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小視頻,刷到全國各地的鄉村里的村書記們親自上陣拍的各種段子。看的我一身的雞皮疙瘩,可能是我個人關注農村話題比較多,大數據給我推薦全是相關的內容。
今天就聊聊“村支書帶貨”這事。
先說結論:“村支書帶貨”跟風現象不治,鄉村振興只能“尬”在原地。
“村支書帶貨”本應是鄉村振興的創新切口,卻在盲目模仿中淪為一場“流量內卷”的集體狂歡。鏡頭前,村支書們擠眉弄眼、口號雷同,直播間里,產品同質、劇本拙劣。
一個跟車追趕拋送特產、一個新疆警察用那不太標準的普通話交通普法視頻,這兩個創意視頻成了各個村書記們的模仿重災區。
當然,值得肯定的是,初心都是好的,想為當地鄉村發展找點門路,我想大部分人也并不愿去鏡頭前尬演,他們又不是專業演員,肯定也沒那么熱愛表演。
但拙劣模仿的人多了,這種跟風亂象不僅暴露了基層創新能力的貧瘠,更折射出鄉村振興中“懶政思維”的蔓延:本質上是鄉村數字化轉型初期資源與能力不匹配的體現。
與其因地制宜謀發展,不如復制粘貼賺快錢。若再不戳破這層皇帝的新衣,鄉村振興恐將困在“無效內耗”的泥潭里。
1.這種千村一面的拙劣模仿,流水線式的人設復制,本質是對鄉村文化價值的自我矮化,把鄉村振興降格為一場“誰更會演”的鬧劇。
剛開始看那個跟車追著跑的視頻,那種舍不得客人走的心情溢于言表,生怕怠慢了客人的那種愧疚,急切的把一包一包的土特產往客人車里塞......這類視頻看一個兩個可以,看多了甚至都會覺得心里不適。那些后知后覺的書記們就不要再模仿那個創意了嘛。
一個跟車視頻,那么多人參與拍攝,就有那么多個腦袋。人的腦袋是是用來想問題的,不是擺設,那么多人隨便想個不一樣的拍攝點子想不到嗎?
2.這種虛假繁榮掩蓋真問題,這種“政績泡沫”讓基層陷入惡性循環,越是數據造假,越是加入投入,投入越多,真實問題越被忽視。當播放量、點贊量、KPI成為考核指標,鄉村振興便成了一場自欺欺人的數字游戲。長沙周邊有個村,事情還沒干,先花費幾十萬為村書記配備專業直播間、專業拍攝設備,現在已經結果淪為“電子廢鐵”。有個鄉鎮強推“一村一直播”,導致村合作社資金斷裂,最后事情不了了之。這些面子工程,讓本就有限的資源被無效消耗,反而加劇了“越振興越貧困”的荒誕現實。
3.這種個人英雄主義綁架集體經濟的做法很難長久,其實鄉村振興是一門復雜的工程。當被簡化為“村支書的個人秀”,所有壓力便集中在一個人身上。看常德的“滔書記”因被電商惡意打假人整的心里憔悴,一放棄直播,整個鄉村電商隨即停擺;還有個懷化的鄉村因書記換屆,苦心經營的賬號一夜歸零。這種“人走茶涼”式的帶貨模式,本質上是用個人能力掩蓋系統缺陷,用短期熱度替代長效機制。
最后說句狠話:鄉村振興不需要那么多“網紅書記”,需要“硬核改革”
鄉村振興的核心從來不是“誰會演戲”,而是“誰能把一粒米、一顆果、一片瓦的價值吃干榨凈”
與其這些村支書在鏡頭前裝瘋賣傻,換做我不如回到田埂上做好三件事:
把合作社的賬本曬到陽光下(參考貴州塘約村透明化改革);
把農民的宅基地變成資產包(學習重慶地票制度);
把鄉鎮企業的股權分給村民(借鑒浙江“股改到戶”模式)。
拍視頻宣傳可以當工具,但一定不是目的,唯有讓農民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而非鏡頭前的“工具人”,這場變革才不會被流量泡沫淹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