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市場焦點,完全圍繞著周末的兩大消息展開——
一是中美經貿談判取得超預期進展;
二是周末印巴沖突忽然升溫,又忽然停火落幕。
我們先講第一點,中美經貿談判。
按照官方的表述:
“此次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坦誠、深入、具有建設性,達成重要共識,并取得實質性進展。雙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經貿磋商機制。”
這個表態,肯定是超預期的。
畢竟會前大多數國人的預期都放得很低,覺得第一次會晤不可能有什么實質性進展。
今天的A股走的也很有意思,早盤比較糾結,一如既往的高開低走,一漲就有資金著急著跑路。
不過午后,隨著更多談判消息的傳出,終于實現反轉,最終上證指數+0.82%,創業板指+2.63%。
全市4000多只個股上漲,兩市成交額溫和放量,回到了1.3萬億以上。
收市后發布中美聯合聲明,宣布暫停90天加征關稅,兩國關稅稅率暫時回落至30%、10%,港股恒生指數迅速飆升至2.98%。
按這勢頭,明天開盤后A股應該還有一輪向上行情。
不過,君臨更關注的一個點在于,今天雖然創業板和科技股的表現相對出色,但漲幅卻不如軍工股。
咦,印巴沖突不是在周六晚上已經停火了嗎?
為什么到今天周一,軍工股還是漲幅遙遙領先,大幅跑贏了受到關稅談判利好影響的電池、電機、消費電子等行業?
君臨認為,核心在于兩者的想象空間不一樣。
科技出口板塊,雖然短期內受益于關稅戰降溫,獲得一定的利好空間。
但大家心里都清楚,無論未來的關稅將降到多少,總之是不可能回到關稅戰開始以前的位置了。
并且只是3個月的緩刑而已,未來不確定性還很多,肯定充滿反復和挫折。
這種情況下,想象空間是受限的。
即使再樂觀,也只能定義為:修復反彈。
我們必須清醒的是,美國搞“制造業回流”的總目標是不會變的,相對以前更高的關稅是不會變,逆全球化的趨勢也不會變。
只要這些基礎邏輯不變,那么出口板塊未來遇到的困難仍將存在,很多服務于美國市場的行業該遷出,還是要遷出的。
這輪談判,本質上只是給了“瀕臨猝死”的相關行業一線生機,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去進行供應鏈遷徙而已。
中美脫鉤,或早或晚,總歸要來的。
軍工股這邊,恰恰相反,是中美脫鉤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雖然印巴沖突在周末已經結束,但其外貿想象力已經被充分打開,甚至有可能是接下來幾年最大的出口增長行業之一。
羅列幾個事實:
1,大趨勢,隨著美國收縮、全球內卷的加劇,可以明顯感覺到近幾年世界沖突的烈度在升溫。
俄烏沖突、中東沖突、印巴沖突,世界五大火藥桶(還有臺海和半島),已經炸了三個。
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2024年全球軍費開支為2.718萬億美元,比五年前的2019年1.917萬億美元,增幅高達41.78%。
這個數字是很驚人的,增幅之快堪稱二戰以來的最高值。
再看軍貿市場的情況,2019年全球對外軍售總額僅為550億美元,但到了2024年,這一數字已增長到1116億美元。
五年增幅翻倍,比軍費支出速度更快,主要源于歐洲、中東、南亞等地區的進口大幅增長。
2,近五年,中國武器出口占比大幅減少,目前處于歷史罕見的底部。
2019年,全球前五大武器出口國分別為:
1)美國:占全球武器出口總額的36%,是最大的武器出口國。
2)俄羅斯:占全球武器出口總額的21%。
3)法國:占全球武器出口總額的7.9%。
4)德國:占全球武器出口總額的5.8%。
5)中國:占全球武器出口總額的5.5%。
但到了2024年,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數據,全球前十大武器出口國變成了這個格局:
1)美國:武器出口額為423.29億美元,占世界出口的37.92%。
2)俄羅斯:出口額為137.5億美元,占世界出口的12.32%。
3)法國:武器出口額為76.98億美元,占世界出口的6.9%。
4)韓國:出口額為56.91億美元,占世界出口的5.10%。
5)意大利:出口額為56.9億美元,占世界出口的5.10%。
6)德國:出口額為54.24億美元,占世界出口的4.86%。
7)瑞典:出口額為42.54億美元,占世界出口的3.81%。
8)以色列:出口額為41.63億美元,占世界出口的3.73%。
9)挪威:出口額為32.93億美元,占世界出口的2.95%。
10)中國:出口額為32.16億美元,占世界出口的2.88%。
中國在全球軍貿市場的份額下降了接近一半,從第五名掉到了第十名,甚至落到了瑞典、挪威這些北歐小國的后面。
發生了什么?
君臨認為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俄烏沖突的爆發,導致歐洲軍貿市場規模放大,美國及其盟友的出口份額大幅增長。
第二,受俄羅斯戰爭形勢不利影響,俄軍工出口下滑,但空出來的份額主要被西方國家占領了,中國并未受益。
主要原因是,西方武器在俄烏沖突中有實戰驗證,而中國幾十年來愛好和平,缺乏實戰驗證,養在深閨人未識。
第三,中國有意的低調。
這幾年我們可以看到,尤其是2018年第一輪貿易戰爆發以來,中國和周邊地區的沖突是在加劇的。
菲律賓、日本、韓國、印度,在美國的煽動下,動不動就跟中國打起“嘴仗”來,甚至時不時來點“冷兵器沖突”。
這其實是一種“刻意低調”。
核心考量,還是不愿意因為一時的沖動、展示武力,導致和周邊地區以及背后的美國爆發更激烈的沖突。
畢竟,現階段的國策還是發展經濟,保證貿易鏈的暢通,不徹底得罪美國這個大客戶才是第一考量。
從美國獲得貿易收益,肯定是遠遠大于軍工出口的收益的。
所以在必要的時候,保持低調、減少周邊出現熱戰的概率、減少軍火出口對美國的刺激,就成了重要的政治抉擇。
但特朗普2.0上臺以來,全面關稅戰導致世界脫鉤的進度在加快,全球化的世界已不可挽回。
一切都變了,中國的政治邏輯也就跟著發生了180度大轉變。
中美貿易的壓艙石已完全失去,既然如此,中國就沒必要再考慮美國的態度了。
美國市場失去了,自然就要加大非美市場的開拓,尤其是東南亞+中東+拉美+非洲這些一帶一路重點市場。
2019-2023年,中國武器出口的前五國家分別是巴基斯坦、孟加拉、泰國、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
可以看到,主要是印度的宿敵巴基斯坦、孟加拉兩國,以及東南亞、非洲的一些窮國。
為什么中東土豪沒有大量采購中國裝備呢?
主要原因就是,中東土豪不僅僅在乎武器性能,更在乎我買了你的武器后,你能不能成為我的大哥,罩著我。
過去,基于和美國的貿易利益,中國是不愿意出頭的;
但現在和未來呢,很明顯,中美貿易利益不存在了,而一帶一路的經營已經上升為第一考量。
這種情況下,大量出口軍工給一帶一路國家,為他們提供安全保障、獲得優先市場準入,就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所以我們看到,今年以來,我國軍工在海外的亮相明顯高調起來了。
1)更加高調的亮相海外防務展。
2月17日,十家軍貿公司首次以“中國防務”團的形式亮相阿聯酋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
6月16-22日的巴黎航展,J10CE和PL15E均已宣布參展,將以頂流的氣勢跟西方武器對壘。
2)大幅度增加與各國的聯合軍演。
2025年以來,中國已經和巴基斯坦、伊朗、俄羅斯、新加坡、柬埔寨、埃及舉行了聯合軍演,幾乎每個月都在搞聯合軍演。
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和巴基斯坦、埃及的兩場聯合軍演。
在2月份的中巴聯合軍演中,“搭載中國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梟龍Block3戰機完成超視距打擊演示,以97%的命中率震撼全場。”
這是中國國產高端武器首次在南亞戰略要地的實戰化部署。
在4月份的中埃聯合軍演中,“中國空軍以五架運-20戰略運輸機為運輸主力,在空警-500預警機的全程嚴密護航下,跨越8000公里航程,將重型裝備直接投送至埃及。”
這一行動首次展示了中國強大的戰略投送能力,由殲-10C+空警-500+運油-20組成的體系可以實戰化部署到中東地區。
3)威懾與實戰的展示明顯增加。
截至5月份,中國軍工的高光時刻已經至少出現了三次。
第一次是2月份,一組由055型驅逐艦“遵義艦”、054A護衛艦“衡陽艦”和903A型綜合補給艦“微山湖艦”組成的編隊,從中國出發,浩浩蕩蕩南下太平洋,繞著澳大利亞海岸線轉了一圈,全程約2萬公里,40多天沒靠岸。
這支艦隊幾乎貼著澳大利亞海岸線航行,最近時甚至逼近澳方12海里領海基線,離澳大利亞經濟中心悉尼僅150海里,威懾意味濃厚。
第二次是4月份,4.1-4.2連續兩天開展圍臺軍演,中國海軍高端裝備全體系出動,山東艦航母編隊也參與了演練,還有殲-35等新型裝備首次亮相。
第三次就是5月份,印巴沖突爆發后,巴基斯坦在空戰中取得的壓倒性勝利了。
以下是西方媒體CNN統計的兩國戰損數據:
可以看到,印巴的戰機損失為6:0,無人機損失為553:78,士兵損失為21:1,戰損比完全是一邊倒。
中國武器裝備無論是單兵能力,還是體系化能力,都把法國、俄羅斯裝備打爆了。
結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到,今年以來,中國軍工參加國際防務展、搞兩國聯合軍演、對外威懾與實戰的密度都明顯提升了。
可以預見,印巴沖突雖然停火了,但接下來中國軍工表現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多。
我們必須意識到,中國的政治戰略自2025年起已經深刻改變。
軍工已經成為“中式全球化”的重要籌碼,軍工股出口賺利潤的大時代才剛剛拉開帷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