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這一段時間,史學家們用了“戰國”兩個字來形容這樣一個刀兵四起、狼煙遍地的年代。
到了戰國后期,西邊的秦國逐漸成了這個時代的主宰。公元前247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嬴政繼承了秦國王位,秦國統一全國的形勢逐漸顯露了出來。
此時,戰國七雄中北方相對較小的國家燕國便開始慢慢地意識到了危險的到來。尤其是燕太子丹,更是嗅到了秦國的硝煙的味道。
公元前229年,秦王派遣名將王翦與楊端和率領大軍進攻趙國。僅用了一年時間,二人便攻破了趙國都城邯鄲,俘虜了趙王遷,趙國從此在戰國的版圖上消失。
滅了趙國以后,乘勝追擊的秦軍便直接劍指燕國,并發大軍壓境,兵臨易水。燕國的滅亡,就只是眨眼之間的事。
這燕國自燕惠王登基后,便撤換了令諸侯膽寒的燕國名將樂毅,導致燕國在與諸侯的爭戰中接連潰敗,國勢也日漸衰微。
及至燕太子丹掌權之時,燕國更是風雨飄搖,難以為繼。眼看燕國就要被秦國滅掉,燕太子丹不得不使用刺客救國。
此時,燕太子丹想到了被司馬遷稱之為戰國第一義士的荊軻。于是,在他的一番操作之下,秦燕之間便上演了一出戰國時最驚心動魄的歷史大戲——荊軻行刺秦王。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著燕國假意獻給秦國城池的藏著鋒利的且淬著劇毒匕首的地圖,以及敗逃至燕的秦將樊於期的首級,便準備去刺殺秦王。
出發的那天,燕太子丹率眾來到了易水之濱,為荊軻送行。那一天,易水之濱冰刀雪劍,寒風卷霜帶雪,仿佛要將人間所有的余溫都帶走。
這樣的寒風吹在人的身上,簡直是刺骨冰寒。而此時大自然所有的聲音,就只剩下易水那滔滔不絕的嗚咽聲了。而這樣的嗚咽聲,仿佛在為即將到來的大戲演奏著悲壯哀怨的序曲。
此時,在眾人神色凝重的目光中,身著一襲皎白長袍的荊軻迎著凜冽的寒風大踏步而來。他身姿挺拔,面容冷峻,宛若天神一般,巍然行走在怒吼的凜冽風中。
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搜尋著,希望看到那個他所期盼的能與他同行的人。然而,眾里尋他千百度,始終找不到他的一絲蹤影。
失望的荊軻正要動身離去,耳邊卻忽然傳來了一陣低沉清脆的擊筑聲。眾人趕緊側耳細聽,這聲音卻一下子變得細若游絲,仿佛絕跡了一般。
眾人正要失望,這聲音卻在一剎那間變得激越緊迫,悲壯昂揚,如鐵馬冰河,似萬馬奔騰,若黃河決堤……
這激越昂揚的音樂,聽得荊軻心中洶涌澎湃,于是隨著這悲壯沉郁的擊筑聲,他吟出了那首流傳千古的絕唱: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這就是世人傳唱了兩千多年的《荊軻歌/渡易水歌》。它雖僅有兩句,卻悲愴蒼涼,感染力極強,直透心扉,令聞者無不潸然淚下,哀傷難抑,全場亦皆沉浸于悲痛之中。
開頭的“風蕭蕭兮易水寒”一句,雖然僅有寥寥七字,卻將易水那有無盡的寒意、凄冷的氛圍渲染得無比的悲涼。
易水之濱的寒風呼嘯,宛如天地間悲號的哀曲,和易水的凄冷交織映照,共同勾勒出一幅悲壯而寂寥的圖景。
在這幅悲壯而寂寥的圖景中,荊軻那孤傲堅毅的身影永遠定格在人們的眼中,他明知此行危險重重,九死一生。可他仍然義無反顧,毫無懼色,只為能給天下帶來安寧。
所以,這開篇的第一句,不僅烘托了荊軻出征時那種冷峻與肅穆的環境氣氛,更是暗中折射了荊軻內心的堅毅與從容。
他深知刺殺秦王絕無生還的可能,但為了燕國免遭強秦的侵犯,為了天下蒼生能夠過上安穩的日子,他選擇拼死一搏,選擇了國家大義,從而踏上了這條布滿荊棘的絕路。
接著的“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一句,是荊軻視死如歸的出征宣言,這宣言擲地有聲、豪邁悲壯,彰顯了他無與倫比的英雄氣概。
“壯士”一詞,表達出荊軻義薄云天,敢于為天下人舍生取義的剛毅與果敢。他或許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但他胸懷大義、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卻是值得天下人永遠學習。
“一去兮不復還”六個字,表達了荊軻的大義凜然,他為了天下蒼生的福祉,早已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從而毅然決然地選擇踏入危機四伏的秦宮,卻沒有絲毫的猶豫和遲疑。
這一句詩,宛若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懸掛在人類靈魂的燈塔上,映照出人性最偉大、最崇高的一面——為了真理與信仰,甘愿獻出自己寶貴生命。
荊軻的歌聲,蕩氣回腸,令聞者無不為之動容。而太子丹以及其率領的燕國賓客,或掩面悲泣,或感動嗚咽,皆為荊軻的壯烈而欽佩。
在無限悲壯的擊筑聲與歌聲中,荊軻與秦舞陽堅定地登上了去秦國的車,只留下那尚未回過神來的燕國賓客,以及那永遠回響著荊軻悲壯歌聲的易水。
到了秦國之后,荊軻的刺殺行動正如史書所寫,完全失敗身死,燕國最終也沒能改變其滅亡的命運。
然而,荊軻這首悲壯慷慨的《荊軻歌/渡易水歌》,以及他那偉大而崇高的精神與氣節,卻永遠鐫刻于易水之濱,化作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瑰寶。
荊軻的慷慨激昂,不僅僅是對個人命運的抗爭,更是對家國情懷的堅守與傳承。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義士,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在當今社會,荊軻刺殺秦王那樣的行為我們或許不再需要,但荊軻那為了家國天下而勇于擔當、敢于犧牲的精神,卻依然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和傳承。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荊軻這15字的絕句不僅僅是一首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歷史責任和文化傳承。
它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份對家國情懷的堅守與追求,永遠是我們心中最寶貴的財富。
*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