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夫人向波愛修斯講授上帝的角色。? MeisterDrucke
利維坦按:
網上有很多哲學公開課的視頻,比如哈佛大學政治哲學家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Sandel)就公平、正義開設的一系列公開課程,再比如,耶魯大學從事道德哲學和倫理規范學研究的雪萊·卡根(Shelly Kagan)開設的關于死亡的哲學課程等等等等。這些課程的設計,即便你沒有專業的哲學訓練也很容易進入,因為它們涉及的往往是你曾經思考但或許還沒有答案的問題,只不過,隨著課程的深入你或許會發現,好奇心促使你不斷完善思考的方方面面,這需要記筆記、寫感受,以及大量的延展性閱讀。
如果你對哲學史感興趣,牛津大學彼得·米利肯(Peter Millican)的哲學概論課程,臺大苑舉正的哲學概論課程都可以看看。
阿尼基烏斯·曼利烏斯·塞韋里努斯·波愛修斯( 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于公元475年左右出生在羅馬。他是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曾作為參議員和執政官忠誠地為國家服務。但六世紀初是一個政治極度不穩定的時期,波愛修斯被東哥特國王狄奧多里克( Theodoric)誣告叛國。在被監禁并判處死刑期間,波愛修斯寫下了一本監獄日記,記錄了他對絕望的掙扎,以及他無法理解在一個秩序井然的宇宙中,這樣的不公命運如何可能成立。
隨后,援助來了——如波愛修斯所述,是一位神秘而神圣的訪客出現在他的牢房中:哲學夫人。她是一位擁有超人尊嚴與美麗的存在,她與波愛修斯展開了一系列哲學對話,引導他的意識上升至對善之本質的更深認知,以及對自身苦難虛妄性的覺察。通過對哲學的全新理解所帶來的道德升華,他得以以勇氣、平靜,甚至是喜悅來面對自己的困境——包括他最終的被處決。
波愛修斯所描寫的,并非囚禁造成的精神錯亂的癥狀;這位夫人是他用來象征哲學的力量的一種隱喻——哲學能為麻木的靈魂重新注入生命。幸運的是,你讀這篇文章時應當不在監獄中;但毫無疑問,你仍然有許多希望解決的問題。或許你也該邀請哲學夫人走進你自己的生活。
我們都知道,一般而言,學習和求知能夠改善生活質量。事實上,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是通向老年幸福健康的關鍵實踐之一。而那些學習哲學的人則享有一些特殊益處。
在一項于2024年進行的大規模研究中[1],學者邁克爾·普林辛( Michael Prinzing)和邁克爾·巴斯克斯( Michael Vazquez)調查了超過10萬名大學生,在他們的大學階段,將主修哲學的學生與其他專業的學生進行比較,發現這些未來的哲學家在“思維習慣”(好奇心、理性嚴謹、謙遜)和“多元取向”(包容性、思想開放)方面均表現得更為突出。(如果你好奇的話,商科專業的學生在思維習慣方面得分最低,而農業專業的學生在多元取向方面表現最差。)
? Pomona College
神經科學家們也對哲學的認知益處產生了興趣。格奧爾格·諾索夫( Georg Northoff)在其著作《神經哲學與健康心智》(
Neuro-Philosophy and the Healthy Mind)中提出的一項理論是:當我們接觸到不同的哲學體系時,我們的認知會變得更加靈活——也就是說,更容易接受并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這反過來又加強了默認模式網絡( Default mode network, 該網絡是自我反思和思考生命意義的中樞)與大腦執行功能網絡之間的連接[2]。簡而言之,思考哲學問題能讓你的大腦運行得更好。
接觸各種哲學思想,與將某一種哲學應用于生活并不相同。如果你打算采納某種具體的哲學立場,有些顯然比其他的更有可能帶來好處。舉例來說,很難想象成為一個徹底的存在主義虛無主義者——認為“人生毫無意義,然后你就死了”——會對你的幸福有什么幫助。(你也許會覺得扮作一個虛無主義者,手里夾著高盧牌香煙,會讓你看起來更迷人,但這兩者對你的幸福都沒多大好處。)
有證據表明,那些將享樂主義奉為人生哲學的人——其古典版本即伊壁鳩魯主義——通常比不信奉或適度信奉的人更不幸福[3]。相比之下,斯多葛主義——強調在面對困境時以內在堅韌追求美好人生的哲學——作為一種世界觀則極具益處。研究人員在2022年報告說,在24名醫學生接受了以斯多葛哲學為基礎的心理治療之后,他們變得更加富有同理心,也更加堅韌[4]。
某些態度和經歷可以預測一個人最容易接受哪種哲學。例如,研究人員發現[5],使用娛樂性毒品的人比其他人更傾向于認為道德是主觀的;有過超驗體驗的人最有可能相信上帝。與此同時,堅定的決定論者(即相信自由意志是幻覺、所有事件都不由個人掌控的人)通常在幸福感方面得分較低,心理疾病比例較高。
無論你是否打算完全采納某一特定的哲學,單純研究不同的哲學思想對你的智力水平和謙遜態度都有益處。這樣的學習對社會同樣有好處,因為它能讓人變得不那么僵化、不那么教條主義。
就我而言,我是受過行為科學訓練的人,過去在教育中幾乎沒有接觸過哲學。但大約五年前,這種情況改變了,我從研究中看到了哲學教育在個人和社會層面的好處,于是我開始自學那些偉大思想家們的著作,從亞里士多德到芝諾——以及當代哲學家。以下是我在學習過程中遵循的一些原則。
? Hillsdale College Online Courses
1. 從整體了解開始。
不要隨便從某一點入手,而是創建一個類似大學哲學導論課程的框架。有很多優秀的書籍可以幫助你縱覽哲學全貌,例如奈杰爾·沃伯頓( Nigel Warburton)的《哲學簡史》(
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如果你希望讀一本略顯厚重、要求更高的經典書籍,可以試試威爾·杜蘭特( Will Durant)1926年出版的《哲學的故事》(
The Story of Philosophy)。或者,你也可以直接購買一本哲學導論教材,自己上一門“哲學101”課。
2. 少量多次地汲取大思想。
當你開始閱讀原典時,你會發現這些書并不適合囫圇吞棗地讀。如果你試圖在一個周末讀完《尼各馬可倫理學》(
The Nicomachean Ethics),你可能收獲甚微。像大多數哲學原著一樣,亞里士多德的這部重要作品需要高度的專注與大量思考。每天固定出一點時間閱讀10到15分鐘,并在閱讀過程中做筆記。隨著時間推移,這將成為一種珍貴的習慣,讓你以令人滿足的方式慢慢吸收大量深刻的思想。
3. 要依賴老師。
如果你能不依靠二手資料或哲學著作的注釋版本就能讀懂,那當然很好。但我需要它們,而且你很可能也需要。現在,我正苦苦掙扎于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我只能說,感謝上帝,還有其他人在這個領域拿了博士學位,能用他們的評論為我砍開這片智識的荊棘叢林。
4. 這才是視頻的真正用途。
當你決定刷視頻打發時間——無論是在晚上躺在床上,還是在健身房的跑步機上——你是否常常感到空虛和有點沮喪,因為你剛剛浪費了一小時看了一些完全無意義的內容?不要依賴算法推給你的那些垃圾視頻;去搜索那些由學者制作的視頻,內容是他們談論自己最喜歡的哲學家。質量參差不齊,但你的時間很少會被浪費。
5. 嘗試運用你所學的內容。
如果你真的想對一個哲學理念達到深入骨髓的理解,就嘗試按照它的指導原則生活幾天,或者一周,如果你可以的話。我記得,伊曼努爾·康德在他1797年的著作《道德形而上學原理》(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中寫道:“一個人一旦撒謊,就拋棄了他的尊嚴,并且可以說是將其毀滅了”,這讓我受到深刻觸動。是的!我的靈魂這樣呼喊。于是我嘗試按照康德那種激進的誠實標準生活了一周。這段經歷非常有價值,但我也明白了我不是一個康德主義者——因為我其實很喜歡自己已經結婚和有工作的狀態。
? Jan Buchczik
我這個自學者的小習慣,并不能替代正規的哲學教育,而且我也明白自己仍然無可救藥地無知,極易犯下嚴重錯誤。我之所以知道這一點,是因為專業哲學家們從不吝于在他們給我的來信中指出我的失誤。
盡管如此,哲學夫人的造訪已經極大地改善了我對人生的看法。這場心靈的追求無比迷人,而且——借用波愛修斯那本獄中日記的書名來說——甚至是安慰人心的。在《哲學的慰藉》(
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中,他總結哲學夫人教給他如何實踐美好生活的方式如下:“抵御邪惡,踐行美德,提升靈魂以懷抱正當的希望,虔誠地向天堂祈禱。”這在今天,依然是極有價值的忠告,如同在公元524年一樣。
參考文獻:
[1]philpapers.org/rec/PRITIO-26
[2]www.jneurophilosophy.com/index.php/jnp/announcement/view/18
[3]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23/B:JOHS.0000005719.56211.fd
[4]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186/s12909-022-03391-x
[5]philarchive.org/rec/YADTPO-2
文/Arthur C. Brooks
譯/gross
校對/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25/01/philosophy-benefits-happiness/681396/
本文基于創作共享協議(BY-NC),由gross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