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昆明市主城區一個即將落地的優質招商項目因土地指標不夠陷入僵局。與此同時,幾十公里外的尋甸縣,有閑置用地,卻缺招商能力和項目經驗。
一個城市的兩端,資源錯位、項目擱淺,不是因為缺機會。
中國有東西差距,昆明有南北差異。在昆明這樣一個兼具“大都市”與“大農村”特質的城市,類似的困局并非孤例:主城五區僅占全市14%的土地,承載了近八成的經濟總量;而北部東川、祿勸、尋甸三地,曾是國家扶貧重點縣,卻因基礎設施、物流交通等短板錯失發展機會。
但現在,一套新的“城市調度術”正在改寫這一切——跨區域產業協作機制。
打破“區與區”的邊界
“跨區域產業協作”到底是什么?
核心在于打破行政壁壘、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勢互補,這一理念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早有生動實踐。
大禹治水時,通過勘察全局,制定統一規劃,明確各區域功能分工。春秋戰國時期,面臨資源分配不均的難題,管仲提出“四民分業”“鹽鐵專營”制度,將手工業者按行業聚居,鹽工聚于東海之濱、鐵匠居于泰山腳下,既避免惡性競爭,又實現技術共享。齊國九合諸侯,成就春秋首霸,也讓參與國共享了三十年和平紅利。
北宋在雄州設置榷場時,創造性地采用“分場管理”模式,遼方商戶在北場交易,宋方商戶在南場經營,中間設“中衢市”供雙方自由議價,用經濟紐帶維系了百年和平。
晉商稱雄商界,“身股制”發揮著作用。以大盛魁商號為例,東家出資金占“銀股”四成,掌柜與伙計以勞力入“身股”占六成,年終分紅時身股與銀股均分,這種制度在萬里茶道中發揮奇效。
“抱團取暖,利益共享”是人類永恒的智慧,且永不過時。現代社會發展更需打破“一畝三分地”的局限,以全視野規劃謀篇,方能實現“1+1>2”的共贏。
昆明市創新機制統籌跨區域產業協調發展,正是歷史智慧在新時代的延續與創新。詮釋了“一盤棋統籌”的戰略視野、“一攬子部署”的系統思維、“一體化發展”的協同智慧,以及“產業共謀、利益共享”的共贏邏輯。
拔藩籬:從“自己的項目”到“全市一盤棋”
2022年5月,昆明出臺《關于統籌跨區域產業協調發展的意見》,隨即配套落地兩個操作性強的“辦法”,分別針對招商引資項目和存量產業的跨區域流轉。
隨后的三年行動計劃和“十大重點任務清單”,明確了跨區域合作的任務表和時間表,這便是跨區域產業協作“1+2+N”機制。
亮點在于三個“一盤棋”:產業布局、要素配置、招商引資。加上三項保障機制:利益共享、統計核算、督促考核。
這三個“一盤棋”,直指長期以來,主城核心區空間受限、遠郊縣區項目缺乏、合作招商動力不足、資源要素失衡錯配等制約昆明區域協調發展的待解難題。這些難題,解決不好容易滋生“內卷”式惡性競爭,相互“挖墻腳”,讓區域陷入零和博弈、負和博弈。
國家強調區域協調發展的用意,就是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割裂思維,打造整體性、一體化的區域治理體系。
比如,西山區缺用地、富民縣有空間,于是兩地合作建設大興藥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實現了土地、電力資源的區域調配。還探索“板上發電、板下種植、帶動鄉村振興”的三位一體模式,也就是中草藥栽種在光伏電板下,實現綠色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又如,云銅股份曾受限于主城的環保與規劃限制,最終由安寧市與高新區共同推進其跨區域流轉,既解發展之困,又保企業之需。
祿勸縣和富民縣協同保障新希望集團云南新龍礦物質飼料有限公司跨區域落地,約定在祿勸縣進行礦產資源開發,在富民縣進行生產加工,實現三方共贏。
以“義”制“利”,主張共享。
2009年東川區在尋甸縣選址建設產業園區,多年來,缺乏相應的支撐政策和工作機制讓發展捉襟見肘。2022年“及時雨”政策的出臺,兩地便于10月簽訂合作共建天生橋產業園區協議,解決園區土地歷史遺留問題、維護落地企業權益。
2023年,海底鷹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籌劃將原在西山區注冊的公司遷至滇中新區。西山區、滇中新區和企業三方明確固定資產投資及工業產值分配比例。目前,海底鷹入選云南省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完成A輪融資,迎來發展新機遇。
通過這套機制,原本“落不下”的項目、因“核算歸屬”遲疑的合作,終于在制度保障下順利落地。截至目前,昆明已推動10個跨區域協作項目,涉及資金、產業、土地、稅收等多個要素領域,“區與區的界線”在協作中悄然淡化。
帶邊走:從邊陲小鎮到區域協同中樞
更廣視野、更大格局,昆明也在做一件更冒險、但更有想象力的事:把“協作園區”開到幾百公里之外。
2024年5月,昆明出臺重點產業協作園區管理辦法,統籌劃定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和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2個重點產業協作園區。新機制是對“1+2+N”跨區域產業協作機制的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是昆明跨區域協作的“第二曲線”。
落地效果也在加速顯現:2024年已有48個項目入駐,投資總額12.92億元;2025年一季度,又新增7個項目。項目來源地既有昆明本地產業“騰挪”,也有來自上海、福建、湖北、香港的新企業。
磨憨,原是中老邊境一個人口2萬的小鎮。如今,昆明托管后三年,人口翻倍,固定資產投資突破百億,是此前6年總和的16倍。
昆明正式托管磨憨后,如何把一個“邊陲小鎮”做成區域協同發展的“前店后廠”?昆明的策略是:推進中國(云南)自貿試驗區、昆明經開區、昆明綜合保稅區、磨憨—磨丁合作區建立“四區疊加、昆磨聯動”協調發展機制。
以經開區的產業資源、自貿區的政策紅利、綜保區的物流便利,疊加磨憨的跨境區位,支持企業“昆明制造+磨憨組裝”、“昆明總部+磨憨加工”、“昆明創新+磨憨應用”的模式。
“以城帶邊”的大義:昆明52個市級部門,154項民生項目下沉磨憨,7家醫院托管村級衛生室,5所城內學校對口幫扶邊境學校。磨憨,逐步具備一座城市的雛形,也承載著對外開放的樞紐角色。
五華區在這里建設3.9萬平米廠房,引入輕紡、機電產業;祿勸在此投資3.13億元建設標準廠房;安寧市計劃投資1.49億元建設鋼結構生產加工廠房及產線;東川則謀劃建設注射液生產線,與宇斯藥業接洽合作。因郎之湯出名的祿勸縣于去年6月在磨憨—磨丁合作區注冊公司,銷售白酒云之湯,完成出口備案。
南坡國際產業示范園2024年12月3日正式開園,12個產業項目入駐,福建三連制衣兩條生產線已投入生產。
與上海松江區、浙江長興經開區、蘇州滸墅關經開區等東中部發達地區11個園區簽訂結對合作協議,2024年,磨憨—磨丁合作區到位省外資金15.41億元,超過托管前引進省外資金6年的總和。
投資磨憨、發展磨憨已成為眾多企業家的共識,磨憨成為昆明招商引資的“最大IP”。曾經的邊境“空白地帶”,正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新窗口”。
做樣板:推動東西部協作從“輸血”到“造血”
具樣板意義的,是昆明與上海的“強強聯合”。
2021年,昆明市與上海臨港集團簽署共建臨港昆明科技城協議。這個位于經開區清水片區的園區,占地282畝,總投資14億元,已吸引109家企業落地,包括先進制造、工業互聯網、生物醫藥等產業。
園區采用“重資產+輕運營”的開發模式,由昆明負責建設,臨港集團負責招商與運營。運營模式上的“滬滇合體”,實現了“上海企業+云南資源”、“上海研發+云南制造”、“上海市場+云南產品”、“上海總部+云南基地”的理想配置。
不僅如此,2024年,昆明與上海普陀、松江進一步簽訂《深化滬滇協作共建磨憨沿邊產業園區》協議,臨港集團在磨憨投資3.5億元建設跨境服務中心,并設立兩家投資公司,將“滬滇協作”從內地延展到邊境,真正實現“沿海—內地—沿邊”的縱向產業鏈聯動。
自2023年12月3日開園以來,已有109家企業注冊落地,涵蓋先進制造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累計16家企業入駐,科侖檢測、巴萊咖啡、恒暢農業等10家企業投產運營。
“今年咖啡賽道競爭激烈,入局者眾多,作為老牌云南咖企,想要突出重圍、大浪淘沙,需要的,正是資源。”巴萊咖啡負責人坦率地說出選擇入駐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重要原因——資源聚集。
海底鷹有關負責人點贊,“跨區域產業協調發展對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提高科技創新驅動力、打造更優營商環境、推進更高水平開放均具有突出的重要作用。”
華潤新能源(昆明西山)有限公司總經理說,“自從昆明建立跨區域產業協調發展機制以來,明顯感覺到項目的各項審批手續更為便捷、靈活,堅定投資信心。”
從“分灶吃飯”到“共謀大局”
跨區域協作不是簡單的土地流轉,是利益、政策、空間與未來的整合體,是城市治理能力的進階。由競爭轉向競合,有效釋放區域一體化發展紅利,提高區域內涵。
推動跨區域協作,說到底是一種認知的轉變——從“你的發展”到“我們的未來”,從“分灶吃飯”到“共謀大局”。
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書記劉洪建說,昆明正致力于推動形成“錯位發展、分工協作、功能互補、協調并進”高質量區域經濟布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昆明過去兩年所做的,是把制度、利益、空間進行再配置。打破地理的“內卷”,從城市化區域擠出的產業空間,正重新在邊境生根,在縣區開花。
下一步,昆明還將探索與德宏、迪慶等周邊州市,以及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等產業銜接地區的協同發展,把昆明這個“省會核心”真正打造成云南區域協調發展的“中樞引擎”。
總書記的云南考察,明確要求“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讓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可感可及”。
昆明正處于國家戰略布局和政策支持最多的時期,盡管前方有各種不確定性,但發展的大邏輯不會改變。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時代風浪越大,更要順勢而為、勇立潮頭。
(來源:微公號“擁抱印度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