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上期我們講到了“三界歸一”的修行之道,從性、心、身三個層面了解了如何找回生命的本源。今天我們要繼續深入這個主題,進入一個更核心、也更具挑戰性的內容——“三性”的轉化與升華。
如果說“三界”是人生修行的結構框架,那么“三性”就是這套結構中最深層的動力系統。人有三性:一天性、二稟性、三習性。這三種性情交織在一起,決定了我們的命運走向、人際關系乃至身心健康。
首先我們要明白,“天性”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純凈之性,它純善無惡,如同初生嬰兒般清澈透明。孟子說“人性本善”,正是指的這種天性。它是光明的源頭,是我們最真實的內在本體,也是我們最終要回歸的生命狀態。
而“稟性”則完全不同。它源于前世積累的負面情緒和未解因果,表現為怒、恨、怨、惱、煩這五種基本情緒反應。這種性情純惡無善,像一把無形的刀,一旦被觸發,就會傷己傷人。荀子說“人性本惡”,所指的就是稟性。如果一個人長期被稟性主導,那他的人生就很容易陷入混亂和痛苦之中。
至于“習性”,則是后天環境中養成的性格習慣,可善可惡,就像一塊染布,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告子所說的“性可東可西”,正是對習性的描述。我們在社會中成長、學習、模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行為模式,這些模式若不加以覺察,也會成為影響我們命運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天性是光,稟性是影,習性是路。一個人能否活出真正的自己,關鍵就在于是否能“去習性、化稟性、圓滿天性”。
很多人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困境:明明不想生氣,卻控制不住情緒;明明知道不該計較,卻總是耿耿于懷;明明想要改變,卻總在重復同樣的錯誤。其實,這些問題的背后,都是習性和稟性在作祟。尤其是稟性,它根深蒂固,像毒根一樣潛藏在內心深處,一旦外緣觸發,就會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讓人仿佛“被鬼迷住”,無法自控。
古人說:“業力隨身,必至妄動無明。”這句話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真相:如果我們不能降伏自己的稟性,就永遠無法真正做回一個好人,更別談修行解脫了。而要去除這些障礙,就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戒斷物欲,清理習性;二是面對情緒,化解稟性。
怎么戒斷物欲?不是讓你完全斷絕享受,而是要學會知足。知足者常樂,知足者心安。當你不再被外界的誘惑牽著走,就能慢慢從欲望的泥沼中走出來。正如《道德經》所說:“知足者富。”當你放下對外在物質的執著,你的心就輕了,你的路就寬了。
那又該如何化解稟性呢?這就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智慧。因為稟性往往隱藏在我們最深的情緒里,只有當我們愿意直面那些不愿回憶的過往、敢于承擔曾經的過錯時,才能一點點地將它們釋放出來。這個過程可能很痛,但唯有經歷這份痛,才能迎來真正的自由。
更重要的是,當一個人真正做到“神足”,也就是內心充滿德行與正氣時,他的快樂就不再是依賴外在刺激帶來的短暫快感,而是一種來自生命深處的喜悅。這種喜悅能夠融化一切負面情緒,讓稟性無處藏身。
最終的目標,是讓天性徹底顯露,回歸到那個最本真的自己。天性圓滿的人,眼中沒有敵對,心中沒有怨恨,身上沒有執念。他們以柔和待人,以平和處事,以慈悲立世。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教化,一種力量。
所以,修行不是遙不可及的事,而是一場關于“三性”的自我凈化之旅。我們每個人都在這條路上行走,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但只要方向正確,終將抵達彼岸。
愿我們都能在這條路上,不斷去除習性,勇敢化解稟性,最終圓滿天性,成為一個真正自由、健康、喜悅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