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根據舒國瀅教授接受桑磊先生專訪時的相關談話整理而成,相關訪談內容參見桑磊主編:《法學第一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一、法學學科的本質特性與價值內核
舒國瀅教授構建了法學學科的立體認知框架,指出其作為教義科學的雙重屬性:既具備嚴謹的理論體系,又承載著規范社會生活的實踐使命。區別于自然科學探索"實然"真相、社會科學分析行為規律的路徑,法學聚焦于社會生活現象的"應然"判斷,通過規范與事實的雙向互動,尋求經得起法理檢驗的正當性答案。這種學科特質決定了其知識生產的復合性,需要融貫哲學思辨、邏輯推演與道德判斷等多維認知工具,形成跨學科協同的知識建構機制。
二、法學思維的五大建構維度
在思維范式層面,舒教授提煉出法律人特有的認知路徑:實踐理性導向要求將規范體系與現實生活場景對接;實在法優先原則確立了規范適用的位階秩序;問題導向機制推動多方案中的最優解選擇;論證思維強調理由先行的邏輯嚴謹性;價值判斷功能則維系著規范體系與社會倫理的動態平衡。這種思維模型突破了單向度認知局限,形成了法律解釋的閉環系統。
三、法學教育的階梯式培育路徑
針對知識習得難題,舒教授提出漸進式培養方案?;A階段強調概念系統的完整構建,通過術語解碼搭建認知框架;進階訓練要求將抽象概念還原為生活樣本,培育規范與事實的聯結能力;高階發展則依托案例研習,在具體情境中鍛造法律解釋技藝。這種"概念-生活-案例"的三階遞進模型,打破了傳統填鴨式教學的桎梏,實現了知識內化的認知躍遷。
四、職業導向的課程配置策略
在知識體系的權重配置上,舒教授創造性地區分了職業發展導向的差異化路徑。實務型人才應夯實"三法三訴"的核心知識域,同時拓展經濟法、國際法等延伸領域;理論研究者則需強化法哲學、法社會學等深層思維工具。這種分類指導原則既維護了學科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又尊重了個體發展的多樣性需求。
五、理論先行的教育哲學主張
針對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命題,舒教授旗幟鮮明地主張"厚基強本"的教育理念。強調在校期間應構建系統化知識圖譜,反對過早碎片化實踐可能導致的認知偏差。通過課堂案例教學搭建理論與實踐的過渡橋梁,既保證了知識吸收的系統性,又預留了未來實務操作的彈性空間。這種"集中突破"的學習策略,實質是對法律人培養周期的科學規劃。
舒國瀅教授的法學教育思想折射出對法學知識本質的深刻把握,既延續了歐陸法教義學的學術傳統,又融入了中國法治實踐的現實關照,為法學教育改革提供了兼具學理深度與實踐智慧的解決方案。其核心在于揭示理論積淀與實踐能力的內在關聯,在知識體系的系統化建構中淬煉法律人的思維品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