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都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由此可見護理對患者治療效果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約有500多萬護士。而在上海,截至2024年底,本市注冊護士有12.31萬,較2019年增加27%。不過,從現實來看,很多人對護士職業的認知、對護理工作的認識和認可,還有待提升。
這個護士節來臨之際,本報記者走進滬上醫院,與優秀的護士對話。
對話人:邢辰(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新生兒診療中心轉運護士)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新生兒診療中心重癥監護室(NICU),365天燈火通明。1998年出生的邢辰是這里的一名轉運護士。
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危重新生兒診療中心之一,兒科醫院新生兒診療中心近年屢次刷新救治紀錄,新生兒轉運是其中重要一環。
“轉運的新生兒中,有的是超早產兒、超低出生體重兒;有的患有氣胸、肺動脈高壓、呼吸衰竭等重癥……”從業5年,邢辰年均參與危重癥患兒轉運百余例,總轉運里程數萬里。
一次次驚心動魄的生命接力,讓邢辰不斷成長,他難忘去年的一次雨夜緊急轉運。深夜的NICU,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胎齡僅23周、體重不足600克的“掌心寶寶”即將出生。
醫學上,胎齡低于24周的早產兒被定義為生存極限早產兒,這類早產兒因器官發育極度不成熟,在呼吸、循環系統及神經發育等方面均面臨巨大風險。
轉運,是早產兒求生的第一步。邢辰和一名轉運醫生推著約200公斤的轉運設備出發了。
“抵達產院后,我守在輻射臺旁,將保濕薄膜和包被放在暖燈下烤著,備好復蘇用品,等待著他的到來?!毙铣交貞?,孩子一出生他便用薄膜和包被將巴掌大的身體包裹住,只露出胸廓。
“他的小腳還不及我的指節長,透明肌膚下跳動著青紫色的血管,像株隨時會被風雨折斷的嫩芽?!鞭D運途中,救護車在積水的道路中顛簸,暖箱就會微微震顫,邢辰一手扶住氣管插管,一手輕撫暖箱,“監護儀的滴答聲在耳畔規律響起,看著呼吸機屏幕波形的起伏,我只想著能快些、再快些回到醫院。”
一小時的車程變得無比漫長,當終于將“掌心寶寶”送回病房,同事從他們手中接過早產兒,邢辰的心終于定了。
從初入職場的“菜鳥”,到能獨當一面的好手,邢辰也有過一段職場適應期。“我們轉運的新生兒病情都很危重,也會遇到一些由于經濟或其他原因而被放棄的寶寶,想到這,我的心里會很難受?!笨赊D眼,看著自己轉運的寶寶從死亡線上被拉回來,成功出院,他又覺得一切努力有了意義。
在以女性為主的護理隊伍里,男護士是“稀缺資源”。邢辰說,高三選專業時,不少同學對他的選擇很詫異。近年來,大家都漸漸習慣了男護士的存在。在兒科醫院NICU,轉運護士共8人,均為男性。他們年均轉運近900例危重新生兒,以鋼鐵之心守護“最柔軟的群體”。
“護理行業最重要的是專業性和同理心,這與性別無關。”對于護士節的愿望,這名90后男護士直言,只希望轉運的寶寶能平安出院,“孩子們都健康,我的工作就能輕松些,這既是真摯的愿望,也是我的私心。”他笑道。
記者手記:“提燈男神”的隊伍在壯大
邢辰從業5年,在采訪他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男護士這一群體特有的力量與溫度。
曾幾何時,男護士在醫院如同大熊貓般稀有。隨著我國護理事業發展,護理職業早已突破性別藩籬。在急診科、手術室、重癥醫學科等,男護士憑借體力優勢、應急反應能力和器械操作專長,成為科室的中流砥柱。如邢辰這般,他既能肩扛上百斤的設備實施急救轉運,又能用寬厚手掌安撫啼哭的早產兒。
“提燈女神”的溫暖仍在延續,“提燈男神”的隊伍也在壯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