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的到來,讓不少在室外高溫工作的人們出現頭暈目眩、惡心想吐的癥狀,這可能是需要大家高度注意的中暑現象。有了以上癥狀除了注意趕緊于陰涼處休息以及補充電解質外,相信不少人都會想起“藿香正氣丸”這個常備中成藥。今日便與大家聊聊其君藥——廣藿香。
【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廣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在枝葉茂盛、花蕾密生時采割,除去雜質,陰干或曬干。
目前,廣藿香主要種植于廣東、廣西及海南等地,尤以廣東產量最高,是“十大南藥”之一,地道的“廣藥”。按產地不同,廣藿香可分為石牌藿香(簡稱牌香)、高要藿香(簡稱肇香)、湛江藿香(簡稱湛香)和海南藿香(簡稱南香)4種。
【別名】
藿香、海藿香、排香草。
【性狀鑒別】
本品莖略呈方柱形,多分枝,枝條稍曲折,長30~60cm,直徑0.2~0.7cm;表面被柔毛;質脆,易折斷,斷面中部有髓;老莖類圓柱形,直徑1~1.2cm,被灰褐色栓皮。葉對生,皺縮成團,展平后葉片呈卵形或橢圓形,長4~9cm,寬3~7cm;兩面均被灰白色絨毛;先端短尖或鈍圓,基部楔形或鈍圓,邊緣具大小不規則的鈍齒;葉柄細,長2~5cm,被柔毛。氣香特異,味微苦。
【性味歸經】
味辛,性微溫。歸脾、胃、肺經。
【功能主治】
化濕
用于濕阻中焦,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嘔吐,泄瀉等癥狀。
止嘔
適用于濕濁中阻,嘔吐不止,妊娠嘔吐等。
發表解暑
用于暑濕感冒,頭痛身重,胸悶,發熱,惡寒,無汗或有汗不暢等。
【防疫良藥】
除了解暑化濕,廣藿香一直有被用來防疫的記載和應用。
古代防疫應用
用于避穢防疫
在古代,人們認為瘟疫是由“戾氣”或“穢濁之氣”引起,廣藿香因其具有芳香化濁的特點,常被用于避穢防疫。如《齊方類編》中記載了一個名為“遠濕香”的香方,其中就含有藿香,此香在霉雨濕時焚燒,可彰顯其辛溫避穢的特性,用于驅散體內的濕氣和穢濁之氣,從而起到防疫作用?!断愠恕分幸灿蓄愃频挠涊d,人們會將廣藿香與其他一些具有辛溫燥濕、清熱祛風的香藥組合,制成熏香來避穢除惡,預防疫病。
藿香正氣散
在中醫經典方劑中,藿香正氣散是常用的防疫方劑之一,其中廣藿香為君藥。該方劑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功效,適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所導致的惡寒發熱、頭痛脘悶、腹痛吐瀉等癥狀,對于預防和治療因暑濕引起的疫病有一定的作用。
近現代防疫應用
抗擊新冠疫情
在抗擊新冠疫情中,廣藿香被用于組方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代茶飲”方案中,生黃芪、金銀花、廣藿香被稱為中藥防瘟抗疫的“鐵三角”,具有調節免疫、抗病毒等作用,可用于預防新冠。在一些地方衛健委或中醫藥管理局的防疫方案中,也使用了含有廣藿香的熏蒸或香囊等方法來防治新冠病毒(COVID-19),以提高中醫藥介入的參與度,充分發揮其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防疫香囊和茶飲
廣西中醫藥大學以廣藿香等藥食同源中藥制成清逸香花袋泡茶,具有芳香化濕、健脾疏滯之功,可供氣虛濕重體質者、有接觸傳染源但無癥狀者、素體虛弱易感者等人群作為預防性茶飲,有效應對“時行疫”。此外,在COVID-19疫情期間廣藿香還常被用于防疫香囊中。藿香正氣膠囊等含有廣藿香的中成藥也被認定為醫學觀察期患者的推薦用藥,在病毒性疫病的預防及控制病程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廣藿香憑借其芳香化濁、解表化濕等功效,在古代和近現代的防疫實踐中都有應用,對于預防和控制疫病的傳播具有一定的價值。
【使用方法】
內服
煎湯
常用劑量為5-10克,鮮品加倍。
丸散
研成細末,每次1-3克。
外用
煎湯洗
用于皮膚濕疹、瘙癢等。
研末撒
用于外傷出血、濕疹等。
【食用方法】
廣藿香除了藥用外,還可以作為食材使用:
藿香粥
廣藿香10克,粳米50克。將廣藿香洗凈,切碎,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成粥,適用于濕阻中焦,食欲不振,嘔吐等癥狀。
藿香茶
廣藿香5克,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加蓋燜10-15分鐘飲用,適用于暑濕感冒,頭痛身重,胸悶等癥狀。
作者: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天河醫院 主管中藥師 藍月樺
審稿專家: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藥學部 梅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