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是指闡釋中國儒家經典之學。經典,包括《易》、《詩》、《書》、《禮》、《樂》、《春秋》等“六經"。
《樂》有聲無書,“六經”實際只有“五經”。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是研究“五經”的兩個派別,幾乎就是多半部中國學術史——“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功過自待后人評說。
一
中國的先秦,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學術空前活躍,成果雄視天下——可以說,愛誰誰,那個時候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圖書館都裝中國的書,大概也裝不下。
不過,秦皇統一,下令焚書,滌除舊典,又禁私人藏書,定“挾書之律”——可憐一把大火之后,世間不剩多少書籍。
只是極諷刺的是,如唐章碣詩云:“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從公元前213年秦皇下旨焚書,到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也就10余年時間。
二
漢初,距秦皇焚書也就過去了短短二三十年,當時的人們,突然感到對前人的語言、文字、文化、學說等等,都變得十分陌生。
漢惠帝六年(前189年),廢除“挾書之律”。
文景以后,漸開獻書之路,且有意識地搜求舊典、發掘古籍。
“經學”,形成于戰國后期。但到了漢初,重振以往“雄風”,似乎突然變得很緊迫。
大儒董仲舒上書,提出“罷黜百官,獨尊儒術”;漢武帝采納其主張,于建元五年初設置“五經博士”,專以教授子弟。
“五經”,各有師承——如,詩,分魯、齊、韓三家;禮,分高堂、后蒼、大小戴諸家;春秋,分公羊、谷梁等家。
老師上課,都是憑記憶、靠背誦,口耳相傳;學生則用當時通行的隸書予以記錄,作為傳本。
如《尚書》,是由秦博士伏生口授、晁錯記錄的;《春秋公羊傳》是經過五世口傳,漢代才著于竹帛。
這里插上幾句——伏生,漢時濟南人,名勝,字子賤,秦時博士。是否伏羲后代實不可考。始皇焚書,伏生將《尚書》藏于屋壁。漢初取消挾書禁令,伏生尋藏書,僅剩二十九篇,遂教于齊魯之間。
漢文帝時,伏生已年逾九十。文帝派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從學,由伏生女兒通傳口授,錄成《今文尚書》,立于學官。
所有這些以隸書記于竹帛的“五經”,稱“今文經典”。
三
漢代,除去口耳相傳,錄于竹帛的“五經”,還有另外一種古籍——藏于地下或墻壁,以先秦六國文字記錄的古本。
據漢代記載,當時發現此類古本的有五處——
第一,魯恭王從孔子宅壁中發掘出的《尚書》、《春秋》、《禮記》、《孝經》、《論語》。
第二,北平侯張蒼獻出的《左氏傳》。
第三,河間獻王所得的古文先秦舊書,有《周官》、《尚書》(《漢書·王莽傳》引《尚書·嘉禾篇》語,《律歷志》引《畢命》語,皆不見于孔壁古文《尚書》,當出于河間獻王所得古文《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
第四,魯三老所獻《古孝經》。
第五,魯淹中出土的《禮古經》。
這種用六國篆體文字寫的傳本叫“古文經典”。
四
“今文經典”和“古文經典”,原只是使用不同文字記錄“五經”的兩種傳本。
但經分別研究的人,卻形成了兩個學術甚至政治派別——“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
這兩派在觀點上、方法上、所依據的材料上,以至對經傳的看法上,都有很大分歧,因而各立師法,標榜門戶。
這種分歧,是從董仲舒開始的。
他將今文經《春秋公羊傳》糅合陰陽五行說形成了神學化的經學體系,迅速得到了西漢皇權的認可,成為漢王朝官方哲學,并使儒學從此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的正統。西漢二百年間,一直是今文經學占統治地位。
班固等人,組織今文經學派在白虎觀辯論,然后由漢章帝制成定論,整理編撰了《白虎通義》,確保了今文經學在思想上的統治地位。
古文經典雖有傳本,但或為秘府所藏,或為民間私本;官府未設“博士”,不列學官。
五
直到西漢末年,劉歆上書漢哀帝,建議將《左氏春秋》、《毛詩》、《逸詩》、古文《尚書》列入學官。
這引起“今文經學”博士的反對。
于是,劉歆寫了很有名的《移書讓太常博士》一文,指斥今文經學家們“抱殘守缺”。這使兩派斗爭更加激烈。
這個爭論被當時的王莽所利用,他把劉歆提倡的古文經《周禮》作為自己改制的依據。
這使兩派經學更加分化——今文經學結合讖緯更趨神學化;古文經學也承認神學原理,但在文史整理方面表現出人文主義傾向。
一直到東漢末年,鄭玄注《三禮》,雜糅了今古經文兩派學說,才使這場斗爭暫告一段落。
六
編纂《說文解字》的許慎,是古文經學的重要人物。
他生活于東漢中葉以后,恰值古文經學家壓倒今文經學家,是古文經學的全盛時期。
許慎是古文大師賈逵的學生,又曾校書于“東觀”——東漢皇家圖書館,得見秘籍。他除寫成《說文》外,還撰有《五經異義》以捍衛古文經學,被贊“五經無雙許叔重”——許慎字叔重,他是當時所公認的古文經學派大師。
七
此時,古文經學家提出了應該重視語言文字學的主張。
稍晚于許慎的古文經學家盧植在給皇帝的上疏中說:“古文科斗近于為實,而厭抑流俗,降在‘小學’。中興以來,通儒達士班固、賈逵、鄭興父子,并敦悅之。今《毛詩》、《左氏》、《周禮》各有傳記,其與《春秋》共相表里,宜置博士,為立學官。”
他這是說——古文學家研究語言文字,目的是為了治理六經,發揮經義。對語言文字的這種研究與僅僅為教學童識字的“小學”是不同的;而當世“流俗"把這門學科壓低為識字的“小學”,是非常不合理的,應該把它提高到與《毛詩》等相同的地位。
盧植的建議,實際上反映了整個古文學派,包括許慎的觀點。
古文經學的劉歆,最早提出了“六書”是漢字造字的根本法則;揚雄,寫的《方言》是漢語方言學的創始專著;許慎的《說文解字》成為研究漢語言文字系統的開山專著,古文經學家的這些成就,對后人研究漢語言文字學、文獻學、整理文化遺產,作出了基礎性的重要貢獻。
八
“經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地位有所降低。
至唐,又迅速回升。唐代的提法是“九經”,包括:“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及《易》、《詩》、《書》。
到宋代,經學發展為理學,重新占有絕對統治地位。宋代稱《易》、《詩》、《書》、《論語》、《孟子》、《孝經》、《爾雅》,連同三禮、三傳為“十三經”。
清乾隆嘉慶時一些學者繼承“古文經學”家訓詁方法整理古籍、文字。
1840 年鴉片戰爭后,“今文經學”曾盛于一時,康有為借今文經學說提倡變法維新。
《不列顛百科全書》的說法很有意思,確也是實情,其云:“1919 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批判傳統文化后,經學始告終結。經學對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哲學、文學、史學影響很大,經學著述是研究中國傳統社會史的重要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