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都市養生達人”,別再只盯著保溫杯泡枸杞了!咱們老祖宗早就給咱留下了“人體藏寶圖”——7大養生窩
這些窩不是人體缺陷,而是暗藏玄機的“天然藥箱”。今天帶您解鎖中醫版“尋寶攻略”,手把手教您用按摩手法激活身體的“自愈開關”
1
—The first—
為啥“窩”能養生?
在中醫經絡腧穴理論中,人體“窩”部位多為經脈交會、氣血匯聚、筋膜交接之處,結構上多為解剖學凹陷,功能上則與調理氣血、通暢經絡密切相關。
就像高速公路的服務區,這些養生窩最容易堆積代謝廢物,也最方便疏通能量。經常拍一拍,按一按,會潛移默化地給身體帶來意想不到的益處。
2
—The Second—
養生窩的使用說明書
1
眼窩
眼窩是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交匯處,分布有睛明、攢竹、四白等穴位,與肝經相通。中醫認為“肝開竅于目”,刺激眼窩可調肝明目,疏通眼部氣血,緩解肝火旺盛導致的頭痛、眼壓升高。
一旦感覺眼睛疲憊,可閉目用中指指腹依次按壓睛明(內眼角)、攢竹(眉頭凹陷)、四白(瞳孔直下1寸)等穴位,每個穴位按壓10秒,重復3次,力度以酸脹為度。
若眼睛干澀,建議搓熱掌心后輕敷雙眼,配合深呼吸,每次3分鐘,可緩解干眼癥
2
耳后窩
耳后窩為手少陽三焦經翳風穴所在,深層有迷走神經分支。中醫認為三焦經主“通行元氣”,刺激此處可激發三焦經氣,調節胰島素分泌,輔助降血糖;同時可抵御風邪入侵,緩解感冒初起癥狀。
平時可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耳垂后凹陷處,持續5秒后放松,重復10次,以酸脹感為宜。
3
頸窩
頸窩為任脈天突穴所在,是“陰經之海”任脈與陰維脈交會處。刺激此穴可寬胸理氣、降逆止嘔,改善咽喉腫痛、咳嗽氣喘,尤其對梅核氣(咽部異物感)有顯著效果。
喉嚨不適時,食指指腹可按揉喉結下方凹陷處,順時針、逆時針各30圈,力度輕柔,配合緩慢吞咽動作。
4
腰窩
腰窩對應腰眼穴(第四腰椎旁開3-4寸),屬足太陽膀胱經,與腎俞、命門相鄰。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刺激此處可溫補腎陽,調和帶脈氣血,緩解腰肌勞損、月經不調。
按摩腰窩首推掌根推擦,雙手搓熱后,掌根沿脊柱兩側從腰窩推擦至尾骨,重復50次,至局部發熱。
而久坐族可開發辦公室新技能——用椅背頂腰窩,雖然不如掌根推擦效果好,但邊工作邊養生的優點足以彌補效果不足。
5
肘窩
肘窩匯集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及手少陰心經。中醫認為“心肺之邪留于兩肘”,拍打此處可清肺火、瀉心熱,改善咽喉腫痛、心煩失眠。
四指并攏拍打肘窩,由輕到重至出痧,每周1次,適合便秘、口舌生瘡者。
6
腋窩
腋窩是手少陰心經極泉穴所在,深層有腋動脈及淋巴群。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刺激極泉穴可疏通心經氣血,緩解心絞痛、心悸;同時促進淋巴代謝,預防乳腺增生。
日常養生,四指并攏置于腋窩,順時針、逆時針各揉按20圈,左右交替進行,重點按壓極泉穴(腋動脈搏動處)。
7
腘窩
腘窩為足太陽膀胱經委中穴所在,《黃帝內經》云“腰背委中求”。刺激此處可疏通膀胱經氣,緩解腰背酸痛、膝關節屈伸不利,兼可排除濕熱毒素,專治老寒腿/空調病 。
腘窩有個佛系養生法:手掌快速搓熱后捂于腘窩,上下搓擦至皮膚發熱,每日3次即可祛除濕熱,改善關節疼痛。
這些窩窩之所以靈驗,暗合中醫“經絡所過,主治所及”原理。就像給身體裝了個“快捷啟動鍵”,通過刺激特定穴位,能調動氣血實現。
聰明的養生人都懂得——與其花錢買藥,不如動手挖寶。
七大養生窩已打包送貨上門,24小時全年無休,走過路過別錯過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