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司馬紹和司馬衍這父子倆還挺相似的:
都年少聰明,即位后都想有所作為;
都深陷于門閥士族及權臣的博弈漩渦中;
都試圖身體力行恢復民生維護政權穩定;
都早早離開人世并且遭遇權力交接的困境。
這對父子共同勾勒出東晉早期皇權掙扎的縮影:在士族門閥政治的桎梏之下,“弱帝強臣”的局面無可避免。
342年,五歲即位、原本有著雄心壯志的“書法皇帝”司馬衍病死,終年二十二歲。
司馬衍臨死前,他的兩個兒子司馬丕和司馬奕都還在襁褓之中,完全沒法繼位,就算繼位也面臨“主少國疑”的極大風險。
為了避免皇權被其他士族掌控,在舅舅庾冰(庾亮的另一個弟弟,當時處于執政地位)的建議下,司馬衍把帝位傳給了自己一母所生并且已經成年的二十歲的弟弟司馬岳,史稱晉康帝。
司馬岳最早是被封為吳王,后來改封為瑯邪王,再后來又被任命為散騎常侍,加任驃騎將軍,即位皇帝之前還擔任著侍中、司徒。
“兄終弟及”即位皇帝后,司馬岳大赦天下,并分封司馬衍的兩兒子司馬丕和司馬奕分別為瑯邪王和東海王(司馬丕和司馬奕后來分別即位晉哀帝、晉廢帝,這是后話)。
司馬岳雖然是成年即位,但本質上是權臣操控的結果,實際權力被舅舅庾冰、庾翼等庾氏外戚壟斷,重要的決策依賴于士族支持,皇權形同虛設。
也許是因為政治抱負無法施展,轉而在其他方面尋求平衡,司馬岳經常舉辦各種文人雅集,積極推動士人參與文化活動,他自己的書法造詣也很深厚,可以說也是一位“書法皇帝”。
他的代表作《陸女帖》,風格“勁力外爽,古風內含”,將東晉書法藝術推向新高度,被收錄在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法帖、被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的《淳化閣帖》里,是后世書法研究的重要范本之一。
344年,也就是司馬岳即位的第三年,他也因病匆匆而亡,年僅二十三歲,只比哥哥司馬衍多活了一歲。
盡管司馬岳曾經下令要減輕徭役和賦稅,鼓勵開墾農田、興修水利設施,以提高農業產量,但由于在位時間太短,并且朝政一直被外戚庾氏把控,這些政策實際上并未真正落實。
他想通過提拔外戚褚裒(皇后褚蒜子之父)來制衡庾氏,進而削弱門閥勢力,但收效甚微。
他支持庾翼的北伐計劃,希望能借此重振皇權,結果卻因突然病逝而未能實施。
可以說,除了書法成就耀眼于世之外,司馬岳在政治成就上沒有什么可圈可點之處。
司馬岳死后,庾氏出于私心,為了能夠繼續把控朝政,反對由司馬岳的兒子即位,而是建議由司馬睿的幼子、曾經和司馬紹爭奪過皇位的會稽王司馬昱作為新君人選。
司馬昱是司馬衍、司馬岳的叔叔輩,按說是根本沒有機會登基的。一旦能夠在庾氏的運作下登基,自然會投桃報李,對庾氏感激涕零,進而方便他們再次掌權。
但庾氏這一次的如意算盤落空了,他們的建議受到了以宰相何充為代表的其他世族勢力的強烈反對,理由很充分:司馬岳又不是沒有兒子,為什么要搬出皇叔來即位?
而且,司馬岳在臨終前,已經立了兩歲未滿的兒子司馬聃為皇太子,皇帝駕崩,太子繼位,順理成章,天經地義。
于是,司馬岳一死,何充等人就搶先發布“遺詔”,擁戴兒皇帝司馬聃登基,史稱晉穆帝。
由此,東晉再度陷入外戚與權臣輪番操控朝政的循環當中。
當初司馬衍在臨死之前,就是為避免“主少國疑”、皇權式微,才同意掌控朝政的庾氏的建議,把帝位傳給了弟弟司馬岳。
誰能料到,僅僅兩年之后,司馬岳又一次面臨“主少國疑”的局面,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司馬岳短暫的一生,可以簡單歸納為:“大喜”(皇帝哥哥突然死亡,藩王弟弟意外當上皇帝)、“大悲”(當上皇帝不到三年,結果意外病死)、“心有余”(當皇帝時有過一些施政方略)、“力不足”(一直受外戚操控,施政方略收效甚微),可謂時也、命也、運也!
(未完)
(曉崇原創,部分內容參考百度及DS。圖片由豆包AI創作。2025年05月于廣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