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香港《南華早報》5月11日文章,原題:香港博物館觀眾可以放下手機欣賞藝術嗎? 我最近去M+博物館參觀“畢加索:與亞洲對話”展覽,發現大多數觀眾不是在拍作品,就是在和作品自拍(如圖)。每當我在展品說明前駐足時,總會擋到“拍照打卡”的人。我不禁想問,有多少人愿意真正停下腳步,靜靜欣賞這些藝術品?
如今,藝術成了社交媒體上的背景板。“我來過”“我見過畢加索的真跡”的照片仿佛比藝術本身更重要。說到底,我自己也不完全無辜。幾周前,我在米蘭親眼見到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也忍不住拍了張和家人的合影,并與其他人分享這份喜悅。
如此頻繁地拍攝實在令人費解,畢竟多數展品都能在網上找到高清圖像。當下藝術市場日趨成熟,許多買家將藝術品視為投資工具,卻未必懂得其精髓。政府機構一直在努力推動藝術教育,但大家的觀展習慣似乎還停留在“打卡”階段。我們需要提升藝術修養,學會超越表象去理解藝術。
藝術鑒賞至少有兩個層次:一是直觀的美感與情感共鳴;二是理解作品的內在故事。特別是現代藝術,如果不學習,就很難理解。比如,若不了解立體主義等流派,便難以真正領會畢加索相關作品的奧義。作為一名空間設計師,我很好奇畢加索是如何用二維畫布來描繪三維世界的。
一個好的展覽能夠幫助我們進入藝術家的世界,理解他們的表達與想法,進而產生共鳴。畢加索曾說,藝術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他所創作的一切都是為現在。這句話提醒我們,欣賞藝術最重要的是“在場”。當我們站在一幅畫前,請收起手機,讓自己沉浸其中,去感受藝術家的目光,或許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作者丹尼斯·李,任伊然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