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中國文學史上,誰最會寫女人?
大家一定會說:溫庭筠。
溫庭筠是晚唐詩人,被尊為“花間派”之鼻祖。
溫庭筠詞作的主角多為女性,如思婦、嬪妃、歌妓等,多抒寫她們的離別相思之情。
實話說,一開始讀到溫庭筠的詞作時,一度以為他是個女人,因為他把女性的美麗、思念寫得十分動人。
溫庭筠的詞作優(yōu)美,而最喜歡的卻是他的一首詩,因為這首詩,溫庭筠留下了句千古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這句詩出自溫庭筠的《商山早行》,其中頷聯(lián)讓歐陽修、蘇軾都為之點贊。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震動;踏上遙遙征途,游子悲思故鄉(xiāng)。
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輝;板橋彌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跡行行。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的泥墻邊。
回想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鴨鵝,正嬉戲在岸邊的湖塘里。
這是溫庭筠早起行旅所作的一首詩。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48歲的溫庭筠,從長安出發(fā),到隋縣上任,路過商山時,寫下此詩。
年近50的溫庭筠,沒有了年少時的意氣風發(fā),為了生計,他離開早已視為故鄉(xiāng)的杜陵,去往他鄉(xiāng)上任,去國懷鄉(xiāng)之情一直纏繞著溫庭筠。
這首詩語言明凈,結構縝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間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是唐詩中的名篇。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是這首詩中的名句,膾炙人口,備受推崇,歷來為學者所贊賞。
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么雞聲和月是必然要體現(xiàn)的。而茅店又是山區(qū)有特征性的景物。
“雞聲茅店月”,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的特征都有聲有色地表現(xiàn)了出來。
想像一下,天上掛著月亮,正落在茅草屋上,伴著雞叫,溫庭筠早起趕路。板橋上結了一層霜,那上面先行客人的足跡。
這句詩音節(jié)鏗鏘,意象具足,打動了無數(shù)后來學者。
相傳宋代名詩人歐陽修非常贊賞這一聯(lián),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終未能超出溫詩原意。
有學者記載,蘇軾對于這一聯(lián)也是贊嘆有加,引為絕唱。
每每讀到這一句,都十分感動。記得幼時,在農村老家,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每每要回城市的時候,都十分舍不得。
早起趕車,走過田埂,兩邊的草葉上全是露水,沾濕了衣裳。遠處傳來雞叫,回望村落,一輪月亮懸在天上,默然無語。
那時的心情,不可名狀。直到讀到這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時,小時候的那一幕的情景如在眼前。
那時的舍不得,那時的感傷,都在這一句詩,表達的淋漓盡致。
喜歡詩詞,因為許多時候,我們的情感,都能在詩詞中找到歸宿,成為回憶的標簽,記錄曾經的快樂與悲傷。就如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中的思歸一樣,綿延深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