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是今天的生存戰,另一場是明天的未來戰。這場戰爭沒有捷徑,唯有在技術創新、成本控制與戰略定力中尋找最優解。
每日資本論(攝影)
文/每日資本論
理想汽車找到了破解新勢力造車虧損的秘笈?連續盈利似乎已經給出了答案。
近日,理想汽車發布2024年財報顯示,去年其營收1445億元、凈利潤80億元的成績,連續第二年實現盈利,并成為繼特斯拉和比亞迪之后全球第三家年度盈利的新能源車企。2023年,理想汽車營收為1238.51億元,凈利潤117.04億元。
如此成績實屬不易。2023年之前,理想汽車一直處于虧損狀態。隨后,連續兩年大幅盈利,真金白銀地證明了其在汽車領域初步站穩了腳跟。要知道,蔚來、小鵬等新勢力仍在連續虧損的泥潭中苦苦掙扎。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有消息稱,理想汽車正招募墨西哥(墨西哥城)、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沙特阿拉伯(利雅得)等國銷售副總裁。這一舉措表明,其正在加速推進其出海戰略。此外,
當然,也有謹慎的投資者認為,這份看似亮眼的成績單卻暗藏危機。比如,凈利潤同比下滑31.9%,毛利率從22.2%降至20.5%,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尷尬。
網上有這么一個帖子:“老實說我是真的看不懂,為啥杭州大街上理想的車隨處可見……什么增程就是好賣,什么家庭用車,品牌建設好,產品定義準確。但關鍵是,這些其他車其實都不缺??蔀槭裁纯蛻暨€是會買理想?想不通,想不通?!?/p>
部分網友曾調侃說,理想汽車是“網上沒贏過,現實沒輸過。”顯然,理想汽車就是在爭議中成長起來。對于關心新勢力造車的投資者來說,現在有兩個問題,理想汽車到底為什么賣得好,能否給其他車企借鑒?未來,還能否繼續幾十億、上百億盈利?
綜合來看,大家對理想汽車的成功可歸結于三大關鍵因素。
核心是其對家庭場景的深度挖掘。眾所周知,中國家庭消費升級與露營熱潮的興起,催生了“一車多用”的剛性需求。理想L系列以“冰箱、彩電、大沙發”為核心賣點,打造“移動的家”概念,精準擊中了中產家庭對空間舒適性與功能性的追求。
當然,部分嘴硬的“杠精”或許不承認理想汽車準確地抓住了這個商機,但看看眾多露營帖子中有關理想汽車如何在“短暫逃離現實”中大顯神通,就瞬間明白了有的時候“三件套”比什么發動機或電機系數更能吸引眼球。
第二大賣點就是增程式。比如,理想L9就擁有44.5千瓦時的動力電池支持215公里純電續航(CLTC工況),搭配增程式系統,既滿足城市通勤的零油耗需求,又消除長途旅行的續航焦慮。這種“油電雙能”模式在充電基礎設施尚未完善的階段,成為家庭用戶的理想選擇。
稍等,肯定會有人問,增程式實際很多車企都有,包括合資品牌,但因保養、維修費用等,網上對于增程式褒貶不一,那么,理想汽車抓住了什么呢?
理想汽車選擇增程式技術作為突破口,成功避開了純電動車的續航痛點。比如,其自研的1.5T四缸增程器熱效率可達40.5%,結合大容量電池組,使得車輛在饋電狀態下的油耗也較低。例如,理想ONE在饋電狀態下的油耗僅為8.72L/100km。
敲黑板!根據網友的意見綜合,理想汽車純電情況下行駛里程大約是在180公里上下。請千萬不要小看這180公里。要知道,寶馬530混動,純電約61公里;奔馳E級PHEV的純電續航里程為106公里;奧迪A6插電式混合動力版的純電續航里程在106公里至111公里。更不要說,本田、豐田等合資品牌的混動車型純電60到90公里。
但凡從油換電的車主都知道,相比于前者用電費用會極大節約車主的開銷。于是,絕大多數開增程式的車主只要不是長途,通常都會使用純電。問題就在于,幾十公里或者一百公里的純電里程在實際使用中非常不方便。難怪有網友調侃道:要么在充電,要么在充電的路上。而理想180公里左右的純電使用體驗,會讓絕大多數車主傾向于理想。
于是,價格自然也是致勝的關鍵所在,而這恰恰又是理想的聰明之處。綜合來看,理想對標的是寶馬X5、奔馳GLC、奧迪Q5等這個檔次的車,而理想汽車不僅三件套還純電行駛里程多,更香的是價格也比這些車優惠那么幾萬。
再加上,面對2024年行業平均降價15%的競爭壓力,理想最終選擇妥協,旗下車型分別降價1到3萬元不等。2024年底,理想汽車還宣布購買理想L系列和理想MEGA的用戶,可享受最低首付金額3年0息金融方案。
好了,要是你會怎么選擇?
根據乘聯會的數據,2024年,中國增程式電動車銷量同比增長78.7%,達到116.7萬輛。而理想L系列在30萬元以上增程式市場占據領先身位。
所以說成功并非偶然。至于說,理想汽車的經驗能否被復制,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必須抓住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點,或者說踏準消費節奏變化的節拍。除此之外,產品賣不動,不要怨天尤人,一定是某個環節不“香”。就像純電模式,消費者向來都懂得貨比三家,就比你多幾十公里,你說買誰?
接下來的問題是理想汽車能否繼續保持盈利狀態?尤其是,已經有部分聲音質疑理想汽車營收增長,而凈利潤同比卻是大跌。
客觀講,“規模擴張、利潤縮水”的現象,折射出新能源汽車行業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博弈的殘酷現實。這并非理想汽車一家,而是共性問題。但同樣,也反映出理想汽車還缺乏必要的殺手锏。類似當年手機市場,被安卓機圍剿的蘋果手機,為何價格一直居高不下的核心所在——科技狠活兒,等于核心競爭力。
說說未來的挑戰吧——理想如何在純電與增程的夾縫中突圍?
面對利潤下滑與競爭加劇,理想汽車亟需在增程式基本盤、純電轉型與智能化投入之間找到平衡。這場轉型不僅關乎短期利潤修復,更決定其能否在新能源賽道的“馬拉松”中持續領跑。
但純電市場確實不太好“混”。對于理想汽車來講,其在純電領域與特斯拉、比亞迪等在純電領域多年的車企來說,技術和經驗積累相對單薄。更為重要的是,純電汽車領域的競爭已經白熱化。小鵬G9、蔚來ES6等車型已占據20萬-50萬元純電市場,而小米YU7等新玩家正以性價比策略高歌猛進。
換言之,理想汽車若無法在智能化和用戶體驗上實現差異化,那么其在純電領域的想象空間就有限了。反之,其將成為純電牌桌上的主要玩家。
放眼未來,在新能源汽車的“馬拉松”中,理想若想成為“長期主義者”,就必須守住增程式的基本盤,還要在純電與智能化領域構建新的護城河。一場是今天的生存戰,另一場是明天的未來戰。這場戰爭沒有捷徑,唯有在技術創新、成本控制與戰略定力中尋找最優解。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資建議,請注意投資風險。若您覺得有價值,麻煩您點贊、轉發。祝身體健康,掘金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