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unnyue 來源 | 互聯網品牌官
近日,小米 SU7 Ultra 因 1.7.0 車機版本更新引發的兩項爭議,“排位模式” 解鎖條件變更與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功能表述不清,登上輿論風口浪尖。
而在2025年5月7日深夜,小米汽車發布的兩封致歉信,將一場持續一周的輿論風暴推向高潮。
同時。
1548馬力,要考試解鎖?
這場爭議的導火索始于5月1日小米SU7 Ultra推送的1.7.0車機系統更新。
該版本新增“排位模式圈速考核”,要求車主在浙賽、天馬等指定賽道跑進特定圈速(如浙賽1分46秒內),才能解鎖1548匹馬力的全部性能;
若未達標,車輛日常駕駛時馬力將限制在 900 匹左右,零百加速從 1.98 秒驟降至 6.2 秒。
這事在網上瞬間炸開了鍋。
▲ 圖源:微博
有人痛斥“花50萬買性能卻要考賽道駕照”;
有人質疑“車企是否有權限制已售車輛性能”,更有用戶發現解鎖需支付數千元賽道培訓費,形成“氪金解鎖”的荒誕場面。
更絕的是,有些車主所在城市根本沒有認證賽道,這意味著他們可能永遠也解鎖不了全部馬力,只能開個 “閹割版”。
有懂行的算了筆賬,解鎖馬力得花不少錢,賽道包場費、輪胎損耗、甚至考賽照。
其實小米并非首個對高性能車實施技術限制的廠商。
特斯拉Model S Plaid的“賽道模式”需通過安全培訓解鎖,保時捷Taycan Turbo S的“超增壓模式”甚至需要額外付費。
但與特斯拉的 “培訓解鎖” 不同,小米直接與圈速掛鉤的做法在量產車中尚屬首次,被質疑 “將用戶當試驗品”。
直接用圈速考核的方式,在量產車中還是頭一回。
而且其解鎖門檻接近職業車手水平(浙賽1分46秒成績相當于保時捷911 GT3水平),且未提前告知用戶。
這種“售后加鎖”的操作,聽起來就很離譜。
不過更深層的矛盾在于,車企既想通過參數營銷塑造技術標桿(如小米 SU7 Ultra 的 1548 匹馬力、0.195Cd 風阻),又需規避公共安全風險。
當汽車從交通工具進化為“智能終端”,其物理屬性帶來的社會風險迫使車企不得不介入使用場景。
但這種廠商責任與消費者的“我買即我有”認知產生沖突,問題在于,車企的安全措施是否應該以犧牲用戶權益為代價?
4.2萬,買個皮膚?
這邊馬力限制還沒消停,另一邊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又出了問題。
首批提車的車主發現,這個花 4.2 萬選裝的 “空氣動力學套件”,實際效果幾乎為零。
博主實測發現,宣稱“高效導流”的挖孔設計無法吹動紙巾,拆解顯示其風道未連接散熱系統;
車主計算發現選裝該部件導致續航減少100公里,卻未獲得預期性能提升,戲稱“4.2萬元買了個皮膚”。
▲ 圖源:微博
面對鋪天蓋地的質疑,小米在 5 月 7 日深夜連發兩封致歉信,承認問題并宣布暫停更新推送,還給已提車用戶贈送 2 萬積分。
不過,好在小米的應對策略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限時改配政策給了用戶選擇權,2 萬積分補償雖然不算多,但通過生態體系轉化為充電權益,也算挽回了一些好感。
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的爭議,也暴露出新能源汽車宣傳與實際的差距。
保時捷 911 GT3 RS 的前艙蓋風道通過復雜結構實現 409kg 下壓力,而小米量產版因需平衡日常實用性,僅保留造型設計。
性能參數成為營銷噱頭,實際體驗卻大打折扣。
不過這種妥協在行業中普遍存在:阿維塔 12 曾因風阻系數實測值(0.28Cd)與官標(0.21Cd)相差 33% 引發國際爭議;
▲ 圖源:微博
蔚來 ET7 的 “鯊魚鼻” 設計也被指 “中看不中用”。
說白了,車企都想把車設計得既好看又有性能,但量產時往往得在實用性和成本之間妥協。
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用戶需求的錯位。
調研顯示,72%的SU7 Ultra車主從未下過賽道,購買動機多為“社交標簽”而非性能需求。
車企利用這種心理,通過復刻超跑設計語言制造“性能幻覺”,但當用戶以專業眼光審視產品時,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便引發信任危機。
賽道文化的“中國式尷尬”
爭議背后,還有個被忽視的痛點,就是中國專業賽車場太少了。
數據顯示,中國的賽車場數量還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而且大多集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
這意味著絕大多數車主缺乏合法釋放性能的場景,被迫在公共道路冒險。
對比歐美,德國紐博格林賽道周邊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從改裝店到駕駛培訓一應俱全,而國內車主卻面臨 “買了性能車卻無處施展” 的尷尬。
數據顯示,2024 年新能源汽車碰撞事故中,37% 與急加速失控有關。
智能汽車時代,OTA 升級讓車輛性能變得 “可變”,但這并不意味著車企可以隨意修改用戶權益。
車企若真想履行社會責任,更應聯合政府推動賽車文化普及,而非簡單粗暴地“鎖馬力”。
小米的致歉信里提到 “任何重大更新必須充分溝通”,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實話實說,現實中很多人兩三百匹馬力都較難掌握,小米這么大馬力確實不能低門檻進入,限制也是為了安全考慮。
雖然設計的初衷是為了更好的保障駕駛安全,但沒有充分征詢消費者意見,也沒有做好相關功能的溝通說明,確實存在不妥。
小米事件后,行業開始反思 “參數狂歡” 的代價。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發起 “去牛皮運動”,要求發布會禁用 “百萬級”“遙遙領先” 等話術,回歸技術本質。
這種轉變在極氪 007GT 發布會上可見一斑,品牌方強調 “真正的自由是安全可控”,并提供賽道培訓服務。
當電動汽車的零百加速進入2秒時代,“軟件定義汽車”模糊了產品的交付,傳統汽車時代已經有點過時。
性能與安全的矛盾、營銷與體驗的落差、用戶權益與企業責任的博弈,這些課題需要車企、政府、用戶三方共同求解。
正如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所言:“技術既是解藥也是毒藥,區別在于我們如何使用它。”
在這場博弈中,沒有絕對的贏家。
對于行業而言,唯有將 “人” 置于技術之上,通過透明化、標準化與法治化的路徑,才能真正實現高性能與安全性的共生。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添加備注:進群】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強制性刪除。為了不失聯,請關注下面的備用號,有些精彩內容會發在這個號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