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腸癌在我國發病率逐年上升,成為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腫瘤之一。廣東藥科大學廣州復星禪誠醫院腫瘤科五區王健主任指出:“大腸癌若能早期發現,5年生存率可超過90%。但許多患者因忽視早期癥狀,錯過寶貴的干預時機。”
45歲的李女士半年前發現排便時偶爾帶有暗紅色血絲,起初以為是痔瘡復發,自行用藥后癥狀時好時壞。近兩個月,她逐漸出現持續腹痛、排便習慣改變(腹瀉與便秘交替)和體重下降,這才前往醫院就診。經腸鏡檢查,確診為乙狀結腸腺癌,所幸病灶尚未遠處轉移。
“便血是大腸癌的典型癥狀之一,但常與痔瘡混淆。”王健主任解釋道,“兩者區別在于:痔瘡出血多為鮮紅色、附于糞便表面,而腸道腫瘤出血多呈暗紅色或與糞便混合,可能伴有黏液”。
他特別提醒,若同時存在以下癥狀,需盡快就醫排查:持續兩周以上的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腹瀉交替);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6個月內減少5%以上);腹部隱痛或脹氣感反復發作;貧血、乏力等全身癥狀。
確診后,李女士在廣東藥科大學廣州復星禪誠醫院接受了腹腔鏡微創手術,術后病理顯示為II期腸癌。結合基因檢測結果,王健主任團隊為其制定了術后輔助化療聯合中醫藥調理的個性化方案。
治療6個月后復查,李女士恢復良好,已回歸正常工作生活。
“大腸癌治療需要多學科協作(MDT)模式。”王健主任介紹,該院腫瘤科五區團隊涵蓋外科、內科、放療、營養及心理支持等專業,“比如對于局部晚期患者,我們會通過新輔助治療縮小腫瘤后再手術;對高齡或基礎疾病較多的患者,則側重制定耐受性更好的治療方案。”
研究表明,約50%的大腸癌可通過生活方式干預預防。王健主任建議大家從三方面入手:
1、飲食調整?。“紅肉、加工肉制品攝入過多是明確風險因素。”他建議增加膳食纖維(如全谷物、果蔬),每日攝入25-30克纖維可使腸癌風險降低20%。
2、定期篩查?。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5年做一次腸鏡,高危人群(如家族史、炎癥性腸病)應提前至30歲。該院開展的糞便基因檢測技術,也為畏懼腸鏡檢查者提供了無創篩查選擇。
3、代謝管理?。“肥胖、糖尿病等代謝疾病患者需格外警惕。”王健主任團隊正在開展腸道菌群與腫瘤防治的相關研究,初步發現規律運動(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可改善腸道微生態。
王健主任特別強調:“大腸癌是典型的‘懶癌’,從息肉發展到癌變通常需要5-10年。這意味著我們擁有充足的預防窗口期。” 他呼吁大家摒棄查體恐懼”,通過定期體檢和健康管理,真正實現“早防早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