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陽地區葡萄種植常見病蟲害及其綠色防治方法解析
黃 惠
鹽城市射陽縣位于江蘇省沿海中部地區, 東臨黃海,地勢平坦,非常有利于葡萄種植。 近年來射陽縣葡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受氣候變化、種植技術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病蟲害發生普遍,不僅對葡萄生長產生影響,還降低了葡萄產量及品質,及時采用科學有效的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不容忽視。
1 葡萄種植常見病蟲害
葡萄霜霉病:主要傳播介質為雨和風,夏季為該病高發季節, 6 — 7 月為發病初期, 8 — 9 月為發病盛期。 一旦葡萄出現霜霉病,傳播速度極快,會對葡萄葉片與新芽產生極大危害, 受感染的葉片與枝蔓會呈現半透明病斑,且隨著時間延長,半透明病斑會發展成為三角狀褐色病斑; 被感染的新芽則會出現白色霜層,生長變緩;被感染的生長期果實會落果 。葡萄霜霉菌即使在冬季也會借助孢子得以存活。
葡萄炭疽病:與葡萄霜霉病的傳播介質相同,也為雨和風,主要發生于葡萄生長成熟期, 5 月為發病初期, 7 — 8 月為發病盛期,發病較迅猛,難以控制。該病主要會對葡萄果粒造成影響, 受感染的果粒會出現萎縮并直接腐爛。葡萄著色期感染速率最快,果粒表面會出現病斑,并逐漸擴散到整個果實。在果實成熟期間遭遇雨季,會增加炭疽病的發病概率。
葡萄黑痘病: 主要對葡萄枝蔓嬌嫩位置造成影響,即危害葡萄幼果、新芽、葉。 一旦葡萄植株受到感染,在葉片表面會出現小圓斑。在發病初期,小圓斑為黃褐色,伴隨著感染加重,小圓斑會從黃色逐漸轉變成帶有紫色暈圈的灰色斑點,受污染葉片則會出現萎縮, 受感染果實的表面位置會出現呈圓形的褐色斑點,伴隨著病情發展,圓形的褐色斑點會轉變為有紅色暈圈的灰色斑痕,且幼果硬化,甚至出現開裂。黑痘病病菌較頑強,也會借助孢子在枝蔓存活過冬。
葡萄白腐病:主要危害成熟果實、枝丫等,受害植株果實表面會產生潰爛斑點。 伴隨著白腐病程度加重,果實急劇萎縮,且逐漸轉化為褐色而脫落。 受感染葉片的傷口周圍會產生褐色斑點。 多發于濕熱季節, 6 月為該病發病初期,而 7 月則為發病盛期。
葡萄蚜蟲:是較普遍的蟲害,主要對葡萄新梢與葉片產生影響。葡萄蚜蟲主要位于葉片背面,啃食幼芽汁液。受危害幼芽會呈現紅色或黃色小斑點,隨著時間延長,顏色逐漸變成白色,幼芽出現卷縮。 當葡萄蚜蟲的危害面積較廣時會造成葡萄葉片脫落,影響葡萄產量。與此同時,葡萄蚜蟲自身分泌的液體及排泄物不僅會傳播各種植物性病毒, 還會對葡萄的正常生長造成影響,分泌物也會吸引螞蟻。
二星葉蟬:處于若蟲、成蟲期的二星葉蟬會對葡萄生長產生影響。二星葉蟬的若蟲、成蟲主要在葡萄植株葉背吸食汁液,造成葡萄葉片呈現出白色小點,失去綠色,危害較嚴重的部位會連接成白斑,最終造成葡萄葉片的光合作用下降,影響葡萄生長。 另外,二星葉蟬的若蟲、 成蟲糞便會直接排泄在葡萄果實上,污染果實。
綠盲蝽:即小臭蟲,發生周期較長,防治困難。綠盲蝽主要對葡萄嫩芽、葉片產生危害,受感染嫩芽會產生紅色壞死點。在葉片生長過程中,被啃食葉片會出現孔洞,直接導致葉片皺褶,影響葡萄生長。紅蜘蛛:葡萄生產中的常見害蟲,處于成蟲期、若蟲期的紅蜘蛛會對葡萄造成嚴重危害。 紅蜘蛛主要取食葡萄嫩綠葉片, 通過吸食葉片汁液而獲取營養,在持續生長時,取食范圍逐漸擴大,可蔓延至葉柄、果實等部位。受污染葡萄葉片會呈現出黑褐色斑點,繼而出現脫落。 當葡萄果實受到污染后,前期會呈現褐色銹斑,后期部分品種則會出現灰白斑。葡萄薊馬:主要通過銼吸式口器為害葡萄的莖、葉及未成熟果實,受污染果實表面呈現出凹陷黑斑,重則穿孔,嚴重影響果實產量。
2 綠色防治技術
2.1 農業綜合管理
一是做好植物檢疫。 植物檢疫是一項保護農作物生產安全的措施,主要通過應用技術、法律、行政手段預防農業病蟲害。葡萄種植時,做好檢疫工作不可或缺,減少苗木帶毒及病蟲害,提高葡萄植株生長質量,阻斷病蟲害傳播途徑,減少病蟲害。
二是科學建園。 結合葡萄自身的生長特點科學選擇園址。 鹽城市射陽縣部分葡萄基地在選擇葡萄園地時,通常會選擇土層厚度大于 1 m 、土壤相對疏松、 肥沃的砂壤土, 為后續葡萄生長奠定土壤基礎。 另外,在選擇園址的過程中,需保障所種植區域水源環境以及生長土壤皆未受到污染,減少病蟲源。
三是優化栽培。 包括改良種植技術、精心修剪、優化水肥管理。 ( 1 )改良種植技術 . 對于葡萄架的搭建通常采用“ M ”型支架,通過拓寬行距,加大葡萄枝間的垂直高度,保障葡萄嫩梢實現自然垂落,為果實預留出更多生長空間。 采用該種形式不僅可使果實在最佳環境下成長, 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葡萄的產量與品質,有效降低了病蟲害。( 2 )精心修剪,在冬季對葡萄種植基地內的植株開展細致修剪, 剪除枯枝、老枝、病蟲枝及細弱枝,清除雜草,并刮除藤蔓上的病斑與蟲癭,收集后進行集中銷毀。在修剪時需嚴格把控母枝數量,保障每 667 m 2 果園結果母枝數量不超過 3 000 枝, 冬芽數量則維持在 9 000 個以內。
與此同時, 還應參考種植基地內部葡萄產量調整修剪方式, 通過剪除殘枝敗葉, 提升植株抗病蟲害能力,確保植株健康生長。 ( 3 )優化水肥管理,科學施肥,施用優質有機肥改良土壤結構,充分提升葡萄植株的抗病能力,提升果實品質。在施肥前根據葡萄種植基地內每 667 m 2 產量計算施肥量,在冬季封凍前實行翻土作業,翻土深度 20 cm ,消除越冬病原菌與病蟲。 可采用滴灌進行灌溉,并對濕度予以控制,避免因濕度過大造成病蟲害滋生,促進葡萄生長。
四是嚴格控制產量。在葡萄種植中,需對結果母枝數量實行嚴格管控,確保科學負載,平衡植株營養與生殖生長,進而增強植株對病蟲害的抵抗力。
五是及時搭建雨棚。 為降低雨季對葡萄生長的影響,需在 5 月下旬雨季未來臨之前搭建雨棚。在搭建過程中,可通過成行的方式在植株上方搭建,讓葡萄葉片與棚膜之間的距離維持在 40 cm 左右, 避免雨水淋濕葉片,降低病蟲害發生率。
六是果實套袋。 實行果實套袋的要點在于保障套袋方式科學合理, 即在果實套袋前嚴格結合葡萄的生長情況噴施殺菌劑,保障葡萄正常生長。射陽縣的部分葡萄園目前已廣泛采用紙質袋進行套袋,可實現對紙質袋的回收,既增強了葡萄種植效益,又產生一定的生態環保效益。
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技術主要通過借助于光、溫度、聲波等各種物理因素以及簡易工具對病蟲害進行防治。 射陽縣目前應用最普遍的物理防治方法包括 3 種,即草把收蟲法、阻隔法及工具誘捕法。
草把收蟲法。在葡萄植株未落葉之前,將草把放置在葡萄主干與主枝交叉區,讓害蟲寄居于草把上,在植株完全落葉后,將草把予以銷毀。
采用阻隔方式防治害蟲。春季在果園覆蓋樹盤,應用阻隔方式避免害蟲爬至葡萄樹上 。 另外,還可通過應用支架防蟲網有效降低害蟲發生率。
采用工具誘捕害蟲。 應用殺蟲燈以及性引誘劑消滅害蟲。在害蟲羽化之際,運用性誘劑并裝設殺蟲燈捕殺成蟲。 對于葡萄透翅蛾, 憑借其強烈的趨光性,在葡萄種植基地內懸掛黑光燈予以誘捕,再實行統一處理。在 6 、 7 月,依據誘捕的成蟲量預測成蟲活躍期,從而采取精準措施減輕蟲害。
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術指通過應用對植物有益的生物對植物病蟲害展開防治的一種新型技術, 具有無殘留無污染的優勢,且不會導致植株病原產生抗性,有效消除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 在無公害葡萄種植中應用普遍。 射陽縣葡萄基地應用的生物 防治技術主要有如下 3 種。
( 1 )以菌治菌,利用微生物對抗葡萄植株上的有害生物,減少損害,實現高效病蟲害防治。如枯草芽孢桿菌生物制劑可有效對抗葡萄灰霉菌。目前在葡萄種植中,依天得、百抗等生物制劑的應用較廣泛。 ( 2 )以蟲治蟲,利用害蟲的天敵實現對蟲害的治理。在葡萄種植過程中較常見的天敵包括兩種。 一類為捕食性昆蟲,如瓢蟲、蜘蛛等,通過捕食害蟲以控制害蟲數量。 另一類為寄生性昆蟲,常見的有寄生蜂,憑借寄生于害蟲體內阻礙其成長, 從而起到有效治理蟲害的效果。 ( 3 )以菌治蟲,通過應用某些菌類生物制劑實現治理害蟲,且在預防蟲害方面有優良效果。如采用葡萄車天鵝病毒遏制葡萄車天鵝; 應用綠僵菌防治白星花金龜子幼蟲, 應用 BT 殺蟲劑防治鱗翅目害蟲,應用白僵菌、阿維菌素防治害蟲。
2.4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技術屬于綠色防控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在應用過程中需精準對接葡萄生長周期與農藥使用規范,選擇高效、危害程度低的化學試劑,應用要點主要包括 4 部分。 在植株萌芽前噴 3~5 波美度石硫合劑殺菌,使用時要全面噴灑,降低病蟲害風險; 在葡萄嫩葉初展時用 20% 滅掃利結合 1% 中生菌素進行全株噴灑,徹底殺滅病菌,該方法對綠盲蝽與黑痘病等病蟲害非常有效;在植株開花后、套袋前再次噴灑化學試劑,以 55% 雷尼多爾搭配 40% 福星適量噴灑,有效抵御黑痘病與炭疽病的侵襲;在套袋后展開化學試劑噴灑, 可用 80% 大生可濕性粉劑、 20% 殺鈴脲乳油防治綠盲蝽、霜霉病及黑痘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