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只知道羅馬教廷燒死了布魯諾,軟禁了伽利略,卻不知道教會在1936年設立了自己的科學院,并在1979年重審伽利略案,1992年正式為伽利略平反。
同樣,教廷曾經激烈反對與禁止的哥白尼日心說、達爾文進化論,也分別在1822年與1996年得到教會承認。
人們對科學與宗教的誤解有很多,在中國則更甚。中國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缺少宗教信仰的國家,科學在中國發展的歷程也不過百年,因此,科學與宗教成了國人了解最少、誤解最深的領域之一。
國人對二者關系的理解,大多仍停留在教科書的刻板印象,這既影響我們對科學的認知,又影響我們對宗教的了解。
英國哲學家約翰·希克曾說:“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科學,一是宗教”。擺脫刻板認知,全面理解科學與宗教關系,關乎我們如何生活,如何認識眼前的世界與自己的精神困頓。
一. 科技不是第一生產力,科學精神才是
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是技術背后的精神,而非技術本身。科學有兩個前后相繼的歷史形態,一是希臘科學,二是近代科學。科學精神源于希臘自由的人性理想,它不考慮實用與功利,只關注知識本身,追求自由、理性。
這是一種特屬于希臘文明的思維方式,也是中國本土文化嚴重缺失的。缺乏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將會走向將科學物質化與功利化的誤區。
二. 宗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一種世界觀
受多年教育與意識形態影響,國人往往“談宗教色變”,將宗教貼上“迷信”標簽。實際上,宗教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是構成我們世界觀永遠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無論是西方的基督,還是東方的佛教,都具有無限的精神價值與哲學思辨。
三. 科學的盡頭不是神學,而是待發現的新科學
人的理性有限,對那些理性尚未到達的領域,很多人將其歸為神學解釋,因此,“科學的盡頭是神學”成了當下一句流行語。實際上,科學與神學分屬兩個不同領域,牛頓步伐的終點是愛因斯坦,而非上帝。
理性有限,但是追求理性的道路卻是無限的,科學理性將在這條道路上無限延展。正如韋伯所說:“若要糾正科學的錯誤,唯有依靠更多的科學”。
四. 歷史上,科學與宗教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
二者關系出現過“沖突、獨立、對話、交融”四種模式。近代科學產生以來,由于認識論與組織層面的根本差異,科學與宗教爆發過激烈沖突,宗教裁判所對伽利略的審判,是典型代表。
隨著科學的逐漸勝利,19世紀至20世紀前后,人們普遍意識到科學與宗教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尼采曾說:“宗教與真正的科學既不是親戚,也不是朋友,甚至連敵人都不是;它們所處的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人們認識世界更多應該依靠科學與理性,二者走向互不相干的平行、獨立道路。
20世紀末,教會開始接受科學,民眾在精神危機壓力下也重新認識到宗教的重要性,二者轉為對話,走向交融——科學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宗教,宗教也以科學結論闡釋上帝與神學。
五. 當下,二者更多是互補關系
愛因斯坦說:“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科學用“真”彌補宗教的認識論不足,宗教用“善”彌補科學的負面效應與價值虛無,二者相互幫助,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的向前。
六. 未來,科學或將成為“新宗教”,舊宗教愈加破碎但永不退場
叔本華曾說:“知識的質地比信仰還要堅硬,如果知識與信仰發生碰撞,那么破碎的將是信仰。”
未來,科學的強勢發展將繼續碾壓宗教生存空間,甚至科學本身也會成為一種新的“宗教”——當下一些人視科學為萬能,不承認宗教的價值,走向“唯科學主義”的誤區,便是例證。
同時,新科技發展——如ChatGPT宣告來臨的人工智能時代,將使韋伯所說的現代“理性牢籠”變得更為堅固,人們在科學理性的強壓下產生更大的精神困境。宗教永遠不會消失,但如何讓愈加破碎的宗教發揮其精神價值,解決人類精神危機,仍是一個難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