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費一妍5月13日報道:5月11日,印記北京中軸線大眾篆刻作品展(上海巡展)“雨燕銜新·滬上印跡”快閃活動在上生?新所舉行。
本次活動是世界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印記北京中軸線大眾篆刻作品展(上海巡展)的分展活動,也是去年“印記北京中軸線——大眾篆刻作品展”印記景區北京站系列活動的延續。
今年的活動以“雨燕銜新?滬上印跡”為主題,借北京雨燕這一城市候鳥象征,聯動北新建材的北新雨燕工坊,融合北京中軸線文化、篆刻藝術與海派建筑基因,打造科技與人文共生的沉浸式體驗。
以文化為紐帶、以創新為驅動,此次活動開啟兩場深度對話和一場分享會。嘉賓立足行業實踐,在觀點碰撞中挖掘文化傳承與產業創新的契合點,為不同領域的合作與發展探尋更多可能性。
在“傳統文化與科技新生”分享會上,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張偉然、高等教育出版社重點編輯部主任馬俊華、上海中國書法院副院長王琪森、上海韓天衡藝術傳承交流中心副主任周敬和文匯出版社社長助理熊勇講述篆刻藝術中的哲思,從非遺匠心的紋脈傳承到現代工業美學的精準刻度,解碼傳統文化與科技賦能的共生之道。
王琪森表示,早在2009年9月中國篆刻就申遺成功,2024年7月北京中軸線又申遺成功,這兩個人類文明非遺項目的聯合辦展,可謂是珠聯璧合、光彩奪目。這次巡展是從京華到海上金石璽印的雙城記,更是篆刻藝術的嘉年華。
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健康生活的融合”主題對話中,嘉賓們深度結合各自領域的綠色科技和健康理念,以北京中軸線文化、篆刻藝術為紐帶,強化公眾對綠色建材、健康科技、科學膳食等的認知與信賴,分享在大健康領域的創新實踐。
在“京派與海派的藝術碰撞”主題對話中,嘉賓們表示,京派與海派美學雖有差異,但在材料的連接下,可以融合創造出具有獨特文化魅力和時代精神的設計作品,滿足當代人對傳統文化的向往和對現代生活的追求,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升中國設計的國際影響力。
此外,現場進行了《大眾篆刻十八講》《印記中軸文化浦江行——大眾篆刻作品集》以及《心里裹著光 一路同行》等圖書的展示,激發大眾對文化的傳承與熱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