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濱醫附院北海醫院以下簡稱(北海醫院)門診大廳,73歲的漁民陳叔攥著藥盒局促張望,護士長王云文捕捉到老人眼底的無措,快速上前自然地切換成本地方言:"大叔,這個降壓藥要像潮汐一樣準時吃嘞!"她俯下身,耐心講解,這位深耕護理一線30年的老兵,將醫學邏輯譯成漁民的生物鐘,老人緊皺的眉頭逐漸舒展——這是國家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大潮中,最動人的"落地回聲"。
作為全市首家三甲全托管縣域醫院,北海醫院開診92天來,用門診、急診、病房、手術室的全鏈條護理創新,在護士節前夕交出了一份"有溫度的民生答卷"。
門診部:方言解碼與生命應答
分診臺前,護士陳佳雨的圓珠筆在分診單上輕盈起舞。"大娘,薛主任調血糖準得像船鐘報時,王主任看咳喘比老漁民辨潮汛還靈。"這位有著12年分診經驗的"活地圖",將專家特長翻譯成老人聽得懂的比喻。當她俯身為輪椅老人調整就診順序時,白大褂口袋里滑出半盒潤喉糖——那是常年說話留下的"職業勛章"。
兒科輸液室,10個月大的小患者因持續高熱驚厥被緊急送來。23斤的體重讓本就纖細的血管深藏皮下,當班護士兩次嘗試未果后,聞訊趕來的護士陳曉嬌仔細觀察患兒腫脹的手腳,"消毒、穿刺、回血,整套動作在15秒內完成,這是她在濱醫附院15年淬煉出的本領,每月數千例患兒的穿刺經驗化作此刻的精準一針。
急診科:分秒必爭的生死博弈
"患者意識喪失,呼吸和大動脈搏動消失!"急診搶救室醫護人員即刻分頭行動起來,護士高紀彬立即實施心肺復蘇術。這位15年急診老兵按壓頻率鎖定在100-120次/分鐘。
與此同時,護士長曹海燕帶領團隊在5分鐘內完成心電監護、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呼吸、開放兩條靜脈通路?!半S著不間斷按壓和除顫儀充電、放電完成,患者心律轉為竇性自主心律。"每搶回1秒,都是向死神掰手腕。"這只隊伍創下92天60例患者“零失誤”轉運記錄。
病房區:未啟用的房間與就緒的守護
在靜待啟用的病房,護士長徐文香調試著智能呼叫系統。"這位親歷非典、新冠兩場戰疫的老兵,37年護理生涯沉淀的20余項護理操作金標準,被她細化為100余項"病房開診倒計時清單"。從壓力性損傷到老年患者夜間巡視動線,每一個細節都經過多次實景演練打磨。
手術室:靜待啟幕的生命劇場
手術室內,護士長孫鵬娟正帶領團隊緊鑼密鼓地進行啟用前準備。她精確核對設備檢測流程,同時統籌高效層流系統安裝的各項細節,確保每個環節精準到位。作為一名深耕麻醉護理領域19年,參與過盡萬臺手術的護理專家,正將三甲醫院的肌肉記憶注入縣域醫療的脈絡。
當心肺復蘇的按壓聲與漁港的潮汐同頻,我們看見的不僅是醫療技術的下沉,更是由濱醫附院整建制派駐的隊伍,在縣域醫療的土壤播下的三甲基因——那些門診大廳的方言協奏、急診室里的秒針競速、無影燈下的毫米級苛求,終將匯成健康中國的時代潮聲。值此第114個國際護士節,致敬這些讓優質醫療"落地生根"的生命擺渡人!
通訊員 張瑩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