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的印巴空戰結束之后,相關的細節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特別是在交戰雙方的土地上,找到了越來越多的導彈或者飛機殘骸,為我們完善著這場空戰的拼圖。
在5月7日的夜間,有人在印度遮普邦的巴廷達附近撿到了一些體積不大的殘骸,經過辨認這是中國出口型霹靂15E空對空導彈上的零部件。特別是其中包括一部彈載相控陣雷達的殘骸。印度空軍的一架陣風戰斗機就被擊落在這個區域,不但證明了霹靂15的技術水平,也意味著中國先進空對空導彈終于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個實戰成果。
我們這期節目把話題集中在空戰武器上,霹靂15為什么能夠取得這樣干脆利落的勝利?是有幾個看點的。
首先是工業基礎的支撐,先進的武器裝備是制造業領域的精華體現。僅僅以先進戰斗機和導彈上的主動電掃描相控陣雷達為例,其中需要大量的稀土元素作為支撐。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戰當中出了名的鎵元素。全世界90%以上的鎵元素由中國供應。這就意味著國內的有關科研生產部門,無論是為了民生還是為了軍工,想要買到鎵元素產品是非常容易的。科研要在摸索中前進,在研發過程中就要消耗大量的鎵。投產以后要想上水平上批量,也需要充足的鎵元素供應。這樣的條件只有在中國才能找到。所以在為研制先進雷達這個問題上,中國的先天條件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好的。
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多平臺通用。霹靂15不僅僅能適配于殲10,也能適配于梟龍,殲20,殲16等一系列作戰飛機。這樣的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是在中航工業這個大框架之下實現的。有關的戰斗機企業和空空導彈企業,都在一個集團公司的框架之下展開合作,這就意味著我們的頂層設計要比國外企業強得多。在國外,雖然空軍裝備部門也會提出武器裝備通用的需求,但是各個企業為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往往會在通用化的過程中留一手,如果傷及了自己的商業利益,配合起來就不是那么痛快。像印度這樣從多個國家分別引進空軍裝備的,要想實現彈藥在不同機型之間的通用化,跨平臺數據鏈集成,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最后一個問題,就是對未來空戰的基本模式,有學習能力和準確的判斷力。網絡中心化的空戰概念已經提出了超過25年。但是西方國家卻沒有一個能真正實現的。人人都知道這個理念是正確的,能夠為己方帶來有效的制空權,但是歐洲國家沒有這個財力和綜合國力。美國認為自己用f22和f35搭建起來的空戰體系天下無敵,沒有興趣往前多走一步。
只有中國在認識到了這個理念的正確之后,一步一個腳印,從系統架構,到數據鏈、雷達電子系統、光電傳感器和導彈,等等,做了一系列艱苦而細致的工作,不但為解放軍空軍搭建起了一套信息化的網絡中心戰體系,還能夠減配之后對外出口。巴基斯坦所買到的中式空戰體系,并不是最先進最完善的,更不是最強大的。但是在面對印度這種落后一代以上的空軍時,就可以發揮出決定性的優勢。
這個體系當中的很多技術與概念都是西方提出的,包括霹靂15這一樣的空空導彈概念,但最終實現的卻是中國人。這樣的情況在近些年來中國的軍民高技術開發中,已經出現過很多次了。
這種情況證明了什么?證明了中國在體制和文化上的優越性。對這樣的優越性,印度和西方國家并不是看不懂,但他們至今也不愿意承認。他們還要受到一些更加沉重的刺激,才能夠低下頭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