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容易忽略的舊聞。
2024年8月,由6家廣東企業合力投資的智能電子產業項目于城固縣開工建設,如今在官方新聞中上述項目的進度條得到刷新,同時披露的還有廣東“工業母機新星”固達機械落地漢中南鄭區。
八場硬仗之下,7家“廣東民營老板”落地漢中,足以將觀察視角轉至陜南。
01
6億規模:鏈式落地
廣東老板“北上組團”的核心是智能電子產業項目。
公開信息顯示該項目整體投資6億元,地點位于城固縣的三合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建成后可年產智能電子產品 180萬臺,涉及51條智能電子產品(音響、無人機、無線充等)及12個檢測實驗室。
項目最終目標是打造一個集生產、檢測、銷售于一體的現代化制造基地,預計實現年產值9億元以上、繳稅3000萬元以上,帶動就業1500余人。
穿透項目主體后主要涉及的6家公司及5位廣東民企老板,梳理后呈現出兩大鮮明特征:
一是非頭部"小巨人"艦隊。
工商信息顯示,6家企業均為自然人控股,且整體出資規模并不大。面對6億元量級的項目投資,以"組團"形式北上似乎是最優的選擇。
二是產業分工明確,實現"模塊化遷移"。
具體看丁爻電子、華恒振邦主要負責通信設備生產及貼片、組裝工序;億博電子、捷科電子負責智能穿戴產品生產及焊接、檢測工序,國之品、國之興更加側重于智能屏顯模組生產及注塑工序。
6家企業各自定位不同,但又緊緊圍繞著智能電子產業鏈,為后續的產業協作留下非常大協作空間。就此而言,“智能電子產業項目”內核更像是整條“智能電子產業鏈”在城固縣的落地生根。
如果將時間線拉長,我們注意到在廣東老板之前,深圳企業就已經先行一步。
2024年1月,城固縣分別與深圳常開科技、深圳美途仕科技、深圳格炎科技、中馳電子、深圳萬北科技簽訂5個應急智能產品研發生產項目協議,總投資達到26億元。
公開資料來看5家企業,同樣也是“小而美”的科技型企業。
11家企業,累計32億的投資讓我們意識上述案例絕非偶然,按照“組團”“鏈式”等關鍵詞進行搜索,我們注意到城固縣2023年開始有“產業鏈靶向招商”的提法,最新相關數據是:2024年城固縣的制造業、社會資本投資分別增長37.2%、15.5%,產業投資、民間投資占比高達62.2%和65.3%。
強投資推動之下,2024年城固GDP重回300億,達到312.05億,同比增長7.8%,在全市排名第一。
02
東莞“小巨人”:北方首站
對照上述6個廣東老板,接下來介紹的固達機械則是個大塊頭。
作為來自東莞的“小巨人”企業,固達機械主攻的方向是高檔數控機床,經過10余年的發展已成為國內機床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主要產品包括數控龍門銑床、數控龍門磨床、數控加工中心等,可以應用于軍工、航空多個領域。
對外其最出圈的成果是“六面體切削的高效高精智能數控機床”,成功實現重切裝備的國產替代同時實現國際市場開拓,國內外市場分別占比達到60%、40%。
2024年8月,漢中與固達機械簽訂了工業母機研發制造基地項目,剛開始披露的項目規模為7000萬元,而在最新的項目介紹中已經擴大為3.16億元,規劃占地22畝,聚焦數控雙側銑床、數控龍門銑床等高端智能裝備制造。
抵達漢中前,固達機械的工廠更多是在東莞周邊進行布局,例如橫江廈、常平板石、黃江等地,最遠的是在距離東莞1400公里外的江蘇昆山,落地漢中是則是其北方布局的“首站”,結合外部信息看,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因素:
首要自然是漢中在工業母機產業的深厚積淀。
得益于三線建設以及漢江機床等龍頭的帶動效應,漢中的機床產業已經聚集包括漢江機床、漢江工具、精利機械等工業母機和關聯企業90余家,形成“零部件-刀具-整機”較為完備的產業鏈條。
此外漢中的航空制造產業產生的高精度零部件加工需求,同樣是機床企業的潛在市場。這個市場有多大呢?
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漢中裝備制造業規模達到271億元,其中航空制造業規模就占到79.15%,達到214.5億元,可以說是漢中絕對的“主導產業”。
最后一個也是隱藏最深的一個因素是“返鄉置業”。
我們注意到固達機械漢中項目的負責人黃永鋒正是漢中人,官方新聞報道稱他為“從漢中走出去、后來又回到漢中發展的典型代表。”回到漢中前,黃永鋒擔任固達機械的副總經理一職,如今則是“返身”擔任漢中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03
民間投資大增:民營經濟活力迸發
以區域觀察角度進行解讀,粵企組團北上漢中上演的這場"雙向奔赴",儼然成為觀察區域經濟活力的絕佳樣本。金融棒棒糖認為7家廣東企業集體北上漢中,本質上是對漢中民營經濟生態的"信任投票"。
有數據同步佐證,2024年漢中的民間投資增長強勁,橫向觀察陜西地市競速賽,漢中以"24.1%"的增速穩居全省第二,不僅跑贏6.9%的全省均值,亦將一眾兄弟城市甩至身位。
當然民營經濟用腳投票的背后,是漢中制造業體系化能力的戰略重構,我們梳理出三條突圍路徑:
一是刀刃向內的園區革命。
2024年漢中市通過“一園一策”加快園區改革創新步伐,針對于園區規模體量小、產業特色不鮮明、聚集程度不高等問題對癥施策,明確出特殊定位,錯位發展的路徑,同時給予園區更多經濟管理權限,強化要素供給,為優化區域營商環境鋪路。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漢中的省級特色專業園區數量達到7個、居全省第二,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到百億級以上園區2個、五十億級園區5個。
二是大力推動投行思維落地與資本招商。
4月出臺的《漢中市資本助力招商引資工作實施方案》,對于如何進行資本招商亮出組合拳:資本賦能層面,漢中計劃設立規模達10億元左右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由官方與社會資本共同參與,主要投向低空經濟、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后續還會通過設立子基金的方式,擴大資金規模,提升投資輻射面;
金融服務保障層面,漢中市與 11 家金融機構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涉及信貸支持、基金合作、保險保障等多個維度,為產業與資本高效對接搭建了平臺;與100多家金融、投資機構建立了常態化項目推薦、溝通機制,對招商引資項目進行專業化盡調、提供資本賦能。
三是精準強鏈實現鏈式躍遷。
最新發布的《漢中市重點產業鏈招商圖譜》詳細展示出漢中的5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和3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梳理繪制產業鏈全景圖、招商地圖和推介項目庫。于內而言這是漢中“延鏈補鏈強鏈”的指南,于外則是招引企業落地的籌碼。
配套還有“鏈長制”的創新,漢中建立健全鏈長統籌、鏈主帶動、市縣協同、政企聯動的“鏈長制”工作機制,最終的目標是實現產業由“鏈式”突破向“集群”躍升。
值得關注的是,這場產業變革已傳導至“老百姓”層面:
2025年一季度,漢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45元,同比增長6.5%,增速分別高于全國、全省1.0、0.5個百分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