存在以下原則:
a.文獻所記內容與發生事件越近,所記載的信息越容易接近真實;
b.出土文獻的真實信息量優于傳世文獻,因為出土文獻一直埋藏在地下,記載后就沒有再經過改動;
c.文字才出現的夏商周時期,因為本身文字較少,表達事物時用字的數量就極少,但卻能表達非常復雜的事件、事物、所含信息量也較大。
二、銘文解析
●此解析是依據筆者建立的系統的基礎理論,并且比較、分析了眾多器物、銘文、傳世文獻后綜合得到。并且解析結果還要與其他器物上的銘文互相對比,再與傳世文獻對照,進行一種“證偽”過程!
而傳統解讀完全脫離了器物、遺址,主要依據《說文解字》的造字方法,然后加上解析者的主觀想法、推測就得到與某個字貌似相象,再牽強附會用一個字去對應上,也沒有任何證偽過程。
這種解析方法讓文字脫離了具體的來源,被作為抽象的、規范的人為造字模式。而先秦時期的文字根本不是人為“造字”,而是由簡化的線條圖案,加上一些指示符號,形成文字系統來記載、表達事物。
特別是甲骨文(金文)如果附在某種器物上,從某個遺址出土,并且多種器物上有銘文,這就增加了文字的“附加信息量”,對于正解解讀有很大的作用(見圖二和圖三,本文只解析圖二中的銘文,下一篇文章再做對比分析,解讀圖三)。
(1)可以從器物本身找到很多信息,既然文字出現在此器物上,肯定與此器物緊密相關;
(2)又因為是同一遺址出土,比較相同和不同器物上的銘文,這種分析對于得到正確的答案,當然效果更明顯。
(3)反過去,也容易證偽。
圖二
圖三
1. “虞朝”
(1)此圖上解讀的“虞”字也是“姬”姓的甲骨文。此青銅銘文解讀為“虞朝”,同時溯源了“姬”作為姓的來源,與悠久的“虞朝”有關;
(2)虞=姬=魚,它們三者的本義是相同的;
在還沒有出現文字前,用實際的魚來表示,讀音來自對現實中實際存在的“魚”。語音比文字的誕生要早得多,沒有文字,但有語音,人們同樣可以互相交流,現在還有少數民族存在此情況。而“姬”、“虞”、“魚”是文字誕生后,根據表意而對應的文字,有的甚至會發生讀音改變;
(3)“虞朝”這種存在模式,用的兩種實際的魚的簡化形象的組合來表示,即出土于二里頭的綠松石魚型(以前被解讀為“龍”),加上出土于蘇州梅堰鎮大浦河的海豚型(這里是良渚及環太湖區域),從而印證了筆者前面的文章“普天同慶!千古之謎河圖洛書終于破解,華夏的源頭和脈絡全部呈現!”分析的:二里頭和良渚分別為虞朝的二大居住地;
(4)“虞”下面是用繩結成的網狀,表示互相連結起來。
2.夏朝
(1)夏字有非常深入的內涵,也是華夏的核心,筆者以前的文章談到至少可以列舉出8大證據鏈對它解讀(需要在論文中分析);
(2)夏字還有另外的甲骨文(金文)。
當時文字沒有統一,根據各自的理解,所以寫法不同,筆者以前還解讀過另外一個出土于良渚的“夏”,見下圖,與上圖的“夏”字表達的內涵完全一樣。
圖四
(3)夏字下面用魚頭表示“首領”、“頭領”。
3.商朝
(1)用二只鳥表示的“商”,而有關“商”的甲骨文有多個字,這里又是一種,表示存在二地:即二里頭和三星堆,筆者以前列出了多種強大的證據分析過,最明顯的是兩地同時出土了代表每個商王身份的銅牌,這個相當于今天的身份證和證實特殊人物的證件,二里頭也是虞朝所在地,前面已經分析過;
(2)商字下面用魚頭表示“首領”、“頭領”。
4. “止”
見上圖表示“止”,沒有句號“。”前,用“止”字表示。也可解讀為“之”,但都作為符號。
很多甲骨文、金文都有此字,對于它的來源筆者曾經在“甲骨文的“哥德巴赫猜想”!錯誤解讀曾侯乙埋滅中國古代重要科技!” 做了非常深入、詳細的解讀。
它來源于把鹿頭上的角(鹿茸)砍下(鋸掉的意思),引申為“終止”,又引申作為文中斷句子的符號,相當于句號,其實也有頓號或逗號的作用。一般都解讀為“之”而不是“止”,但這是沒有理解到最初此字的來源。
5.周
表示記載此金文的時間是在“周”。同時也可以看出,這個“周”字與后來作為王朝的“周”有區別,從而得出,應該是部落時期的“周”。根據整個遺址以及歷史資料得出:此器物和銘文的制作時間是在商朝末周建國初期的西周。
6. 圖二的器物是一種特定的祭祀禮器,表示天公”和“地母”組合
●以前解讀甲骨文、金文時,除了基礎理論錯誤:用《說文解字》的造字方法,再用抽象的線條文字一一去對應,也根本沒有與出土的器物結合。
甲骨文、金文出現在什么地方以及器物上,然后緊密結合起來進行解讀,這也是解讀甲骨文、金文必須用到的手段。因為既然出現在這些器物上,肯定與它有關。
筆者對此器物結合大量遺址、相關器物以及史料研究過,它是一種人為設定的特定的祭祀禮器,表示“天公”和“地母”的組合,即表示生殖(此方面更深入的研究,將在論文中分析)。
刻在上面的銘文表示:“天公”和“地母”生殖了這些朝代。或用當今的話語表示:盤古開天辟地,誕生(繁殖)了虞,接著是夏,然后是商。他們是我們的列祖列宗,我們后代以此祭祀。
三、綜合討論,嚴格地說,此件青銅器是一件極其重要的國寶,價值遠超司母戊青銅鼎!
看圖二。
(1 ) “虞”這種簡潔圖案,反映出了當時存在二里頭和良渚這二大居住地。下面是網狀表示連結、聯盟,正好解開了諸多迷惑。難怪很多傳世文獻記載此時期時,模糊不清,除了時間久遠,也對這種聯盟不是非常了解。雖然記載此時期只用了二個字,但反映的信息量卻極為重要。
(2)關于“虞朝”傳世文獻記載極少,有很多后期研究推測為“聯盟體制”,但一直沒有發現相關文獻。而此金文所記載的內容,也是首次出現。直到1975年才出土,可以說真實性不容任何置疑,而且是西周的金文,所記載的內容也有相當的真實性、可信度。
此金文正好揭開了這一極其重要的歷史謎團。
(3) “夏”、“商”下面用魚頭表示“首領”、“頭領”,即表示夏朝開啟了中華民族的“首領”管理制,即后來沿襲了幾千年的“帝王”制。“商”則是我國第二個“帝王”朝代。這都與傳世文獻記載完全相符。
(4)此金文無論研究歷史、政治、人類學意義都相當重大。
除了實證了“虞”、“夏”、“商”的真實存在,并且記載了管理的體制形式。徹底解除了對三個朝代存在的質疑,并且解決了我國歷史上長期無法解決的高疑難問題:作為國家形式的管理體制究竟何時出現?
四、中國很多新石器遺址全明朗
1.中國很多遺址尤其新石器遺址,出土了各種魚形器物或圖形(見下圖),以前都作為龍解讀,其實應該是各種魚。
從前面解讀的銘文記載可以看出,虞時代是部落聯盟。由于當時沒有文字,所以就用玉石或其他材料做成具體的魚的模型來代表各個部落,如下圖所示。
圖五
從出土的文物顯示,同樣表示的“虞”,但所用的“魚”——有的用的鯨魚、鯉魚、鱘魚、鯊魚等,并不是用的同一魚種來表示的“虞”,或者當時只有讀音yu,并無對應的文字。或者,本身用不同的魚來代表不同的部落。當時沒有抽象的線條文字,而用的現實中的某種具體存在的事物來表達,而用文字是后代時期根據讀音匹配的。
從各地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極少是后來時期)的這些魚型,可以看到他們的分布區域基本涵蓋了當今中國的國土,當然還有可能有些區域一些魚型被永遠丟失了,或者一些魚型還在地下被埋藏著仍未出土。
●另外佛教中的雙魚與虞朝有無關系?還需要另作研究,因為佛教經歷了本地起源、多個朝代的興衰變化、外來引進與融入很多本地因素等,比如對于觀音的形象,已經完全本地化,并且不同朝代的形象差別也很大,中國現在佛教中的觀音形象更多內涵是來自于中國道教。
內蒙赤峰出土的以前被視為龍頭的玉器,如果調整這些玉器的擺放位置(見下圖),結果顯示的是多種魚類的頭。按照這些魚頭的形狀,能與很多魚一一對應上,比如鯉魚、鯽魚、青魚、海豚、海豹等。
而這些魚頭玉器,每一個代表的就是“虞”聯盟時期的一個部落。
圖六
之所以集中出現在此地然后被完整保存下來,可能有很多原因,可做以下推測:
(1)協商由此地加工并保存;
(2)輪流保存,因為部落出現變故,此處成了最后保存地;
(3)聯盟管理方式后來變成了更為集中的國家管理方式:夏,赤峰市紅山也因此成了最后的保存地,然后被埋藏而保存下來。
2.以前這些出土的魚型被錯誤解讀為龍。
如下圖仰韶、良渚、三星堆出土的這些器物或圖案的形象才是龍的形象。筆者已經從多方面進行過深入研究,很大程度是鯨魚的兩棲時期,現在已經滅絕。
圖七
●到周朝的時候,把龍的形象與天上的星宿圖像進行了結合,并擴展了更多的龍,比如飛龍,還有什么蒼龍、應龍,這些龍已經是抽象化的龍,與實際的動物沒有關系。后來朝代逐步把龍更抽象化。
幾千年來人們對代表虞朝的各種“魚”與“龍”進行了混淆,一概解讀“龍”,所以導致很多先秦歷史無法被正確認識。
這是筆者最近才破解發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考古問題!
虞是表示祖宗來源,龍是表示帝王來源。又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殘酷競爭,風水輪流轉,能夠傳承下來的,可能或多或少都與帝王基因或家族有關,不然也難傳承到今天,基本都是皇親國戚,所以后來都是龍的傳人。
五、筆者建立的新理論已經被二大重要考古結果所印證
從2021年3月由于偶然發現了三星堆與筆者所從事的祖傳工藝的相關性,除了寫成論文投到了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由于各種原因,還沒來得及修改和重新撰寫又有新發現的論文,筆者已經在平臺上發表了多篇文章研究史前文明。
隨著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筆者建立的新理論先期發表的觀點,已經被二大重要考古結果所印證。
第1項:浙江仙居下湯遺址。
發現于1984年,2023年下湯遺址被納入“考古中國——長江中下游早期稻作農業社會的形成研究”課題。讓人意外的是,發現了3座上山文化晚期高等級墓葬。隨葬陶器較多,均在20件以上,等級較高,距今9000年左右,說明上山文化社會較早地出現了社會分化,比以前考古得到的結果要提前3000多年。
而筆者從2022年起就發表多篇文章,從“實證”角度得到良渚及環太湖區域存在一個近萬年的高級文明,因為受到某種天災而遭到毀滅性破壞,然后向外進行了搬遷。
下湯遺址考古新發現印證了筆者的理論。
第2項:陜西寶雞周原遺址。
2024年周原遺址聚落考古再次獲得重大突破,確認了周原乃古公亶父遷岐之地,是先周文化近百年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長期以來,“周原”究竟在何處?其核心區域又在哪里?這些問題始終困擾著考古界,而以前很多猜測認為西周主要遺址在西安的灃河兩岸。
而筆者在2025年3月31日發表“2塊甲骨把商?周朝及三星堆記載得清清楚楚!千古之謎河圖洛書補解”,解析了二片重要甲骨文的記載:周部落從居住地“豳”,遷徒到了“陜西梁山”,再過河走路,遷徒到了平坦的平原(塬),經當今考古實證應該是“陜西境內的周原遺址”。
筆者文中還談到與某位985教授就筆者的新觀點爭論:“現在正好用出土的文字、文物、遺址互相對應,進行還原,去偽成真。那么寶雞市就應該是‘成周’,另外也稱為‘周原’” 。
而該教授沿襲舊說堅持認為:西安灃河附近才是“宗周”,而洛陽是“成周”,并且還得出:筆者是文盲亂分析。
2024年4月24日隨著全國年度10考古公布,才公開了類似內容,印證了筆者先前對甲骨文解讀的結果的正確性。
重要預告:下一篇文章有讓人震驚的顛覆性結論:當前認為三星堆是古蜀國所為,并有清晰界定:是以《蜀王本紀》、《華陽國志》為重要文獻,所記載的蠶叢、魚鳧所建立的古蜀國。
筆者將用三大證據:
第一,出土文獻(出土銘文);
第二,出土器物;
第三,傳世文獻:《華陽國志》、《蜀王本紀》;
全面、深入地分析,從而得到顛覆性結論:古蜀國根本就不在今四川!并且蠶叢、魚鳧所建立的古蜀國,確實如《華陽國志》所記:“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是發生在公元前 770年左右。
而三星堆祭埋坑最晚時間也是:公元前1300年。
從而充分支撐了筆者的研究結論:三星堆是商王朝所為(王朝所在地在附近或成都的龍泉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