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記者 張雅倩) 蘇童全新長篇力作《好天氣》本月將正式出版發行。自2013年《黃雀記》問世并獲得茅盾文學獎之后,整整12年蘇童未推出新作。歷時11年創作而成的《好天氣》長達47萬字。“這部作品非常博大、豐富,蘇童就像一個富翁,把過去的積累和思考傾囊而出。”《收獲》雜志顧問、原主編程永新說。
蘇童向來以輕盈靈巧的中短篇寫作見長。“如果用樂器比喻小說語言,我覺得我以往的短篇小說盡管寫的都是中國各個時代的事情,但用的都是西洋樂器,有的是鋼琴,有的是圓號、小號。而在《好天氣》里,我大量使用了民族樂器,像嗩吶、二胡、笛子。”蘇童說。
小說《好天氣》圍繞“咸水塘”區域城郊接合部兩邊的發展變遷展開,展現出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江南社會變遷。小說中的“咸水塘”隔開了兩個界限分明的世界,一邊是塘西村,世代以殯葬業為生,一邊是塘東街道,屬于城市。兩邊同樣叫作“招娣”的兩位母親,在同一天同一家醫院分別生下了一個男孩和一對龍鳳胎,由此展開兩家宿命般的恩怨糾結。蘇童說,他要寫的是一首中國郊區的挽歌。
蘇童覺得,從小在蘇州城北一起長大的朋友如果看到這本書,可能會說“這是寫了本紀實文學嗎”,因為書中所有的黑天氣、白天氣、酸天氣等都不是虛構的。“小時候我們家對面是化工廠,隔著一條河是水泥廠,再過五六百米的方向是碳黑廠,走得再稍遠一點就是硫酸廠,我從小在苯酐的氣味中長大。那條古老的街道,有著四五種天氣,這不是美學,是回憶。”
“一開始我以為要走365里路,寫了一半發現我走了3650里路,再后來發現是36500里路。”《好天氣》是迄今蘇童篇幅最長的一篇小說。他在作品中大量化用民間故事元素乃至鬼怪故事:“我從來不相信鬼魂,但我覺得那些我們不相信的東西有一種迷人的魅惑。有時候越是不相信的東西,越充滿文學性,我們就想弄明白為什么會有人相信。至于那個世界到底存在不存在,我覺得用科學的方式去探索不夠抒情,用文字去探索,鬼魂也變成了一個抒情的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