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要餓死文科生嗎?”“還給不給文科生活路了?”“文科生什么時候能吃飽飯?”
諸如此類的疑問和吐槽在網上屢見不鮮。
文科生,低收入,難就業——我想這就是個不需要拉出太多就業數據,大家就能有的共識。
好在,我們處于一個“死"都要打上雙引號的時代。
餓死大概是很難的,而地球上大多數年輕的文科生也的的確確還沒死,讓人不禁好奇他們究竟是怎么活下來的。
最近,各視頻平臺悄然流行起“文科生食譜”,終于為我們揭開了文科生存活之謎的神秘面紗。
縱觀相關詞條內容標題,無不遵循著統一模板:文科生(身份)+超低伙食支出(明碼標價)。
不知道的以為文科生集體上架賣身,知道的已經流下了現實的眼淚。
文科畢業生的一餐飯,從1分錢到5元不等,文科生的一個月,僅需100-300元即可達成餓不死的人生主線任務。
冰點級別的消費數據已經令人匪夷所思,點開視頻后食品的制作過程更是看得人兩眼一黑。
起手兩根辣條煸油,炒起半鍋上一頓吃剩的大米飯,再配上舍友外賣挑出來不要的青椒圈,滋味十足。
黑冰粉煮上一大鍋,小刀劃開切成三等份,拌以辣椒油或白糖,咸甜兼備,一天的主食就有了著落。
這些文科生分享的做飯經驗,主打能省就省能活就行,可以說跟其他大部分美食博主背道而馳。他們互相學習、借鑒、交流、改良,日復一日用實踐證明文科生永遠餓不死。
2025年的文科生食譜,就是幾千年生存智慧的結晶。
觀摩一番后,院辦深感有義務分享出來。別管你是文科生、藝術生,還是練習生,未來某天或當下時間,都有機會成為這些食譜的傳承人。
文科生食譜是怎么煉成的?
一個文科生食譜視頻下方,有人評論:“博主好歹是211大學畢業,怎么吃成這樣?”
我抬頭看了一眼標題——“文科生2.11一頓飯”,原來評論是把標題里的“2.11”誤看成了“211”。
這般誤解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畢竟在很多人還在猛薅外賣大戰減免券直呼賺爆時,文科生食譜一頓飯都無法追平外賣配送費。
超過5塊已然算是低奢,一頓8毛才趕上平均水平。
所以對于掙扎于溫飽邊緣的文科生來說,外賣是不用想了,自制才是活命之道。
但是,制作一份這樣價格驚人的文科生食譜并不簡單,需要充分發揮創造力、想象力,并盡可能薅上時代紅利。
院辦調研100道文科生食譜,總結出文科生食譜常見三招,融會貫通便可輕松保持生命體征。
建議文科生收藏,沒準哪天就用上了呢?
范仲淹套餐
“少貧,讀書長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經宿遂凝,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兩塊,斷齏數十莖啖之,如此者三年”
此段出自初中教科書中的《范仲淹斷齏畫粥》。說的是范仲淹每日煮粥,放一晚上冷卻后用刀切成四塊,撒上鹽和菜末,早晚每頓吃兩塊,以此果腹。
想不到這成了文科生上過最實用的語文課之一。
不同的是,當年范仲淹也不過切了4份,現在文科生能切成12份。
視頻里,博主把一鍋粥凍在冰箱里切成若干份,聲稱能吃三天。
大米粥,綠豆粥,西米露,豆漿奶粉......在文科生餐食里不存在做多了就當廚余倒垃圾桶這一說。
一切固液態混合物,都能凍成戰略物資——千百年過去,世間滄海桑田竟從未動搖文科生的食譜根基。
評論說,以當年的冷凍技術,粥能凝固起來說明還是米多夠稠,現在有了冰箱,用科技解決了米少粥稀結不成塊的問題。
一分錢物資箱
一分錢能買什么?
院辦記得小時候五毛能買倆泡泡糖。但身處數字經濟時代,大部分人已然忘了一分錢硬幣的模樣,和一分錢相關的印象恐怕只剩下提現手續費了。
今時不同往日,古代窮書生只能天天切粥吃,現在有了線上商城,文科生用一分錢也能狠狠開發多樣性菜譜。
每日打開手機前往各大平臺薅羊毛,搶購0.01元的包郵福利物資——這就是我們文科生享受到的時代紅利。
別小瞧這0.01元,它的能量不容小覷。一分雖少,長期搜羅也攢得出一個物資箱,醬油、味精、蘿卜干……樣樣不缺。
正是這些通過薅羊毛獲得的食品,組成了充滿隨機與冒險色彩的一分錢文科生食譜。
有時一袋土豆粉拌一小包辣椒油,有時是榨菜蓋飯,運氣好了能拼成一鍋蝦米皮蛋粥。
它們成就了文科生生活中的小確幸,正所謂“知足之足,常足矣”。
只有文科生才明白,余額寶讓人看不起的每天一毛二利息,也能有如此大用處。
但湊不齊一盤菜的狀況也時常發生。像上面這位博主的豌豆就一直無用武之地,攢到發芽發育成了摔炮也舍不得扔。
畢竟“粒粒皆辛苦”的古訓,早已刻在每個文科生心中。
食材平替法
“今天一頓飯花費2.3",當我看到標題以為博主這頓終于吃上肉了。
結果點進去定睛一看,是盤青椒炒姜。
生姜是個好演員,不光食堂阿姨打飯時可以拿它來糊弄別人,文科生做飯還能用它來糊弄自己。
姜切成條,似肉絲,似土豆;姜切成塊,似豬肉,似雞蛋——文科生的夢里什么都有。
在食物平替法中,站在C位的還有大米飯。文科生食譜博主的巧手之下,其以假亂真的程度足以拍一期后廚版《演員請就位》。
比如,大米飯雞排。
米飯碾成片,裹上1分錢的面包糠,輕微炸到金黃定型,切開成片的大米飯雞排蓋在大米飯上,好一個色香味俱全。再佐以形似雞米花但同樣是大米飯做成的“米米花",就是一份油炸大米套餐。
我不時還能刷到“柚子皮白切雞”這類融合創意菜,日子是越過越有盼頭。
看這一大桌子平替菜,我突然有些恍惚。
也許文科生食譜本身就是一門生動的語文課,如元曲《醉花陰·雪浪銀濤套·古水仙子曲》寫道:“當初指雁為羹,充饑畫餅,道無情卻有情。”
可能這才是文科生締造這一道道食譜的真正用意,可惜良苦用心卻少有人知。
總之,學會以上這三套章法,你已經是文科生食譜的非遺傳人了,新時代新社會不再會有餓死的人。
其實遍觀美食專欄,這類極限生存料理一直存在,標題從離職到留子,評論區一直不缺人質疑這是吸引眼球的歪路子。
但從現在的點贊留言來看,“文科生”已經成了公認的極限生存最佳主語。
隨著技術飛速發展,社會對于實用價值的關注日益增加,文科在當下環境中的地位,確實常常成為討論的焦點。
從“新聞學無用”的大辯論,到如今人工智能浪潮的強力沖擊,文科生這一個大群體,也常常被腳踩脖子逼問:你學這東西有什么?對社會建設有什么貢獻?
如此光景,只引得文科生感時傷懷:“好想回到文科生能燒死理科生的時代啊......”
有人說,現在文科生做著一塊錢一頓飯算是徹底舉白旗投降了。
他們沒想到的是,極限生存料理其實恰恰踩中了文科生的“舒適區”,文學家貢獻的挨餓文學足以為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
也恰是因為文科生從祖上就沒富過幾年,進化出的耐受力早已異于常人,他們才能把吃不飽飯轉化成現在的自媒體恰飯飯碗。
窮文富武,窮文富理,窮文富工,窮文富ai——正經老文科生,窮的就是一個地道,窮得從善如流,這才終于發現展示貧窮才是文科生的祖傳鐵飯碗。
在找不到飯碗中找到飯碗——可能文科生就像弄不死的水熊蟲,高低能找到一些茍活之道。
但至于誰要餓死文科生?為什么要餓死文科生?我也不知道。
唯一確定的是,在這個世人皆道AI將替代大部分職業的時間節點上,文科生終于領先一步用AI尋得一條活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