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國內水果連鎖零售巨頭#百果園發布盈利預警公告,公告稱其2024財年預計虧損3.5億至4億元,同比由盈轉虧,創下自2019年公開財務數據以來的首次年度虧損。其門店數量也從2023年底的6081家銳減至5116家,一年關店近千家。曾經的“水果貴族”為何突然急速墜落?其背后又折射出怎樣的消費變遷?
百果園的墜落軌跡
2001年,來自農村的#余惠勇手握400元在深圳創辦了百果園,開啟了其命運的逆襲之路。次年7月28日,百果園第一家門店悄然開業,首日創下1.8萬元銷售額,單月銷售額更是突破了40萬元。余惠勇驗證了其針對城市中產主打品質水果的商業可行性,于是他的野心逐漸膨脹,開始謀建一個龐大的水果店連鎖計劃。
對于余惠勇的計劃,一些人并不看好,他們認為“這么大一個品類世界上沒有,一定不符合商業本質。”但余惠勇卻認為,“既然全世界都沒有,干成了不就成世界老大了嗎?”
于是,余惠勇劍走偏鋒,針對中產家庭,主打高品質水果。他不僅引進日本晴王葡萄、馬來西亞貓山王榴蓮等小眾高端水果,還對產品根據大小、甜度等指標分成不同等級,一時間,百果園的高價水果成了送禮場景的社交貨幣,也實實在在地切中了中產家庭對品質生活的消費升級需求。尤其是百果園“不好吃三無退貨”“水果切洗服務”等服務,更是讓百果園在中產家庭群體口碑不斷攀升。
在余惠勇“員工加盟商化,加盟商員工化”的政策推動下,百果園連鎖門店迅速擴張,截至2020年末,百果園的終端門店數超過4600家,會員超7000萬人,營收突破百億大關。2023年1月16日,百果園在香港正式掛牌,市值沖到百億以上,躋身為中國最大的水果零售企業,風光無限。
2024年以后,百果園進入“水逆期”,其高端水果銷售占比開始急劇下降,導致其毛利率不足11%,難以支撐利潤,實現首次虧損。另一面,百果園加盟商門店大規模流失,一年關店近千家。究其原因還是客單價下降,門店利潤不足以支撐店鋪租金與員工工資。
“質價比優先”與“再生活化”
百果園的困境不是孤例,像#lululemon,#始祖鳥、#艾高等中產標配的服飾品牌,被大量平替品牌擠壓,銷售一度受挫。公開信息顯示,奢侈品銷量在過去一年暴跌了25%。相反,山姆超市的服裝區卻持續火爆;二手腕表市場也迎來難得的繁榮。這背后傳遞出的信號已經非常明顯,中產階級消費觀正從“炫耀性消費”轉向更務實的“質價比優先”。
另外,在教育、醫美等傳統中產支出領域也出現了明顯的降級現象。中產人士最愛的冰球課程人均從每周5節減少至3節,原來中產最鐘愛的醫美項目也從萬元的熱瑪吉轉向千元光子嫩膚,“砍大項、保剛需”成為中產們的新共識。一名上海家長坦言:“過去報班不問價,現在每一筆支出都要算回報率。”
吳曉波《2023新中產白皮書》顯示,68.4%的中產將“性價比”作為首要考量,55.9%追求實用主義。另一面,拼多多、1688等平臺滲透率攀升,“平替”搜索量增長200%。這種變化被學者成為“再生活化”——剝離品牌溢價,回歸商品使用價值本質。其實這就是經濟下行之下,中產群體開始消費降級的客觀表現。
水果零售的道與術
百果園的急速下墜,本質是其戰略定位和市場趨勢背離的必然結果。盒馬“日日鮮”水果價格低于百果園30%,叮咚買菜損耗率僅5%(百果園為15%),山姆則憑借9億元補貼將車厘子售價壓至進貨價以下。百果園的“社區店”模式在即時配送與低價沖擊下,護城河蕩然無存。
當消費者用腳投票拒絕溢價,當山姆以“會員制+供應鏈”重構零售邏輯,當拼多多撕下“低價低質”標簽,對于百果園而言,與其哀嘆“中產不再買單”,不如躬身自問:自己到底是否為用戶創造了真正的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