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陳艷萍 張穌 記者 張宇)“1+1等于幾?”“2。”一道對正常人來說再簡單不過的數學題,但對于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來說,回答正確帶來了更大的意義。近日,64歲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吳先生(化姓),在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實施了“雙側頸深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后,竟然能夠答對簡單的算術題,這讓家屬感到無比驚喜。
吳先生(化姓)來自山東。2018年,吳先生開始出現記憶力下降等癥狀,到當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并進行藥物治療。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癥狀不斷加重,從記憶力不斷衰退,發展到嚴重的認知障礙,不認識家人,不能自理,對陌生環境產生抗拒。其間,家屬還帶著吳先生到北京、濟南等地求醫,但治療效果都十分有限。“我女兒在網上搜索發現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能夠通過手術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我們趕緊帶他來,找到了南醫大二附院神經外科主任關靖宇。”吳先生的妻子拉著老伴兒的手,激動地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現在跟他交流,雖然經常回答得不對,但是能得到回應了。”
5月8日,關靖宇主任為吳先生實施了“雙側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術中,在熒光顯微鏡的助力下,關靖宇主任精準吻合頸深淋巴和靜脈血管,手術順利,通道通暢。“術后第1天,我就發現患者的面部表情較術前豐富了不少,眼睛也變得有神,也開始自行說話,有交流欲望,同時肢體活動也較術前明顯增多。術后5天,患者就能在家屬的攙扶下正常行走,甚至‘1+2=3’這樣簡單的問題也能夠自行回答。”關靖宇欣慰地說。
“手術相對于神經外科常規手術,風險較小,難度并不高。但對于患者和家屬而言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關靖宇介紹,研究認為腦膜淋巴系統回流障礙與阿爾茨海默病存在關系,淋巴系統回流系統出現問題,就會導致大腦內β-淀粉樣蛋白與tau蛋白的沉積,這兩種蛋白沉積得越多,人就越“糊涂”,這也是目前公認的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致病因素之一。據悉,“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是近年來由中國醫生原創的一種術式,可以通過超顯微外科技術,將頸部深處的淋巴管與靜脈精準吻合,重建淋巴引流路徑,打通原來堵塞的“管道”,排除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的蛋白廢物,減輕大腦毒性反應,從而延緩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
長期以來,阿爾茨海默病一直被認為是無藥可治的一種疾病,伴隨著腦細胞的急速退化,患者在該病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漸進性記憶障礙、人格改變及語言障礙等癥狀,最終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因此,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常被稱為“困在時間里的人”。除了患者本人生活質量嚴重下降之外,承擔照顧的家人也是備受煎熬。“這一手術,目前讓不少患者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好轉,或明顯延緩病情發展。我們也會繼續進行隨訪,關注后續的遠期療效。”關靖宇說。
他提醒,每個患者的情況不同,手術適應證和手術效果都會存在差異。相對而言,阿爾茨海默病中期的患者比較適宜,而年紀特別大或者癥狀較重的患者,以及腦梗、麻醉禁忌的患者,可能并不適合此類手術治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