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五一有跟父母出門旅游嗎?都說旅游是檢驗一個人的最好方式,但是跟父母出門,旅游熱情總是會被一些瑣事的煩躁打斷。
一家人出門總會吵架,出去景點玩會被說是花錢遭罪受,沒什么好看的;吃的好一點又說這么貴還不如在家里煮;每次為這次旅行做了很多攻略,結果都不換不來一句贊美。
楊絳曾說過一句話:“能讓你溫柔的人,肯定給了你極致的愛;能讓你變得沉默的人,肯定給了你極大的傷害;能讓你變得暴躁的人,肯定讓你受盡了委屈。”
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有來自父母的委屈。這些委屈的情緒,如果不釋放出來,日積月累肯定會找一個出口。只不過,等你成年后,這些情緒在某些相似的語境內被激活了而已。
而父母往往是潛意識中“最安全”的情緒接收者。你知道他們不會真正離開你,所以可能無意識地將積壓的憤怒、壓力或對生活的不滿,以“戾氣”的形式投射到他們身上。
在與父母互動時,人容易退回到童年時期的心理狀態(尤其是如果過去存在未被解決的矛盾)。比如,當父母說了一句類似兒時批評你的話,你會瞬間以“孩子式”的對抗情緒回應。
童年的創傷影響
成年后的心理
生活里,我們都有過這種切身體會:真正讓人疲憊不堪的,從來不是事情本身。
就像趕地鐵時錯過一班車、做飯時不小心打翻調料,這些具體事務處理起來,不過是順手解決的小事。
真正消耗我們的,是纏繞在事件之外的精神內耗—— 犯錯后的自我苛責、對結果的懊悔,還有來自他人的指責與否定。
這些看不見的情緒重擔,才是壓垮心理防線的“隱形巨石”。
比如孩子失手打碎碗,有的家長會第一時間蹲下來查看:“沒劃到手吧?碎了沒關系,咱們掃干凈就好。”在這樣的回應里,孩子會明白:意外只是生活插曲,收拾殘局就能解決問題,無需過度自責。
但若是換來劈頭蓋臉的數落:“這點事都做不好!成天毛手毛腳的!”或是被冷漠嫌棄的眼神注視,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被恐懼和羞恥感占據。
在他們心里,打碎的不僅是瓷碗,更是安全感與自信心,原本的小失誤瞬間演變成“天塌了”的災難。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面對失敗,有人能像撣落肩頭灰塵般輕松補救,繼續大步向前;有人卻會深陷自我否定的泥潭,連微小的失誤都覺得“不可饒恕”。
前者受挫時,內心響起的是理性聲音:“失誤了,找到辦法就好”;后者卻被負面情緒裹挾,滿腦子都是“我果然一事無成,這輩子徹底完了”的自我攻擊。
但由于相似的父母指責型環境,太多人沒能在成長中建立起容納錯誤的心理空間,以至于生活里一點風吹草動,都能在內心掀起驚濤駭浪,想要擁有從容不迫的“松弛感”,自然難上加難。
擁有松弛感的特質
便能放下戾氣
從心理學視角解讀,“松弛感” 本質上是一種豐盈的心理空間。這個空間就像一座緩沖帶,既能接納生活中的意外與變數,又能避免失控感輕易擊潰內心防線。
當我們擁有這樣的心理空間,便無需通過指責、攻擊他人或自我否定的方式,倉促地宣泄焦慮與恐懼。
心理空間廣闊的人,往往具備這三個鮮明特質:
No.1
認知靈活多變
這類人如同思維的 “多棱鏡”,面對問題總能跳出固有框架,從不同角度剖析。
無論是工作中的突發狀況,還是生活中的意外轉折,他們都能依據實際情況迅速調整思路與行動,既不杞人憂天擔憂未來,也不沉湎于過去的遺憾,始終保持著穩定的情緒狀態。
No.2
情緒包容豁達
他們像溫暖的容器,坦然接納自己與他人的喜怒哀樂。哪怕陷入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也不會急于抗拒或自我否定,而是以平和的心態與之共處,像觀察云朵般覺察情緒的流動,允許它們自然來去。
No.3
心理韌性強勁
挫折于他們而言,更像是錘煉內心的試煉場。每當遭遇困難,他們總能快速重整心態,就像被壓縮的彈簧,在壓力消散后立刻恢復彈性,以極強的抗挫力重新出發。
擁有充足心理空間的人,面對生活中的突發狀況,總能展現出從容的姿態。他們深諳“專注解決問題本身” 的智慧,不會在自我苛責或互相指責中消耗精力,這份從容不迫,正是松弛感最生動的體現。
改善策略
打破惡性循環的實用方法
除了擁有松弛感外,還可以利用《非暴力溝通》提到的方式,放下戾氣和父母溝通。
(一)自我覺察與情緒管理
No.1
覺察情緒觸發點:
記錄與父母爭吵后的感受:你真正生氣的是什么?(是被否定?被控制?還是聯想到過去的某件事?)
試著在情緒爆發前暫停10秒,問自己:“我現在像個成年人,還是像個受傷的孩子在說話?”
No.2
建立情緒緩沖機制
物理隔離法:沖突升級時暫時離開現場(如"我需要去洗手間冷靜一下")
生理調節法:通過深呼吸(吸氣4秒→屏息4秒→呼氣6秒)或肌肉放松緩解緊張
(二)重構溝通模式
放棄“說服父母”的執念:成年子女與父母很難徹底改變對方,嘗試將溝通目標從“爭對錯”調整為“表達感受”。
No.1
非暴力溝通四步法:
觀察事實:"最近三次家庭聚餐你都批評我的工作選擇"
表達感受:"這讓我覺得不被理解"
說明需求:"我希望你能先聽我說說我的想法"
提出請求:"下次可以討論前先問問我近況嗎?"
No.2
設置邊界技巧
明確哪些話題是“雷區”(如催婚、比較他人),提前溫和但堅定地告知:“這個話題會讓我不舒服,我們換個話題好嗎?”
接受父母的局限性:他們可能永遠無法完全理解你,但這不意味著他們不愛你。
No.3
尋找替代性情緒出口
如果戾氣源于其他壓力(如工作、人際關系),嘗試通過運動、寫作或與朋友傾訴釋放,避免讓父母成為“替罪羊”。
編輯:Selex
圖文來源:壹心理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廣東最生活出品,轉載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