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開放休閑林地已達193處,如何推動這些林地的升級發展?社會公眾在林業管護中可以發揮哪些作用?怎樣通過大數據和聯動協作機制推動林業執法更高效?……根據規劃,到“十四五”末上海的森林覆蓋率要達到19.5%以上,森林資源將越來越豐富。今天,市綠化市容局舉行“綠容青年行”專項行動,針對上海林業的高質量發展展開熱烈討論。
加強開放休閑林地吸引力
從2018年起,上海啟動建設開放休閑林地。截至去年,本市已建成193處開放休閑林地,其中千畝開放休閑林地17處,小微開放休閑林地176處,改造涉及林地4萬畝。然而,部分林地仍存在配套服務設施少、服務人群單一、市民知曉度和感受度低、缺少自身“造血”價值等痛點。
如何讓開放休閑林地更好地為產業和市民服務?市綠容局林業處副處長沈懿認為,應通過“融入、融合、融創”實現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產業增效的良性循環。比如,將開放休閑林地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與鄉村振興、清潔小流域、農民集中居住、五大新城、滬派江南、全域土地整治等工作結合,增強林地曝光率和吸引力;又如,在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推動林地與一、二、三產業融合,包括打造特色林下種植展示區提高游客體驗感,或結合旅游、餐飲、研學、康養、露營、文化體驗、民宿創造林地附加價值等。
他舉例稱,松江區整合“以花為核、以林為底”的生態資源,將11處開放休閑林地融入松江浦南的生態旅游。奉賢區莊行鎮潘墊村將苗圃改成復合型林下停車位,將林地資源融入菜花節、伏羊節、民俗文化節中,在解決停車難問題的同時,實現集體林地價值提升,促進鄉村振興。崇明種植片林開放休閑林地發展第三產業,打造廟鎮直采中心,提供低價進口商品,還將舊民房改造成民宿、森林咖啡館,帶動村民就業增收。
探索森林管養護的社會參與途徑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森林的高質量管養護存在著人員結構、資金保障、科技支撐、社會參與等挑戰。針對這些挑戰,市林業總站副站長李梓榕認為,可以通過構建“全周期協同”治理體系、打造“專精型+復合型”林業人才梯隊、密織智慧監測與精準管護智能網絡、優化“財政+市場”雙輪驅動模式和激活社會參與等方式來破解。
比如,林業部門可以探索與美團、餓了么等外賣騎手企業等合作,打造“騎手護林護綠志愿團”,利用配送網絡延伸監測觸角;又如,可以創新綠色金融工具,緊扣企業ESG需求,鼓勵企業通過投資和參與可持續森林管理項目,減少碳足跡,探索林地養護收益證券化。
在市場化和公眾參與方面,她認為可以探索上海“林票制”,市民購買養護服務可換取露營抵用券、林下產品提貨權等。同時依托“滬林通”平臺,探索“市民生態賬戶”,掃碼即可上報病蟲害、參與開放林地設計投票、舉報違法占林行為等。未來,甚至可探索“綠色遺囑公證”服務,市民可指定遺產用于特定林地的管理養護。
同時,她還介紹了國內外城市的先進經驗,包括“紐約樹木地圖”、倫敦生態補償機制、北京“林長制+檢察+公安+城管”機制、重慶“智慧林長”應用場景、浙江“數字林業系統”等案例,為林業高質量管養護提供“他山之石”。
林業執法應更智能更高效
隨著全社會對生態保護的關注與日俱增,林業執法被稱為一場“沒有硝煙的持久戰”。然而在上海,非法占用林地,盜伐林木,違法獵捕和交易野生動物等現象仍有發生。究其原因,執法力量“杯水車薪”、協同協作機制能級不足、執法技術有落差、信息傳遞不順暢成為幾大“掣肘”。
對此,市綠容局執法處副處長張茜認為,構建一套聯動協作、多維賦能的管理執法協作機制迫在眉睫。在協作網絡的拓展方面,應深化跨區域聯動,比如主動對接長三角地區和毗鄰城市,實時共享案件線索、執法動態等,實現區域標準統一、資源共享、執法協同。同時,可通過引入先進的AI圖像識別技術,對衛星遙感影像以及無人機航拍圖像展開深度分析,精準識別林地變化、非法砍伐、違規建設等異常狀況,降低人工篩查遺漏風險。
原標題:《如何推動上海林業高質量發展?這場“頭腦風暴”給出了許多“干貨”》
欄目編輯:張鈺蕓 題圖來源:金旻矣 圖片來源:金旻矣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金旻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