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NOVA的命名預示了青年藝術100的使命:以挖掘和推薦青年藝術家為己任。2025年,我們選擇以最簡單的字母“N”承載最豐沛的時空維度,亦是品牌基因的延續和對當下以及未來的多重注解——從NOW的在場性到NOVA的爆發力,從N次方的群體勢能到N種未來的平行想象,十四年的軌跡,交織成一張充滿張力的網,托起青年藝術的無限可能。這么多年的探索,讓ART NOVA 100從展覽升維至藝術創造力的孵化器,我們不是等待群星閃耀,而是親手參與星辰的誕生。十四年了,我們依然相信:藝術不是名詞,而是動詞;不是答案,而是追問。
100青年藝術季·年度主題官宣 | 5月北京藝術季,青年藝術先登場
2025年5月8日,100青年藝術季暨2025青年藝術100年度展在星地藝術中心已經拉開帷幕。十四載耕耘,青年藝術100已從一顆新星(NOVA)成長為照亮中國當代藝術生態的璀璨星系。自2011年創立以來,平臺累計推薦1200+青年藝術家,其中300+藝術家與國內外畫廊/機構合作并實現首次個展,150+件作品進入美術館展覽和收藏體系,構建起青年藝術最具活力的價值網絡。2025年,我們將年度展主場遷至星地藝術中心,不僅是對空間可能性的探索,更是對藝術生態進化的實踐宣言。
青年藝術100 · 官宣 | 5月8日來星地藝術中心見證藝星閃耀
Part 1星地藝術中心
100青年藝術季
2025青年藝術100年度展
“時刻”,因為它消逝得太快,反而在記憶中被反復咀嚼,因此變得格外清晰與珍貴。藝術有太多東西無法言說,不是不愿言說,而是語言常常難以觸及那些極為重要的時刻,一段情感、一些記憶、轉瞬即逝的感受、那些決定性瞬間。“時刻”作為一種時間觀念,它拒絕將時間理解為線性思維,它是意識的停頓與綿延,是決定記憶或遺忘的過渡,它存在于我們每一個選擇與行動之中。
正因“時刻”如此珍貴,它在當下時間的加速與失序中更易流逝。時間因加速而渙散,由于沒有停頓,一切事物都顯得須臾即逝,因而也難以生發出重量與意義。我們因什么而銘記某些時刻,而又無意中遺忘了另一些?經歷可以沉淀在記憶里,也可以凝固在藝術創作之中。不管是有意識的再現時間,還是無意識的表現時間,時間都始終存在。當存在變為時刻,這種變化本身即是一種對抗。于是,我們追問,是什么塑造了藝術家的創作?那些值得銘記的時刻又如何成為抵抗遺忘的藝術?
展覽作為藝術創作的“呈現時刻”,從強調作品轉至對藝術家主體的關注,例如情感、故事、在地性、日常生活和生存狀態等。我們希望調動觀者的想象,穿透藝術作品、畫面、圖像與文字,用直覺觸摸那些可感知的存在,讓存在本身被照亮、被銘記。
入圍藝術家名單:
芭芭拉·凱琪科瓦、白詩齊、查未瀾、潮汐共和UNITIDE(耿直×王墨石×胡卓君×宮一寧×王和)、陳寶儀、陳銳城、陳子緒、范志坤、方政、郭定奮、郭汝琳、郝龍、何夢雨、何情、何燁、胡景正、胡林昊、黃靜瑤、黃麗滔、黃紫、吉嘉、蔣雨桐、可欣、鄺智軼、黎家齊、李非凡、李想、李璽之、梁宇玨、廖智新、林怡、劉冠南、劉炯程、劉默霏、劉鵬航、龍彬、呂藝杰、梅雨璐、牛元康、戚依然、秦思琪、任露、阮葉旻、孫葉凡、譚不如、汪雪晗&劉明澤、王必成、王浩、王靖云、王永恒、王錚、吳阿民布和、吳秉航、吳磊、向芯逸、謝晚詞、顏祺涵、楊欣煜、楊梓靖、袁澤強、袁晗寒、張爾窈、張抒言、張興義、趙嫣然、鄭景人、鄭以文、鄭玉偉、周敏潔、朱丹陽、鄒佳豪
2025青年藝術100年度展
暨首發計劃
青年藝術100年度展于2024年推出“首發計劃”,即年度展所展出作品為年度入圍藝術家首次在京亮相新作。該計劃致力于探索藝術創作的新方向與未來趨勢,旨在為新銳藝術家提供展示和實驗新理念的重要平臺,并推動其未來藝術發展的可能性。通過識別并賦能未來藝術界的關鍵新興力量,“首發計劃”同時為青年藝術關注者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洞察藝術發展的前景,促進藝術實踐和思考的廣泛交流與認可。
101藝術大獎
藝術未來,你我同行。青年藝術100于2024年推出“101藝術大獎”,從100到101的轉換,既是傳承,也是新的起點,每年邀請多位評委在展覽進行嚴格評選和深入討論,從當年度入圍藝術家中評選出一位獲獎者,該獎項也代表著我們對未來的熱愛與憧憬,以及對藝術邊界突破的愿景與期待。
Part 1.2
萊儷青年藝術獎
“萊儷青年藝術獎”獎項(LALIQUE Nova Art Prize)緣起于2014年,是“青年藝術100”與在藝術收藏界有著“光之雕塑家”美譽的品牌LALIQUE法國萊儷的獎項合作。
法國萊儷一直對自身產品品質不斷推進,更在推動藝術文化傳承上身體力行,品牌于2011年推出萊儷藝術LALIQUE ART,透過邀請不同界別的藝術家合作,從而打開萊儷藝術之門。自2014年開始,法國萊儷與“青年藝術100”共同合作設立萊儷青年藝術獎(LALIQUE Nova Art Prize),積極表彰在裝置和雕塑領域展現出卓越創作力的藝術家并一直不遺余力地推動現代藝術的發展及在青年藝術家的發展上做出卓越貢獻。
歷屆獲獎藝術家
2024 鄧啟鵬 劉易 孟昊
2020 王 瑩
2019 怪 悟
2018 20萬藝術小組
2017 蔡雅玲
2016 李琳琳
2015 王啟凡
2014 郭天意
2024年度萊儷青年藝術獎
獲獎藝術家劉易新作北京首次亮相
劉易-《讓眼球沉入眼眶》
18×18×1cm-鐵,紙黏土-1_1-2025
2024年度萊儷青年藝術獎
獲獎藝術家鄧啟鵬新作北京首次亮相
鄧啟鵬(行動組劇團)《北邊沒有大象》導演剪輯版
31'00''-影像截屏-2025
Part 1.3
建信信托藝術大獎
建信信托藝術大獎發起于2021年,是由名泰文化、建信信托、青年藝術100聯合發起的藝術獎項,旨在為繪畫藝術道路上不斷試驗和探索的青年藝術家而設,以期與有才華、有創意、有未來、有潛質的青年藝術家共同成長。
2025年第四屆建信信托藝術大獎采用評委推薦制+評選制,邀請了何桂彥、李艷鋒、林松、彭瑋、徐累、楊紫擔任年度評委,每位評委推薦不超過3位1980年1月1日(含)之后出生的繪畫方向的藝術家,藝術家獲得評委推薦即能入圍2025年度建信信托藝術大獎和展覽。評委于展覽現場評選出2025建信信托藝術大獎獲獎藝術家。
2025建信信托藝術大獎入圍藝術家名單:白冰洋、丁綠洲、何千里、黃凌、李小剛、林子豪、劉恩釗、劉玉潔、羅樂、蘇藝、孫瑪儂、王相潔、肖旭、楊方偉、張孫哲、周博華。
建信信托天地大美·慈善信托
2024年4月26日,在青年藝術100年度展期間,建信信托|天地大美·慈善信托宣告成立。該慈善信托由青年藝術100、建信信托、韓美林藝術基金會聯合發起設立,建信信托受托管理,韓美林藝術基金會擔任慈善項目執行人,信托資金將定向用于提升鄉村美育水平,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讓欣賞美、追求美、塑造美成為鄉村文明新風尚。
Part 1.4
100青年藝術季·造園——黃靖杰個人作品展
藝術家黃靖杰作為2024建信信托藝術大獎獲獎藝術家,以“造園”為題,呈現了藝術家近兩三年在創作理念的演進和最新的藝術實踐。展覽通過《后山-3》《枯藤》等作品,看到他從“折疊山水”到“造園系列”的推演和疊變。《塑園》《造景》等新作則是藝術家的“造園”之作,藝術家將各種形狀的物體進行解構和提煉,在畫面中營造藝術家對于“園林”的當代解讀和視覺呈現。
Part 1.5
全球大學生虛擬策展大賽青年藝術100賽道
第三屆全球大學生虛擬策展大賽由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文旅藝術行業就業創業指導委員會指導,中央美術學院、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宣傳部主辦,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創新創業教育中心、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以及北京畫院青年藝術100組委會共同承辦,特別設立青年藝術100賽道,旨在聚焦當代青年藝術家、藝術作品的挖掘與推廣。
歷屆青年藝術100賽道獲獎:
2024 李濛、王芳、呂爽 《捉迷藏》
2023 陳文琪、李瑤、張駿澤 《間限空間--可感的邊緣》
2022 眾從人小組(高藝煒、王典)《戰或逃》
Part 2星地中心D座
Part 2.1
重逢·新境
"Re" 作為前綴具有重逢(reunion)與重啟(renewal)的雙重含義,是與2011-2024青年藝術100合作藝術家的再聚首;"New Horizons" 意指藝術家們在創作上的新實踐和新突破。展覽邀請了十五位2011-2024青年藝術100的合作藝術家,通過他們近兩三年的創作,呈現他們最新的探索方向。
參展藝術家:蔡涵悅、曹軼、陳戈霖、陳陣、付帥、胡·賽額尼斯、李琳琳、凌海鵬、劉昊天、孫子垚、王波、謝天卓、張釗灜、趙宇、鄭菁。
孫子垚-《蕩秋千》
37×37cm-紙本設色-2025
Part2.2
100青年藝術季
寂無涯——程保忠個人作品展
“寂”在中國的傳統中有著更為深入的內涵,其核心常常指向對“空”的體悟,寂靜是表象,“空”是內核。“無涯”,來自孔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表述,生命是有限的,對真知的追求卻是無限的。
因此,“寂無涯”就是程保忠的寂靜美學,他似乎在探尋中國傳統思想在今天的顯影,而且這種顯影不是純粹地追溯思想的源流,而是讓思想進入到當代生存的語境中,進入到當代人的視覺生活中。所以他的繪畫直指今天的物象,而非傳統山水的的意象,只是他以傳統山水的模式建構了一套與自身體驗相關的當代景觀,并用當代的語法書寫貫穿時間歷史的精神圖示。
Part 3 星地中心戶外單元
100青年藝術季
2025年度公共戶外單元——NEW
2025年100青年藝術季公共戶外單元,延續了往屆藝術季在公共戶外空間中的藝術實踐,進一步拓展了藝術與更廣泛人群之間的對話與連接。本屆戶外單元邀請四位青年藝術家,于星地藝術中心園區內多個空間展開創作,共同呈現五件涵蓋不同媒介與主題的共創作品。
陳戈霖在《織夢》中,以毛線與書寫為引,邀請參與者在辦公樓大廳共同編織,讓毛線與故事在展期中持續纏繞、交匯;李靖康在《作為質疑的方式》中,以氣膜裝置輕輕松動日常秩序感,喚起微妙的感知變化;凌海鵬借公眾捐贈的舊衣,創作《N=》,為草坡鋪展出一個柔軟而開放的“N”形場域;朱玉杰通過《糖果森林 II》和《滾蛋》,在流動與松弛之間,回應都市情緒。
五件作品共同構成了一個開放而富有親和力的戶外藝術單元,在人們行走、凝視與參與中,藝術以更豐富而充滿活力的姿態融入園區日常,持續生長。
陳戈霖-《織夢》
尺寸可變-毛線-2025
凌海鵬-《N=》
尺寸可變-舊織物和衣物-2025
朱玉杰-《糖果森林II》
尺寸可變-塑料薄膜-2025
李靖康-《作為質疑的方式》
230×230×300cm-景觀裝置(單個)-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