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樂平新編贛劇《李邇王》進京演出之際,5月7日下午和晚上,樂平贛劇帶著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分別走進了北京高校——中國音樂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著名高校校園,為師生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地方傳統戲曲文化交流活動,讓高校師生零距離接觸、感受贛劇文化內涵和魅力。
樂平贛劇作為江西地區傳統戲曲文化的瑰寶,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它融合了當地的民俗風情、音樂特色以及表演風格,其唱腔高亢激昂、婉轉悠揚,表演形式豐富多彩,涵蓋了唱、念、做、打等多種戲曲元素。一直以來,樂平贛劇在當地深受民眾喜愛,承載著樂平地區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內涵。5月10日晚上,贛劇《李邇王》在北京保利大劇院演出,該劇改編自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劇《李爾王》。這是繼上世紀90年代創新改編經典劇目《殺宮遺恨》之后,贛劇與莎士比亞戲劇的又一次跨時空對話,更是贛劇傳統藝術的創新與發展。
此次走進高校校園,樂平贛劇團隊為師生們精心準備了贛劇臉譜、服裝以及現場贛劇劇目片段表演,并對樂平贛劇演出形式以及樂平贛劇之鄉的傳統文化進行了推介。
中國音樂學院自2003年起,圖書館啟動了“中華傳統音樂數據庫活態資源建設”項目。二十多年來,他們一直堅持以“請進來”與“走出去”的方式,對我國豐富而鮮活的傳統音樂資源進行雙向、系統的搜集與采錄,并積累了海量的特色資源。這次樂平贛劇走進該校,將會為其傳統音樂資源提供寶貴的素材。
在中國音樂學院的座談會上,樂平贛劇編劇、演員們一亮相,便吸引了在場師生的目光。精美的臉譜、服飾,以及演員韻味十足的演唱,那獨特的贛劇唱腔在空中回蕩,讓在場的相關專業師生們感受到了傳統戲曲音樂的獨特魅力。不少師生被樂平贛劇的音樂特色所吸引,他們在表演結束后紛紛圍攏到編劇和演員身邊,詢問關于贛劇音樂的創作、演唱技巧等問題。
樂平贛劇的表演則更多地展現出了其文化傳播與敘事的魅力。在中國傳媒大學,《李邇王》的編劇蔣良善為師生深入剖析這部劇目的獨特之處,并就贛劇文化導賞與劇目解析進行了講解。傳媒大學的同學們被地方傳統小劇種的發展壯大經歷所深深吸引,同時也對樂平贛劇獨特的表演形式和創新的表現手法贊不絕口。在交流環節中,樂平贛劇團隊與廣大師生圍繞“劇本改編”“表演技法”“傳統與現代融合”等話題展開討論。該院表演系副教授、京劇文武老生韓伯維,帶領表演系學生們親身感受“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精彩,樂平市贛劇團花旦演員劉瑛還表演了旦角的水袖技巧。
對于樂平贛劇走進高校校園這一活動,高校的師生們紛紛表示歡迎和支持。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袁環表示:“今天看了聽了,更讓我們對贛劇有了更多的期待,期待能夠再次到實地去看一看,看它具體演出的內容、演出的形式、演出的劇目以及具體的一些運作規律。這對我們從事音樂學研究非常有啟發。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無論是國有劇團,還是民間劇團,都在踐行這種文化政策。希望我們的學生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在民間的力量,戲曲的根基在民間,要走到它的原生環境去感受,我們才能得出一些相對客觀的認識。所以我覺得今天僅僅是一個開頭,也希望未來我們能夠多向各位樂平贛劇老師請教?!?/p>
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教授王麗芬表示:“今天這個場面讓我深受感動。我們可能更多在學校、劇院、劇場里面接觸戲曲,其實我們更應該到生活當中去。贛劇一線的所有演員在那種環境中演出非常辛苦,今天他們來到這兒非常好,我們非常珍惜這次交流機會。我們期待讓學生做一些田野調查,走到我們生活的劇場當中去了解贛劇,也希望樂平在贛劇文化方面給予我們更多的幫助。”
以贛劇為橋,連接過去與未來。在中國傳媒大學,團隊更多地與師生們分享贛劇《李邇王》改編創作的心得體會及排練中的感人花絮。表演過程中,傳媒大學的同學們被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傳統劇種程式化表演所深深吸引。演出結束后的交流環節中,同學們積極與演員和劇目的主創人員互動,探討如何將樂平贛劇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現代傳媒手段進行更廣泛的傳播。(樂融宣)
贛劇演員現場為師生表演贛劇唱腔片段
樂平市贛劇編劇、演員在中國音樂學院
向師生展示贛劇臉譜
贛劇《李邇王》劇組與師生互動
劇組與師生合影
新聞延伸閱讀
江西樂平贛?。汗艖蚺_上的千年絕響
江西樂平,這座被譽為“中國古戲臺之鄉”與“中國民間文化藝術(贛?。┲l”的贛東北小城,正以獨特的文化基因演繹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贛劇的千年傳奇。在458座明清古戲臺的映襯下,贛劇聲腔與雕梁畫棟交織出“臺上演盡人間事,臺下坐滿戲中人”的獨特景觀,成為中華戲曲文化活態傳承的典范。
歷史基因:從弋陽腔到贛劇三合班的嬗變
樂平贛劇的根系可追溯至元末明初的弋陽腔。據《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記載,弋陽腔北上至樂平后,與當地方言、民間音樂深度融合,衍生出“其節以鼓,其調喧”的樂平高腔。至明代嘉靖年間,弋陽腔在原發地“調絕”,而樂平腔卻蓬勃興起,縣境戲曲班社達二十余個,形成“鑼鼓震天響,村村有戲臺”的盛況。
清末民初,樂平成為南北戲曲的熔爐。湖北漢劇、安徽徽調、金華昆腔在此交匯,樂平高腔吸收亂彈腔曲調,形成“高、昆、彈”三腔合流的饒河戲。1950年,在江西省首任文化局長石凌鶴的主持下,饒河戲與信河戲合流,正式定名為“贛劇”。這一歷史性整合,不僅保留了樂平高腔的古樸韻味,更使贛劇成為涵蓋九行頭、五花六生六旦等復雜行當體系的多聲腔劇種。
藝術密碼:聲腔與程式的活態傳承
樂平贛劇的聲腔體系堪稱中國戲曲聲腔演變的“活化石”。其高腔源于弋陽腔,卻發展出“滾調”特色,將原本“徒歌”的曲牌體轉化為“一唱眾和”的幫腔形式。在《江邊會友》中,尉遲恭垂釣時“竿起蟹出”的程式化表演,既保留了南戲“以歌舞演故事”的傳統,又融入樂平漁民生活細節,形成“古樸厚實,親切逼真”的表演風格。
樂平古戲臺作為贛劇的物理載體,其建筑形制與戲曲演出形成共生關系。鎮橋鎮滸崦名分堂戲臺采用雙面戲樓設計,滿足“前村看正戲,后村聽反調”的觀演需求;洪巖水上戲臺以榫卯結構創下“世界最大水上榫卯戲臺”紀錄,其藻井彩繪的《牡丹亭》場景與臺上正在上演的贛劇《牡丹亭》形成時空對話。這些戲臺不僅是建筑瑰寶,更是贛劇“程式化表演”的空間教科書。
現代轉譯:從鄉村戲臺到國際舞臺
在數字時代,樂平贛劇正突破傳統傳播邊界。樂平市贛劇演藝公司通過新媒體平臺直播演出,單場點贊量突破20萬;自編自排的“贛劇韻律操”將戲曲身段融入校園體育課程,在11所中小學設立興趣班,學生創作的課本劇《陶陽十三里》獲全國少兒戲曲大賽金獎。這種“傳統基因+現代轉譯”的模式,使贛劇觀眾中35歲以下群體占比從2018年的12%躍升至2025年的38%。
國際傳播方面,贛劇展現出強大的文化穿透力。2025年5月,改編自莎士比亞《李爾王》的贛劇《李邇王》在北京保利大劇院上演,其將“九江十八灘”的贛鄱意象與英國宮廷敘事融合,獲得英國戲劇評論家“東方莎劇”的贊譽。樂平捐建的古戲臺模型入駐中國非遺館,向世界展示“一堂建筑即一臺戲”的東方智慧。
文化生態:戲臺經濟與文明實踐的共生
樂平創新“贛劇+”發展模式,將戲曲文化轉化為鄉村振興動能。全市40余家古建修復公司依托戲臺營造技藝,年營業收入達40億元,帶動3萬人就業;打造的“古戲臺講堂”品牌,將黨的政策、移風易俗等內容編入戲文,2024年開展分眾宣講120余場,覆蓋群眾超5萬人次。這種“以戲化人、以臺聚財”的實踐,使贛劇從藝術形態升華為社會治理資源。
從明代樂平腔的誕生到現代贛劇的全球巡演,從鄉村戲臺的煙火氣到國際舞臺的聚光燈,江西樂平的贛劇傳承始終遵循“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原則。當古老的梆子聲與新媒體的流量密碼共振,當雕梁畫棟的戲臺與鄉村振興的藍圖交織,這門穿越六百年的藝術,正以更自信的姿態走向未來。
責任編輯:馬 新 祁鐸才
值班總編輯:詹曉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