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人間重晚晴”,這句詩描繪出了對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美好期許。可如今,隨著我國老年人口越來越多,“銀發經濟”那叫一個紅火,但隨之而來的,還有那些讓人防不勝防的新型養老騙局,就像暗處的毒蛇,隨時準備咬上一口。
最近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開了個“涉養老詐騙典型案例”新聞通報會,跟大伙說說他們審理這類案件的情況和特點。法院給政府職能部門提了個醒,得和政法機關加強合作,一起把養老詐騙違法犯罪滋生的土壤給鏟平咯。
法官也跟老年朋友們嘮了嘮,日常生活中得記著“六不”原則,就是別輕易留名、別隨便參加啥活動、別輕易付款,這樣才能提高反詐防騙的能力。
咱先說說為啥現在養老詐騙這么多。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都超過18%了,人數達到了2.64億。這人口老齡化進程一加快,老齡消費市場也跟著熱鬧起來。老年人想追求高品質的晚年生活,這本來是好事,可有些不法分子就盯上這塊“肥肉”了,養老詐騙刑事案件也有了新花樣。
西城法院做了個調研,在2017年1月到2022年6月這段時間里,他們審理的養老詐騙案件可不少,被害人、投資人加起來有1200多人,涉案金額更是高達4.6億余元。這些騙局類型五花八門,像投資理財、以房養老、保險代辦、文玩收藏、養生保健、街頭迷信、黃昏戀、關愛幫扶這些領域,都有不法分子在搞鬼。
1、投資理財騙局
那些犯罪分子,打著“國家扶持”“政策補貼”的幌子,虛構一些理財項目,或者把投資收益吹得天花亂墜,還承諾“低風險、高收益”。好多老年人一聽,覺得這機會難得,就把錢投進去了。結果呢,要么是公司運營不善,資金鏈斷了,錢打了水漂;要么是犯罪分子直接卷款跑了,老年人一輩子的積蓄都沒了,甚至有的還落得個傾家蕩產的下場。
2、以房養老騙局
犯罪分子以“以房養老”為名,哄騙老年人去辦理房產抵押。他們可壞著呢,會惡意利用公證、仲裁和訴訟這些手段,或者干脆用暴力、威脅這些下三濫的辦法,非法占有老年人的房產。這么一來,老年人沒了房子,還背了一身債,真是無家可歸啊。
3、保險代辦騙局
犯罪分子冒充醫院、銀行、保險公司這些機構的工作人員,瞅準老年人想晚年生活有保障的心理,謊稱能代為補繳“社保”,然后收取“材料費”“辦事費”。老年人哪知道這是陷阱啊,就這么稀里糊涂地把錢交出去了。
4、文玩收藏騙局
有些犯罪分子跟老年人說,能幫他們拍賣收藏的糧票、郵票、錯版人民幣這些“老物件”,還虛構高價,誘騙老年人委托他們代為拍賣,然后收取“拍賣費”“服務費”。還有些犯罪分子更過分,把公司的劣質工藝品說成是高檔收藏品,還虛假承諾短期內會大幅增值,公司還會高價代售或回購,騙得老年人花大價錢買這些不值錢的東西。更可惡的是,有些犯罪分子還會玩“連環套”,先以高價拍賣為誘餌,把老年人騙到公司,然后再推銷劣質工藝品,真是騙上加騙。
5、養生保健騙局
犯罪分子用免費體檢、領取獎品這些小恩小惠,吸引老年人參加“健康講座”“專家義診”等活動。在活動上,他們以“祖傳秘方”“特供專供”為噱頭,把產品功效吹得神乎其神,誘騙老年人購買“藥品”“保健品”“理療儀器”。其實啊,這些產品很多都沒啥效果,老年人花了錢,還可能耽誤了病情。
6、街頭迷信騙局
犯罪分子自稱“神醫”,嚇唬老年人說他們自己或者家人會有疾病、災禍,還說只要對現金錢財和金銀首飾“開壇作法”,就能“趨吉避兇”。他們還會勾結同伙,要么調包財物,要么直接詐騙款項,老年人就這么稀里糊涂地損失了財物。
7、黃昏戀騙局
其實就是“殺豬盤”的一種。犯罪分子利用單身老人情感缺失、生活孤獨的特點,通過網絡或者短信和老人交友,慢慢發展成“戀愛關系”。等老人信任他們了,就編造各種理由向老人要錢,老人一旦陷入其中,往往人財兩空。
8、關愛幫扶騙局
犯罪分子打著“關愛老年人”“幫扶弱勢群體”的旗號行騙。有的組織旅游參觀活動,在過程中誘導、捆綁銷售或者變相收取會員費;有的冒充燃氣、自來水公司員工或者社區、醫護人員,以上門檢修管線、檢測核酸為由,進老人家里行騙;還有的利用老年人的善心和同情心,通過虛假宣傳“慈善活動”“公益項目”進行非法集資。
咱做子女的,一定要多關心家里的老人,把這些騙局跟他們好好講講,讓他們提高警惕,別再讓那些不法分子有機可乘,讓咱爸媽能安安心心地享受晚年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