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不可恥,但沒用
來源 | 時代華文書局
01
生活泥潭:
當“怕麻煩”吞噬日常
和別人見面、做決定、上學、進入社會與人相處、談戀愛等,這些被常人視為舉手之勞的事,對于回避型的人來說都很麻煩,如攀越刀山。
而產生“怕麻煩”的原因:一是期待完美而理想的自己,希望自己能有璀璨的人生。如果事與愿違,自己并不完美,生活也很平凡,就會覺得人生不值得。被完美主義的理想所束縛,不滿足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這種傾向被稱為“自戀型”。
另一種是無法從自我存在中找到意義和價值,陷入空虛和絕望。否定自己,覺得沒有人愛自己,會有自我毀滅的行為,這種傾向被稱為“境界型”。
再一種則是病理問題。想擺脫人世間的煩惱,逃避現實問題,這種傾向被稱為“回避型”。
在岡田先生接觸的病例中,有一位患者曾在日記里寫道:“我像戴著鐵鐐在糖漿里行走。”當“怕麻煩”從偶發狀態變成生存底色,生活的每個孔隙便會被無力感填滿。
但岡田也指出破局關鍵:察覺“麻煩”背后的具體恐懼,比對抗拖延更重要——因為所有的回避,都是“舊傷”在當下的直接對抗。
被理想自我綁架,無法接受平凡:
——我的人生不該如此瑣碎,陷入存在性空虛
——做這些有什么意義?恐懼現實挑戰
——萬一搞砸怎么辦?如何避免陷入這樣的完美主義陷阱?如何實現破局?
02
自救之路:
在裂縫中建立勇氣
回避型人格的核心矛盾在于,他們渴望聯結又恐懼傷害,自我否定又尋求存在感。
要看見自己的回避模式,理解自己回避的根源是什么,在安全范圍內,嘗試一點點暴露于曾恐懼的情境,比如當害怕開會發言時,寫下
1. 最壞的結果是冷場30秒
2. 同事覺得無聊
3. 無人指責我
而根據數據顯示:79%的預設“災難”從未發生。
把“在意他人”轉化為“專注自我”。不要過于在意別人怎么看,集中注意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人生最重要的課題是直面自己的內心。
在親密關系中發展個人興趣和目標,擁有獨立于伴侶之外的生活重心,培養自己內在的安全感;在工作及社交中強化自我價值感,比如用專業能力建立話語權。
對于有回避型的人來說,在擅長的領域獲得專業性的認可是找回自信的關鍵。
在自己喜歡且擅長的領域進行活動和工作,可以確保情緒穩定以及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而周圍人的表揚、稱贊會讓他們備受鼓舞,成為努力的動力。
回避型人格的改變像解凍冰川,緩慢但必然。
正如里爾克在《給青年詩人的信》中所說:“耐心對待所有尚未解決的事,嘗試去愛問題本身。”
岡田尊司在新作《逃避不可恥,但沒用》中,也通過卡夫卡的掙扎、貝多芬的孤傲、村上春樹的疏離、星新一的遁世、毛姆的洞見,向我們展示了回避型人格障礙的普遍性與復雜性。
真正的平靜與力量,不在于建造完美的、與世隔絕的堡壘,而在于鼓起勇氣,帶著內心的恐懼,一點點走出堡壘,在真實的世界里,與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他人建立真實而堅韌的聯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