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一些公司的“臨終前兆”。
不是財報虧了,也不是資金鏈斷了,而是——氣氛變了,人心散了,方向亂了。
這幾年接觸中小企業主時,我常聽到一句話:“不缺項目、不缺人,怎么就總覺得走不動了?”看似公司還在運轉,實則像一臺機器,每個零件都沒壞,卻哪兒都不順。
后來我總結,這種“看著沒病,其實病得不輕”的狀態,大多有一個共同特征:
開始做錯了優先級的事,抓錯了問題的本質。
尤其是這三點,一旦出現,就要小心了。
01. 規矩越來越多,但人越來越憋
最早感受到“風向不對”的,往往是員工。
一開始只是多打個卡,后來每次出差都要寫詳細行程;報銷流程一天變三個版本;連請假都得走三道審批,還得在釘釘上“定位打卡”。
這些規矩本來是為了讓事情更高效,結果搞成了“流程至上”。工作沒變輕,反而更重了。
最典型的是財務流程。
之前一個客戶,他們公司最近上線了新系統,每張報銷單都得員工先填一次、小組長審核一次,部門領導再審一次、財務復核一次、內審審核一次,總經理簽字一次。
我問他:“那你們一個員工出一次差,要多久才能把錢報下來?”
他苦笑:“快的半個月,慢的一個月。”
說實話——這不是合規,這是折磨。
一家公司如果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如何管住員工”上,而不是“如何激活員工”,那它離停滯,其實就不遠了。
別忘了,流程的盡頭不是表格,而是目標的達成、人的驅動。
02. 會議越來越多,解決方案卻越來越少
有人說,一個企業的興衰,從會議的密度和質量就能看出來。
我不反對。
我曾旁聽過一家企業的周例會,從上午8點開晚上10點,中間只休了1個多小時。。
會上幾乎沒人提新方案,也沒人直接拍板,全是“你怎么看”“我們回頭再討論”“這事復雜,先寫個匯報出來”。
聽到最后,我已經分不清這到底是會議,還是冗長的心理按摩。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公司越是臨近困境,就越熱衷開會?
為什么?
因為沒人愿意擔責,大家都希望在“討論”里規避掉執行的風險。就像那句話說的:會議是拖延決策的遮羞布。
更可怕的是——很多企業要求“日報”“周報”“月報”都得交,寫的人痛苦,看的人走神。最后搞得整個團隊一半時間都在做“對上負責”,而不是“對結果負責”。
這不是精細管理,這是集體自我安慰。
03. 領導越來越“恨下屬”,員工越來越“怕發聲”
一個公司真正開始下滑,是從“不能說真話”那一刻開始的。
很多老板,不知什么時候變了。
最開始他是那個拼命拉團隊、帶兄弟打仗的人;現在成了任何不同意見都會被他解讀為“挑戰權威”的人。
你提出一點反對意見,他臉色馬上變了。
你說流程太復雜,他覺得你在偷懶。
你說目標不合理,他說你沒格局。
最諷刺的是,員工知道老板喜歡聽好話,就全說好話。結果老板聽著聽著,還真以為公司沒問題。
于是他越發以自己為中心,不是問“客戶需不需要”,而是問“我聽著舒不舒服”。
久而久之,公司變成了一個封閉系統:
領導只聽喜歡聽的
下屬只做領導要的
客戶想要的?沒人關心了
這是最危險的——當一個企業忘了它存在的目的,是為客戶創造價值時,它的倒計時就已經開始了。
有些公司不是死于“沒錢”,而是死于“自縛”
有人說,現在的企業難,不是競爭太強,而是自己把自己繞死了。
把“合規”搞成“高壓”
把“管理”搞成“內耗”
把“領導”搞成“老大”
這三件事,本來應該是推動企業發展的,現在卻成了阻力。
說到底,公司不是靠表格活著,也不是靠會議活著,更不是靠老板情緒活著。
公司活著,是靠客戶的選擇、市場的回饋、團隊的協作與信任。
當這些本質的東西被遺忘,被繁瑣、恐懼、自嗨所替代——離倒閉,就真的不遠了。
你在這些征兆里,看到了自己的公司嗎?
不是每個流程都該砍,不是每次會議都該取消,也不是每位老板都必須“和風細雨”。
但有一點我們得記住:公司存在的價值,從來不是為了“管人”,而是為了“成事”。
哪怕是在最困難的時刻,一個能聽人說實話、有意愿改進系統、有勇氣面對真問題的公司,依然有希望活下去。
怕的不是問題,怕的是——沒人敢說出問題,沒人想解決問題。
而這,才是一家企業真正的末路。
聊聊,你怎么看?
大志 簡介
企業財稅顧問 | 高級會計師 | 中國注冊稅務師
擁有20年豐富的財務管理實戰經驗,曾服務于中國企業500強及知名互聯網上市公司;
曾擔任上市公司、電商、制造業及物流集團的財務總監,具備跨行業、跨領域的深厚管理背景。
在財稅體系建設、預算與經營分析、業財融合實踐及稅務規劃等關鍵領域,積累了大量的實操經驗。
憑借扎實的財務基本功和卓越的戰略眼光,致力于幫助企業優化財務管理,提升綜合競爭力,推動業務持續增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